一、加强规划引领,明晰“双碳”产业地图
2022年6月,市政府出台《武汉市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以武昌区为核心承载区打造碳金融集聚区,出台碳金融专项支持政策,大力培育发展碳金融市场机构”;2024年11月,省政府出台《湖北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实施方案》和《湖北省绿色金融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将“加快建设碳金融集聚区,形成以中碳登大厦为核心,以武昌环沙湖产业带为载体的碳要素集聚高地”纳入重点内容。为落实省市部署要求,组织专家对环沙湖“双碳”经济带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摸底,召开专家咨询论证会,摸清底数,找准定位,指明方向。制定并印发了《武汉市加快打造环沙湖双碳经济带实施方案(2025-2027年)》(武政办〔2025〕30号),明确以中南路-中北路为主轴,以碳汇大厦为引领,以中北路、公正路、友谊大道、武汉大道围合区域共11平方公里规划范围为核心区打造环沙湖“双碳”经济带,围绕“5+3+N”产业发展思路,即推动碳交易服务、碳资产管理、碳金融创新、碳科技服务、碳普惠应用等“五大双碳服务业”聚链发展,形成绿色智能船舶、绿色智能建造、绿色高铁等“三大特色产业”,赋能“绿色+”N个碳谷基地建设,推动“双碳”服务业聚链发展、赋能绿色产业低碳集聚、强化碳产业要素提质聚能。
二、强化政策支持,促进“双碳”产业集聚
强化组织保障,省市区高度重视、协同联动,省领导亲自调度,建立省市区三级中碳登建设工作专班机制,将环沙湖“双碳”经济带建设工作列入中碳登建设重点任务清单。初步建立市级环沙湖“双碳”经济带建设工作机制,办公室和工作专班常设在武碳院,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驻地办公,武昌相关区领导驻地统筹调度。今年以来先后召开1次市级工作推进会议、2次碳述职会议、4次专题会议调度工作,加快推进碳金融、碳招商、碳场景工作。强化省市区联动招商,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双碳”招商专题推介、绿色智能船舶研讨会、金融沙龙等专题活动,组织夏邦杰、滴滴出行等参与2025武汉投资促进大会并完成签约。构建以碳汇大厦为核心,以中北路沿线襄阳大厦、长江创投大厦等为辐射的“1+N”“双碳”产业空间格局,吸引90家涉碳企业入驻碳汇大厦,成功招引400余家涉碳企业聚链成势。
三、深化协同联动,支持环沙湖“双碳”经济带建设
打造特色产业楼宇,开展“扫楼扫园”专项行动,梳理可用载体57万方,推动21家涉碳企业向长江产业大厦、联投科技产业大厦集聚。打造湖北船舶大厦、武汉船舶大厦2栋绿色智能船舶产业楼宇,6家涉船企业首批入驻武汉船舶大厦,支持长江船舶供应链平台建设,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983家入链。打造全国首个高铁科技产业总部楼宇国铁城投中心,签约国铁新投等24家上下游企业入驻。集聚绿色金融专营机构,推动金融机构在环沙湖地区成立绿色金融专营组织,引导金融机构在资源配置、绩效考核、尽职免责等方面建立独立运作机制。目前25家中资银行均已建立了绿色金融专营组织,武昌区已引进招行长江绿色支行、农行绿色支行等4家绿色支行。发挥科创母基金基金招引作用,引进央企与省、市、区政府投资基金合作分别设立湖北省绿新领航基金、长江国绿生态环保基金等绿色低碳基金,打造千亿级规模的碳基金产业集群,聚焦投资绿色低碳领域高科技企业和绿色基础设施,支持绿色低碳转型企业发展。
四、发挥院所功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组建政府性“双碳”研究平台——武汉双碳产业研究院(简称“武碳院”),建立“双碳”人才联合培养基地,挂牌成立气候投融资暨碳金融研究促进中心,以专营部门具体推进环沙湖“双碳”经济带及碳金融创新工作,完成《发挥中碳登优势 加快构建我市绿色双碳产业体系》7项“双碳”课题研究,开展《“十五五”期间武汉市绿色低碳领域技术预测和发展研究》、区域碳排放核算课题、绿色产业发展研究等课题6个。依托武碳院发起成立“绿色低碳城市建设产业联盟”,吸纳86家涉碳领域联盟成员单位,共享低碳资源、技术和经验。联合湖北宏泰集团及省内外重点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金融机构等124家共同组建成立湖北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联盟,助力环沙湖绿色低碳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湖北碳交中心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共建碳交易与碳金融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开设碳金融研究方向,专门培养碳金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助力研究解决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的“堵点”和“卡脖子”问题。举办2024年武汉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成果对接会,现场组织代表单位进行绿色低碳技术宣讲,鼓励企业供需对接,现场签约技术供需意向书,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体系,赋能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五、打造低碳场景,推进碳普惠应用
打造低碳应用场景,采取“1+8”改造模式(“1”指搭建智慧能碳管理平台,“8”涵盖充电桩、储能、楼宇照明、太阳能路灯、中央空调、分体式空调、节能器、光伏发电等8项绿色低碳化措施),积极打造公共机构能源托管的“武汉样板”,区机关中山路办公区获评湖北省首个“碳普惠中和机关”,预计节能率26%。推动中华路街户部巷社区办公低碳化改造示范项目成功入选中华环保联合会2025年“美丽中国建设创新实践案例”,成为首批38个获得此项全国性认证的标杆示范项目之一;长城汇大厦成为华中首个荣获美国LEED 绿色铂金级认证的写字楼项目;湖北联投大厦成为武汉地区首个新国际三星级绿色建筑预评价项目;招商银行长江绿色支行、湖北银行中北路支行等金融机构取得《碳中和证书》。加速打造环沙湖生态绿心——沙湖零碳公园,建设园林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示范项目,年碳排放量减少约360吨,年固碳量增加约120吨。开展碳普惠工作,发布《武汉市碳普惠场景评价规范(试行)》,上线公众低碳生活平台“武碳江湖”,覆盖公交、地铁、居民用电、垃圾分类等11个公众生活场景,注册账户超过170万,累计减碳4500余吨,推出“碳中和婚礼”等减排量捐赠活动,指导2025年武汉马拉松低碳办会并实现赛事碳中和,推动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开展碳普惠方法学评审工作,重点鼓励开发具备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突出地域特点的碳普惠方法学,开放碳普惠应用场景。
六、打造碳圈生态,唱响武汉“双碳”品牌
广泛参加国际国内交流活动,先后在中国气候投融资国际研讨会、“两湖对话”、武汉金博会、中国碳市场大会、华创会、明珠湾国际气候投融资大会等各类大型活动开展“双碳”创新交流;开展武昌区双碳产业招商推介会、“绿色金融先锋银行”评选活动、绿色金融(气候投融资)创新产品及典型案例征集活动、“双碳”人才培训、“双碳”科普活动等各类活动,营造碳市场、碳金融发展浓厚氛围,目标打造“湖北碳圈”最具影响力的气候投融资及“双碳”交流平台。参加2025年“两湖对话”系列活动,推动吸引更多人才、技术、项目、资本等国际资源汇聚湖北,助力中国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型目标,提升绿色发展国际化竞争力。聚力打造“首义论碳”优势碳品牌,发布推文654篇,吸粉4223人,举办论坛、研讨、培训、宣传等各类活动180余场,打造碳圈生态,唱响武汉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