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Ai政务问答
名  称: 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0064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机构: 武昌区人民政府
文  号: 索 引 号: 737546075/2025-24752
公开日期: 2025年10月11日 公开方式: 有效
主题分类: 旅游

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0064号提案的答复

一、关于整合资源,加快推进大黄鹤楼景区建设

(一)规划引领资源整合,夯实发展根基

武昌区“一纵三横”空间结构为框架(纵轴为得胜桥千年老街—黄鹤楼—首义文化旅游区,横轴为东西城壕、蛇山、张之洞路),重点打造“大黄鹤楼武昌古城历史风貌旅游区”。同时,联动市文旅集团构建“一轴统领、双核驱动、三区协同”产业布局,将黄鹤楼与首义广场、蛇山景区、斗级等资源串联,辐射大武昌文旅商一体化发展。

市文旅局在《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已明确将黄鹤楼景区列为重点工程,强调其与《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等上位规划的衔接,推动与武昌古城、两江四岸核心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段)等联动,构建“核心带动、多点支撑”的文旅空间体系。委托专业机构编制《黄鹤楼景区概念性规划》,重点研究黄鹤楼与月湖、龟山、长江大桥、首义文化区、司门口商圈的景观视线廊道、交通接驳体系及文化主题串联等课题。整合龟山、月湖、长江大桥等生态人文资源,推进“龟蛇锁大江”核心景观段建设,通过复建大禹神话园、三国文化园斗级营等主题景点,植入诗词碑林、知音故事雕塑等文化元素,推出大型实景光影秀《夜上黄鹤楼》文旅创新项目打造世界级历史人文集聚展示区。

)打造多元文旅产品

联动市文旅局和市文旅集团推进黄鹤楼东西区一体化改造,打通蛇山南北向游步道,优化“登楼-赏江-游园”动线设计整合月湖、紫阳湖、内沙湖等滨水空间,策划水上观光线路,打造“水陆联游”产品。串联长江大桥“万里长江第一桥”红色记忆与黄鹤楼诗词文化,开发“桥楼同游”主题线路;联动首义文化旅游区(辛亥革命博物院、起义门、楚望台等),推出“古今交汇”沉浸式体验游;推动“黄鹤楼-斗级营-得胜桥-昙华林”联动发展,激活司门口商圈文旅消费潜力,形成文旅消费闭环打造集餐饮、购物、演艺于一体的夜间经济集聚区。

联动市文旅局和市文旅集团深挖黄鹤楼诗词IP价值,策划“崔颢题诗”等沉浸式演艺项目;开发“黄鹤楼雪糕”等文创产品,打造爆款文旅商品;推出“夜游黄鹤楼”项目,结合光影技术再现“黄鹤楼灯光秀”。依托古琴台“高山流水觅知音”文化IP,策划“黄鹤楼古琴台”文化游线,串联知音文化公园、月湖琴台大剧院等节点;开发“知音号”游船与黄鹤楼联动套票,丰富水上文旅体验探索“黄鹤楼+辛亥革命博物院”联票机制,提升游客导流效率。

)优化景区生态与景观

联动市园林和林业局完成龟山综合整治、东西山系生态人文廊道示范段、月湖风景区改造、南岸嘴江滩公园、首义广场提升、紫阳公园改造等一系列项目,推进蛇山—龟山生态廊道建设,通过复绿补植、灯光联动设计,形成“水陆联游”夜间景观带;市文旅局依托“两江四岸”城市阳台工程,强化“龟蛇锁大江”核心景观段的灯光秀、观景平台等设施,推进龟山、蛇山生态修复与文化植入,助力黄鹤楼从“地理地标”向“文化会客厅”升级。

二、关于优化完善公共交通,有序疏导游客

(一)完善公共交通网络布局

1.地铁站点优化市地铁集团综合车站命名规则、步行距离及标识性等因素,暂维持5号线“彭刘杨站”站名不变,但将加强站内黄鹤楼景区指引标识设置,引导客流分流。下一步市交通运输局将组织市地铁集团对地铁5号线彭刘杨站更名事宜进行研究论证。市文旅集团拟联合武昌区、黄鹤楼公园管理处推动“司门口黄鹤楼站”更名为“司门口黄鹤楼北站”。

2.公交线网升级市公交集团已在黄鹤楼周边布设36条公交线路,设置7个公交站点,配套车辆640余台,线路辐射全市众多区域、重点景区街区,与8条地铁线路的多个站点相衔接,并开通D720路、D742路等多条定制专线串联热门景区,形成了“公交+地铁”的立体交通网络,以及“常规+定制”的运营模式;市交通运输局持续优化发车班次,在“樱花季”等高峰期增开赏樱定制公交,强化景区与武昌古城、东湖、汉口江滩等区域的交通衔接。

3.观光巴士建设武昌区积极推动观光巴士运行,目前康辉旅行社开通黄鹤楼-首义环线试运营专线,利记轮渡在汉阳门至红巷开通晚间观光巴士运营。下一步计划打造以贯穿黄鹤楼、昙华林、户部巷、红巷、长江大桥等武昌古城热门地标景点的旅游观光导览车——武昌古城专线,形成“公交+旅游”立体出行网络。

(二)规范交通秩序与接驳管理

武昌区在黄鹤楼景区周边增设网约车、出租车停靠点,通过电子监控抓拍违规行为,以此规范车辆停靠秩序。同时,联动相关部门协商调整公交站点,计划将南门的10路、K401路等公交停靠站前移至东门停车场附近,减少长江大桥的交通拥堵隐患。

三、关于利用景区周边空间,增加停车位供应

(一)扩容增量停车空间

1.首义广场地下停车场。推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计划新增地下停车位,同步规划地面旅游大巴停放区域。

2.院校车位共享。积极协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昌区教师进修学校等院校,在节假日开放校内停车场。

3.景区停车优化市文旅集团对黄鹤楼东门停车场实行节假日预约制,联动首义广场开放地面区域停放旅游大巴,并谋划地下停车场扩建工程。

(二)提升智慧停车服务

联动市文旅集团依托“智慧停车”APP整合周边停车场信息,实时更新车位使用情况,支持游客在线预约与导航;同步在景区官网、微信公众号发布停车动态,实现“信息实时查、车位提前约”。

下一步,武昌区将联合市文旅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园林和林业局、市文旅集团等单位,进一步完善黄鹤楼景区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文旅功能,增强游客体验感。

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