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武昌古城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推动武昌古城高质量发展我区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关于创新古城土地储备登记政策,夯实投资运营基础的建议。
昙华林将参照“三阳设计之都”试点推进不动产储备保留建筑的模式,按规划要求保留的建筑,按现状认定建筑面积,注记“政府储备”,对于文保建筑,移交政府指定的国有机构或国有平台。自然资源和规划主管部门按照划拨方式和确定的规划用途,办理房地一体房屋土地手续。储备机构与接收单位签订补偿协议。
文保建筑以外的保留建筑,具备市场供应条件后,及时开展房地一体供应交易处置,最小供应单元不小于整栋建筑。优化交易程序,可采取先租后让方式,并探索无形资产一并交易的模式。
保留建筑移交交易处置后,受让方(接收单位)可持已通过文旅部门(文保建筑)、住房保障房管部门(优保建筑)、区政府(历史建筑及其他建筑)等部门验收的材料办理保留建筑不动产首次登记。
二、关于分类施策,探索多元化投融资开发模式;创新整体运营模式,实现武昌古城价值最大化的建议。
古城文旅集团通过整合武昌古城资源资产,与头部企业进行合作运营,优化调整经营业态,创新整体运营模式,实现武昌古城价值最大化,具体措施如下:
昙华林沉浸式演绎小镇于3月20日正式落地,通过光影秀、美学集市、文化演艺、IP矩阵等内容,运用“虚拟现实、真人演出、裸眼5D”的创作手法,打造华中首家沉浸式演绎小镇,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故事、情感和情境,延长游客在园区体验的深度和广度。引进国内一线戏剧品牌共同制作的剧目《记忆昙华林》已于五一小长假与游客见面。
武昌城史馆的正式运营、昙华林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书画展、非遗展等活动为昙华林人文小镇增添了新的活力。园区内引入旅拍、汉服等业态,打造集汉服租赁、摄影妆造、特色旅拍等于一体的产业集群。
古城文旅与武汉头部市集机构合作打造品牌市集,并将引入特色露营品牌,打造星空露营基地项目,适时举办星空音乐会、灯光艺术节、露营烧烤、夏日夜游等特色活动,营造“公园户外+主题场景+社群活动”的氛围。
推进三道街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探索推进合作化改造新模式,通过激活在地文化、提升区域价值、创新文旅体验、强化产业发展,通过统一规划完善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对片区内老旧房区进行合作化改造,改善居住品质和生活质量,同时结合多种经营性模式吸引市场主体通过市场化运作,解决项目建设投融资问题,导入特色商业及产业业态,形成可持续性项目收益,增强资产盈利能力。项目实施过程中将邀请有能力的居民加入管理团队,有序落实“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实施路径,践行共同缔造实践活动。
三、关于守住武昌古城灵魂和特色,全面实现景区活化利用的建议。
(一)开展资源调查,全面摸清我区文化遗产家底
武昌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在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基础上,近年来先后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湖北省石窟寺及摩崖石刻专项调查、湖北省革命文物调查、湖北省长江文物资源调查、正在进行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对全面掌握了我区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及其保存状态、准确判断文化遗产保护形势、科学制定保护政策和中长期规划提供依据。
截止目前,我区现有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110处,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63处,其中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47处。武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有84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6项,市级21项,区级55项,覆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俗等八大门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7位。
(二)加大文化资源宣传力度,讲好古城故事
1、发挥传统纸媒的权威性优势
编辑出版了《武昌文旅名胜图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武昌星罗棋布的文旅名胜。《武昌历史文化丛书》,分为“综合”“武昌人物”“武昌风物”“武昌景物”“武昌文物”和插画版“武昌指南”六个系列,全方位宣传武昌推介武昌历史文化的集大成之作。《昙华林52处历史建筑名册》对昙华林历史街区文物历史建筑的系统性梳理展示。《了不起的武昌非遗》第1、2辑精选武昌区5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非遗短视频为依托、以珍贵图片和传承人口述视频集为载体,重点围绕传统文化和技艺的传承方式、教习场所、师徒传授、非遗宣传展示以及创新发展等方面,全方位讲述传承人的故事。
2、拓宽新媒体推介宣传渠道
推出“一部手机游武昌”微信公众号平台,作为武昌文旅信息发布的智慧旅游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涵盖景区概况、旅游地图、特色专题、交通贴士、旅游攻略、投诉建议等功能。定期推送文化景点宣传推文,吸引广大游客打卡。
为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和推介。对武昌红色文化资源研究、挖掘和提炼,拍摄《红色武昌》等系列短视频,制作武昌红色旅游地图,打造“风华武昌·寻伟人足迹”等3条红色旅游线路,策划“百年荣光寻迹武昌”2021红色武昌旅游推介会活动,发布红色武昌旅游邀请信。2022年策划“赓续千年·奋进武昌”武昌区文化旅游资源推介会,集中签约文旅项目,发布武昌手绘地图之《首义武昌》,全方位推介辛亥革命文物资源。举办“党的光辉足迹在武昌”主题沙龙,加强武昌革命文物、红色文化旅游研究,为武昌区红色资源献智献策。
打造“武昌古城十景”。邀请专家团队充分挖掘武昌历史,选择具有文化底蕴的武昌地标,并提炼这些地标的传播价值。通过网络投票和专家建议确定“武昌十景”,并在武昌古城建城1800年媒体推介会上正式发布。同时,制作武昌古城手绘地图,将“武昌十景”和精品主题线路印制在地图上,对外发放。为“武昌十景”级精品主题线路策划系列推文,在“大成武昌”和“一部手机有武昌”上推出。同步制作“武昌十景”系列宣传视频和画册。
