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区公园广场基本情况
我区9个公园广场绿化总面积45.5万平方米,水域面积26.59万平方米。近几年来,我局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坚持标准化、精细化、专业化建设,建立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细化工作标准,完善基本管理制度及考核机制,实行“发现、整改、反馈、评价、改进”全链条闭环管理,采取管、养分离的管理模式,确保区属各公园广场在园林绿化、卫生保洁、设备设施、文化活动、游园秩序、安全生产等六个方面的管理达到一流标准,不断促进公园精细化水平提升。同时,我局积极探索“共建、共享、共创”机制,发动市民园长团队在日常工作中协同公园做好疫情防控、文明劝导、宣传、护绿工作及各项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文化活动,公园广场年均开展公园大课堂84场次,开展植物医生问诊84场次,开展各类公益文化活动150场次,极大地丰富了市民业余文化生活。2024年首义广场因其主题鲜明,底蕴深厚,广场内植物长势良好,管养精细,南北轴线两侧树干挺直,树形优美被评选为武汉市“双最”公园。
二、打造城市生态名片
针对城市公园湖泊的生态保护,区水务部门持续投入加强紫阳湖、内沙湖、四美塘等城市湖泊的日常维护,2024年,全年共出动1906人次、1450车次进行湖泊巡查与湿地监督检查。区城管局持续加大紫阳公园、四美塘公园、内沙湖公园等湖泊公园亲水岸线保护力度,提升河岸、湖泊周边的环境品质。2024年武昌区所有公园湖泊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Ⅲ类以上,其中内沙湖及四美塘水质达到地表水Ⅱ类。紫阳公园在完成大湖+项目建设后,公园绿地品质和文化建设得到显著提升,受到广大市民游客肯定。先后获得湖北省最美公园、武汉市精致公园、最美打卡点等荣誉。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推进城市公园绿化和湖泊的生态和谐稳定,打造城市湖泊公园生态名片。
三、历史文脉传承与文化体验
我区公园广场现有文物和历史遗迹丰富,首义广场“首义文化”厚重,西有彭刘杨三烈士红砂石像、南有黄兴拜将台、辛亥革命博物院(南区)、中有孙中山铜像等。洪山公园园内有国家级保护文物——无影塔。楚望台遗址公园以名人碑林为文化底蕴,承担着历史教育、纪念烈士、百姓休闲的功能,承载着更多的人文内涵,凝聚着最多武汉城市特色。紫阳公园建有汉剧博物馆、地契博物馆、张之洞在武昌事迹展览馆等公益文化场馆,将自然科普教育与传统文化及公园历史人文元素融为一体,实现绿地、文化和服务功能的多样性统一,使公园生态功能和亲民性得到充分延伸。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做好文物和历史遗迹的保护、宣传工作,传承好公园历史文脉,增设文化景观,丰富游园体验。
四、特色项目与公共服务
我区公园广场积极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理念,以公园“主任接待日”为平台,每月开展主任接待日,通过开门评园、市民园长发放公园满意度调查问卷等形式,广泛收集游客对公园管理服务的评价和反馈。常态化开展公园“六乱”治理、创文创卫活动。充分发挥城市窗口作用,通过健康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电子屏滚动播放等方式加大创文创卫主题宣传,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2024年累计开展清洁家园活动约264场次,为市民游客提供清爽整洁的游园环境。还开展了特色主题活动。公园大课堂活动84场次,开展花艺沙龙、“五一劳动者之歌”楚剧专场、五四青年节综艺惠民专场、周末电影放送等各类公益、文化活动135场次。推进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开放首义广场、紫阳公园、四美塘公园、楚望台公园4处公园共享绿地供市民游憩。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打造特色公园文化服务,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增添市民游玩的趣味性。
我们将持续扎实推进城市公园的管理和建设,整合现有资源,着力提升城市公园环境品质,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游览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