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优化顶层设计。结合长江主轴和武汉市“三城”建设,编制了《大黄鹤楼-武昌古城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5年)》,突出整合资源、多规融合的特点,详细挖掘黄鹤楼旅游片区的文化脉络及空间价值。在《武昌区打造“文旅胜地”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提出要加速武昌古城改造建设和保护性开发,探索“景区+街区+社区”发展模式,对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打造“大黄鹤楼·武昌古城历史风貌旅游区”。
二是打造IP热点。深入提炼“大黄鹤楼-武昌古城”历史文化内涵,积极推广宣传黄鹤楼文化,推荐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黄鹤楼传说”参与央视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录制,谋划争取“与辉同行”湖北直播团队到武昌黄鹤楼进行专场直播,助力武昌文旅火爆出圈。推出网红文创产品黄鹤楼雪糕、夜光棒棒糖等,其中黄鹤楼联名文创产品“楚盒·鹤礼(马应龙+黄鹤楼)联名礼盒”获得全国旅游产品大赛金奖、黄鹤楼琉璃香炉获银奖。同时联系辖区各类文旅资源,在解放路司门口天桥附近、黄鹤游园等点位布置樱花气模、“一毛一样”等卡通造型涂鸦,营造黄鹤楼旅游网红新地标。
三是丰富夜游体验。加强夜游黄鹤楼精品线路、沉浸式文化旅游项目策划,借助利用微信公众号“一部手机游武昌”积极推介夜游项目。重点打造“夜上黄鹤楼”光影演艺项目,去年“夜上黄鹤楼”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举办“黄鹤归来武昌城——中国·武昌古城推介光影展”活动,以黄鹤楼楼体为幕,展示武昌古城“千古名城”的风采,人民网、荆楚网、大成武昌等多家官媒报道,总阅读量约超1050万,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大成路宵夜烟火不断,让游客玩在解放路、吃在解放路、乐在解放路。
四是营造商业氛围。围绕司门口商业复兴目标,积极推动“黄鹤2077”“黄鹤楼星光夜市”“黄花矶音乐会客厅”等热点商业项目的落地。大力招引各类文旅产业资源进驻,进一步盘活辖区资源。结合潮流经济热点和辖区优势音乐、文旅资源,力求通过点位打造激活周边商业价值,做大做强文旅产业规模与商业氛围。
五是推动数字化改造。在景区周边沿线设置二维码扫码购票、购物及预约入园、停车、缴费,景区夜游项目也已正式推广运营网上购票、电子检票功能,有效提升了游客便利及旅游体验。在消费数字化升级上,景区及周边商户均已开通扫码支付功能,景区内部已设有无人售货机供游客自行选购商品,街道也正在号召周边部分网红商家在“大众点评”“小红书”各大消费推广平台上积极推广,提高网络热度。在商圈大数据分析上,由于商圈周边目前商户零散,缺乏整体性与协调性,街道正积极推动黄鹤楼周边商圈的一体化打造工作,在实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收银后引入智能化大数据管理方,实现智能化场景运用、智能化精准营销,进一步提高消费体验感、商户经营效率及商圈服务能级。
因解放路自彭刘杨路邮局至司门口天桥路段为连接蛇山南北方向的交通要道,学校、商业、居民聚集,车流量较大,经常发生交通拥堵,暂不具备设置步行街条件。下一步,街道将积极谋划,进一步优化硬件设施、提升软件质量,为解放路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致力于提升交通便利性。积极对接区住更局等有关部门及意向市场主体方,大力推动景区周边停车场、储能充电等项目的建设工作,在全市“停车一张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框架下,主动对接资源进一步提升景区周边交通便利性及黄鹤楼景区旅游体验;二是致力于打造景区周边热点。持续推动“黄鹤2077”“黄鹤楼星光夜市”“黄花矶音乐会客厅”等热点商业项目。进一步发掘辖区文旅资源,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国家级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为契机,聚焦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发展武昌红色研学游、首义寻踪游、花漾古城游、夜赏武昌城等旅游新业态,策划一批夜游武昌的精品线路,进一步丰富夜间休闲娱乐及文化活动,重点培育艺术浓度高的餐厅、娱乐、休闲等夜间消费新场景,推进武昌古城核心景区建设,打造标志性武昌文化旅游地标和网红打卡地;三是致力于商圈数字化升级改造。以招商引资为抓手,积极引入运营能力强、背景实力雄厚的各类商业资源,提升周边商业业态的统一性与协调性,加强资源整合,强化商业业态管理,为商圈数字化升级改造奠定良好的实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