(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一是加强文物安全日常监管,采取日常巡查为主,联合检查、重大专项排查为补充的检查方式。针对发现的安全隐患,督促责任单位落实整改销号。二是实施文物平安工程,启动文物维修保护行动计划。近几年,投入2000余万元,完成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中共中央军委办事处旧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第三厅旧址等一批文物的保养维护、保护修缮和“三防”工程,显著改善文物保存现状。三是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发展规划编制。结合武昌古城建设发展规划,加强革命文物资源统筹规划和整体保护利用,编制完成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农讲所、五大会址等革命文物保护规划方案。四是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违建行为的监管和查处力度。五是推进位于地下文物埋藏区等历史文化保护线内的建设工程落实“考古前置”工作。
(四)推进文化遗产资源活化利用水平
1、推动文物建筑合理利用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是关键,为活化利用各类文物资源,在确保文物本体安全的前提下,精心组织,科学论证,合理利用部分文保建筑开辟专题展览,近年来,先后推动建成“抱冰堂张之洞博物馆”等15处文物建筑布置展陈对外开放。其次,拓展文物建筑利用渠道,开放为艺术展览中心,如利用武昌第一纱厂旧址打造big house艺术中心,利用翟雅阁打造“武汉艺术设计之都”等艺术活动中心。同时,多次协调有关部门共同持续推进省立图书馆旧址修缮改造利用。目前,正积极推动石瑛旧居内部展示方案实施。
2、打造昙华林优秀历史文化街区
加强昙华林片区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以昙华林正街16处建筑为主体,打造昙华林街头历史文化博物馆。重点推进瑞典教区旧址、徐源泉公馆、夏斗寅公馆等3处优秀历史建筑共计9栋建筑的保护性修缮和周边环境整治;推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环境整治,打造“三厅”历史陈列馆;设立昙华林近代教育博物馆,展现昙华林近代教育发展历史;深化导览系统,制作昙华林街头历史文化博物馆手绘地图,优化导览标识。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头博物馆、昙华林人文小镇等项目,荣获“第三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2022年度湖北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等称号。
3、打造昙华林非遗品牌
(1)积极举办非遗文化活动。以传统节日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为契机,在昙华林非遗广场组织开展首届武昌古城非遗“技·忆”节活动,通过非遗展演、非遗市集、非遗义诊、汉服巡游等环节,为市民游客呈上一场欢乐喜庆的非遗文化盛宴。在昙华林社区举办布艺堆绣、人物透雕、京剧脸谱、楚凤汉绣、汉楚插花等讲座和展览,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感、归属感和凝聚力,让非遗文化“触手可及”。
(2)推动非遗走进社区校园。近年来,区文旅局与昙华林小学深度合作,合作推广“孟宗哭竹生笋”民间文学类项目,通过课堂授课、课间分享、校外交流、旅游宣介以及文艺创作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孟宗哭竹生笋”项目的影响力,讲好武昌非遗故事。建设武昌区校园非遗传承基地,将篾扎风筝、错格全对称鲁班锁、楚陶等武昌区特色技艺类非遗项目引入学校,开辟非遗专用教室组织师生学习。将布艺堆绣、武当纯阳拳、双钩书法等项目与常设非遗项目共同纳入到学校的活动课程。在校内建设非遗楚陶研学馆,已于4月28日正式挂牌,是武汉市第一个以非遗为特色的研、学、制、展为一体的专门教学场所。
(3)助力非遗企业提质发展。将非遗保护传承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在昙华林建立马应龙、扬子江等6个武昌非遗体验点,建设昙华林非遗特色街区。街区以非遗文化广场为核心,辐射至全区乃至全市,正逐步形成非遗文化新地标。其中,马应龙依托街区地理优势,改变经营策略,突出非遗文化品牌,推动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产业发展。扬子江糕点以非遗品牌为带动力,聚集了一批本地美食,该旗舰店的二楼正在打造非遗美食制作空间,未来将重点打造美食制作和研学旅游相结合的特色项目。
4、建立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制度保障
为加速推进我区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武昌区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的工作方案》。该方案主要侧重于文物安全保护和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统一印发至各街道、各相关部门贯彻执行。该方案具有广泛的指导性,是开展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行动指南。
(五)强化特色品牌营造,优化提升古城品牌
武昌古城得胜桥古轴片已编制了运营思路方案,优化并完成了《项目运营测算》、《项目运营思路方案》,梳理了运营公司与业主单位的合作模式。实施主体正在与有意向合作的顶级运营公司洽谈第三方文旅运营资源。洽谈产品运营供应商资源。同时与幻境、博涛、暴风岛、盈科文旅等沉浸式内容服务商对接运营产品设计内容,在智慧运营资源筹备方面已与腾讯公司旗下的文旅事业部进行了现场洽谈。下一步将继续拓展优质产品运营供应商资源和招商品牌资源,为项目规划设计提供运营端的顾问意见,同时也将深化华中音乐谷片城市更新单元产业规划方案,积极对接音乐产业头部企业。
四、关于充分发挥古城资产的金融价值,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的建议。
区国资局正更新重组国有企业框架,按功能区分,古城片区由文旅集团公司负责运营,按现代化企业制度,国企应具有市场竞争力,将古城资源盘活运营。同时财政部门也将探索古城片区专项债形式的资产如何管理和运营,后期将配合区属国企改革的推进及时跟进。
区属国企平台拟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同设立文化产业基金并以此搭建资本运作平台,投向数字文化、教育、创意设计、数字娱乐等细分赛道,孵化引导符合武昌古城发展方向、具备优秀的盈利能力与发展前景的企业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