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文化互动方面
一是讲好昙华故事,昙华林是近代中西建筑思想的交汇之地,在这条风雨不变的百年古街上共有52处历史建筑,武昌区以它们为“主角”,联手武汉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创新推出系列直播活动之一“循迹昙华”,在“大成武昌”公众号上推出《乐享武汉|去一次昙华林,在小而日常的生活里享受美好!》和《出发!跟着这份“昙华林——文华宝藏地图”一起去打卡》等文章,为昙华林旅游推广和经济复苏注入全新活力。以“人文思想”为切入点,在“大成武昌”公众号上推出《董必武与昙华林的二三事》《初夏的昙华林,不止有一面》《芳菲四月,来昙华林看蔷薇花开》《半山小径,昙华花开》,在人民日报发布《在昙华林,艺术为城市添彩》等文章,将昙华林的城市景观、建筑艺术与书画、贺卡、瓷器、雨伞等文创艺术品一一介绍给读者。
二是结合街区建筑特色、文化特色,对9栋优秀历史建筑进行活化传承,活态利用,既充分发挥历史建筑的商业价值,也做到了文化产业的运营推广。在百年优保建筑徐源泉公馆,引进了东棠人文酒馆和亼美术馆。其中东棠人文酒馆将国潮文化与创意餐饮相结合,打造沉浸式梦幻剧场,并展现多种文化休闲餐饮形态。亼美术馆汇聚了武汉本土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大家,以沙龙的形式开展艺术交流活动。在百年优保建筑夏斗寅公馆,创办了昙华剧场,以脱口秀、舞台剧等形式,实现历史建筑与新潮演艺的百年对话。在百年优保建筑瑞典教区,引进和创办了考古匠文遗产业园、昙华林当代艺术中心、昙华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等文化业态,将文化产业园和公益场馆相结合,让百年建筑重现生机,让文化内涵直观可感,与游客产生互动。位于昙华林东段起点的翟雅阁博物馆是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典型案例,现为武汉设计之都的客厅,承担了大量的工程设计、创意设计类展览展示工作。
三是整合红色旅游资源,规划红色旅游线路。昙华林红色景点入选了“风华武昌·寻伟人足迹”、“峥嵘武昌·忆百年初心”“英雄武昌·承红色基因”3条红色旅游线路,让昙华林游客通过真实的党史故事来感受城市魅力。
四是开展特色文化活动。街区举办了“昙华林同心大讲堂”系列活动,邀请国内名家、名师来昙华林举办系列讲座,以回顾百年大党的光辉历史,探寻武昌古城的红色记忆,赓续红色血脉,坚定初心信念。结合武昌古城建城1800年,昙华林社区推出“魅力昙华林·旗袍秀古城”活动,让旗袍、古城、诗词、中医药文化等多样的元素有机融合。
五是打造东段景观艺术提升工程,突出教育、中医文化主题,完成了昙华林近代教育博物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中医养生体验等节点改造,沿线增设中医文化雕塑、壁画等景观小品,增添文艺氛围和街区活力;加强街区艺术文化宣传,在湖北中医药大学处和马道门小区处,新增三个墙面涂鸦,成为新晋昙华林街区网红打卡点。
二、实现产业互补方面
一是省教育厅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从进一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强服务平台建设、落实财税扶持政策和金融政策支持等10个方面提出24条措施,支持我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全省高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我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质不断提升,12所高校获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11所高校获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6所高校被推荐为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高校、4所高校被推荐为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高校。省教育厅把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作为重要抓手,确立“面向所有高校、面向全体学生”的办赛理念,我省高校连续八届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奖居全国前列,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组织大学生走进全省83个革命老区县市和37个贫困县,将智力、技术和项目资源送到乡村,助力乡村振兴。建立国家、省、校三级创新创业训练和学科创新竞赛体系,每年组织实施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2万余项,10万余大学生参与学科创新竞赛和创业活动,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下一步,省教育厅将进一步聚焦中医药文化,引导有关高校围绕校地融合发展需要,以职业能力提升为导向,进一步落实把创新创业纳入教学计划以及学时学分等要求,建立契合自身特点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深入推进中医药领域的产教融合,发挥产教融合育人作用,推动高校与地方融合发展。
二是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每年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推动中医药健康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是省文化和旅游厅将结合职能,加强服务与指导,提升昙华林旅游线路的通达性、舒适性与快捷性,实现昙华林旅游资源的有效融合与利用;支持昙华林区域内的文创产业发展,引导生产体现中医文化、传递文化自信的伴手礼、小商品、文创品,鼓励昙华林文创产品参加各型的旅游商品展会,提升昙华林文化的知名度与覆盖度。
三、做好空间利用方面
因湖北中医药大学操场沿线属于古城保护范畴,建设地下停车场的可行性不足。为缓解昙华林区域停车问题,在交通设计上,注重静态交通、加大停车泊位建设,建设昙华林东段游客中心停车楼,新增停车位300余个;省实验中学停车场基本建成,停车位400余个;轨道交通七号线、五号线进一步提高昙华林通达性;2023年6月22日昙华林片区单行方案的实施,使区域交通拥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