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Ai政务问答
名  称: 对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JY20250014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机构: 武昌区人民政府
文  号: 2025(069) 索 引 号: 737546075/2025-25243
公开日期: 2025年10月14日 公开方式: 有效
主题分类: 其他

对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JY20250014号建议的答复

一、强化组织保障,促进多层次招商联动

强化组织保障,省市区高度重视、协同联动,省领导亲自调度,建立省市区三级中碳登建设工作专班机制,将环沙湖双碳经济带建设工作列入中碳登建设重点任务清单。初步建立市级环沙湖双碳经济带建设工作机制,办公室和工作专班常设在武碳院,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驻地办公,武昌相关区领导驻地统筹调度。今年以来先后召开1次市级工作推进会议、2次碳述职会议、4次专题会议调度工作,加快推进碳金融、碳招商、碳场景工作。强化省市区联动招商,成功举办鄂港澳大湾区双碳产业招商推介会,16个优质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额达144.2亿元;举办“樱约江城·碳启未来”2025双碳产业招商推介大会,吸引130余家重点企业、科研机构、投资机构及政府部门代表参会;举办绿色智能船舶研讨会、金融沙龙等专题活动,启动绿色金融(气候投融资)创新产品及典型案例征集活动。

二、聚势绿色金融,引领绿色低碳生活

集聚绿色金融专营机构,推动金融机构在环沙湖地区成立绿色金融专营组织,引导金融机构在资源配置、绩效考核、尽职免责等方面建立独立运作机制。目前25家中资银行均已建立了绿色金融专营组织,武昌区已引进招行长江绿色支行、农行绿色支行等4家绿色支行。构建以碳汇大厦为核心,以中北路沿线襄阳大厦、长江创投大厦等为辐射的“1+N”双碳产业空间格局,吸引90家涉碳企业入驻碳汇大厦,成功招引400余家涉碳企业聚链成势,区域总营收突破100亿元。开展碳普惠工作,发布《武汉市碳普惠场景评价规范(试行)》,上线公众低碳生活平台“武碳江湖”,覆盖公交、地铁等11个公众生活场景,打通23个碳数据在线传输渠道,打造10家“低碳企业”、14所“低碳校园”,吸引平台用户数量突破170万;创新提出平台归集理念,将个人减排量与生活服务平台服务权益相结合,推动平台通过权益返还的方式批量归集个人减排量,引导腾讯、支付宝、滴滴等17家互联网企业设立8个分布式碳账户手机用户碳普惠减排量,依托“武碳江湖”平台签发2000余吨个人减排量。将符合要求的碳普惠减排量创新性用于湖北碳市场企业履约,激励更多市民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三、聚链核心企业,赋能产业低碳升级

培育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挥701所、719所、长江船舶设计院和中交二航院等绿色智能船舶设计、配套、运营头部企业辐射带动效应,打造湖北船舶大厦、武汉船舶大厦2栋绿色智能船舶产业楼宇,6家涉船企业首批入驻武汉船舶大厦,支持长江船舶供应链平台建设,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983家入链。集聚绿色高铁产业发展。发挥长江沿岸铁路集团等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围绕高铁工程科技、装备科技、通讯科技等细分领域,瞄准绿色高铁科技产业上下游知名企业招大引强,吸引含金量高、含新量高的绿色高铁科技企业和总部机构集聚。打造全国首个高铁科技产业总部楼宇国铁城投中心,签约24家上下游企业入驻。赋能绿色智能建造升级。依托铁四院、中南电力院、中南建筑院等链主企业,推动绿色设计引领工程建造、道路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绿色化转型。助推中南建筑院揭牌“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心”,建立全球首个“无图数字建造联盟”,探索绿色智慧低碳城市设计建设新模式。积极发挥中碳登平台作用,在碳汇大厦交流展示大厅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成果展示,推广省内科研院所、企业研发的碳减排、碳利用、资源回收利用等先进技术应用情况。

四、提升沙湖生态,开发低碳应用场景

探索环沙湖EOD模式。通过“流域治理+产业提质”,围绕解决环沙湖片区现状生态问题、挖掘生态经济价值、推动现有产业低碳转型为导向进行EOD项目谋划,目前正在围绕实施沙湖水生态综合提升和能力建设工程、沙湖低碳公园“碳心”等项目进行策划。加速打造环沙湖生态绿心--沙湖零碳公园,建成园林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示范项目,年碳排放量减少约360吨,年固碳量增加约120吨。打造低碳应用场景,采取“1+8”改造模式(“1”指搭建智慧能碳管理平台,“8”涵盖充电桩、储能、楼宇照明、太阳能路灯、中央空调、分体式空调、节能器、光伏发电等8项绿色低碳化措施),积极打造公共机构能源托管的“武汉样板”,区机关中山路办公区获评湖北省首个“碳普惠中和机关”,预计节能率26%。推动中华路街户部巷社区办公低碳化改造示范项目成功入选中华环保联合会2025年“美丽中国建设创新实践案例”,成为首批38个获得此项全国性认证的标杆示范项目之一;长城汇大厦成为华中首个荣获美国LEED绿色铂金级认证的写字楼项目;湖北联投大厦成为武汉地区首个新国际三星级绿色建筑预评价项目;招商银行长江绿色支行、湖北银行中北路支行等金融机构取得《碳中和证书》。

五、打造碳圈生态,唱响武汉双碳品牌

依托武碳院发起成立“绿色低碳城市建设产业联盟”,吸纳86家涉碳领域联盟成员单位,共享低碳资源、技术和经验。联合湖北宏泰集团及省内外重点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金融机构等124家共同组建成立湖北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联盟,助力环沙湖绿色低碳产业融合发展。广泛参加国际国内交流活动,先后在中国气候投融资国际研讨会、“两湖对话”、武汉金博会、中国碳市场大会、华创会、明珠湾国际气候投融资大会等各类大型活动开展双碳创新交流;开展“双碳”人才培训、双碳科普活动等各类活动,参加2025年“两湖对话”系列活动,推动吸引更多人才、技术、项目、资本等国际资源汇聚湖北,助力中国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型目标,提升绿色发展国际化竞争力。支持湖北碳交中心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共建碳交易与碳金融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开设碳金融研究方向,专门培养碳金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助力研究解决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的“堵点”和“卡脖子”问题。聚力打造“首义论碳”优势碳品牌,发布推文654篇,吸粉4223人,举办论坛、研讨、培训、宣传等各类活动180场,打造碳圈生态,唱响武汉特色品牌。


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