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Ai政务问答
名  称: 对区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第139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机构: 武昌区人力资源局
文  号: 索 引 号: 737546075/2024-21388
公开日期: 2024年09月18日 公开方式: 有效
主题分类: 劳动就业

对区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第139号提案的答复

一、强化基础,打造好就业服务平台

(一)实现基层平台标准化管理。编印《武昌区街道就业服务事项政策汇编》,优化工作流程,有效解决业务经办标准不统一、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同时,辖区150余个基层就业服务点位,做到“工作责任、工作内容、经办流程、服务标准”全统一。建立监督激励机制,采取组织推荐,集中评审的方式,每年评选10余名优秀就业创业指导员,表扬先进,宣传推广先进事例,调动了基层服务能动性,提升了服务水平。每年坚持开展1次工作巡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使基层就业服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

(二)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队伍。每年坚持组织街道、社区就业骨干开展脱产业务培训,邀请市局领导、专家学者根据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工作实际和形势发展需要,重点开展就业失业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核心业务标准及操作、就业与失业统计、政策宣传等工作方面的培训。并对受训学员统一进行业务知识考试,有效确保培训质量。采取公开招录、公益性岗位安置和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稳定充实基层平台人员力量。目前基层服务的工作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到人员总数的95%以上。

(三)组织就业专员提供精准服务。制定《武昌区就业专员服务企业活动方案》,在街道、社区抽调近40名政策业务精、服务能力强的业务骨干,对口联系200余家企业开展上门服务,定期收集企业反馈的问题,做好相关惠企政策和招工服务工作。主动对接辖区杨园、东创、武房网等创业孵化基地,上门为入孵企业宣讲就业创业政策。开展 “零号员工陪伴成长”专项行动,全面落实常态化服务,积极协助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政策、用工、人才等降本增效、发展转型、做大做强等问题,着力为企业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不断增强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获得感。已走访调研了汇思人力、红商传媒、桃花岭酒店、万达集团等30余家人力资源机构和企业,帮助企业解决问题100余件。

二、紧抓重点,构建好就业信息服务网络

(一)多渠道发布就业服务信息。编制了《武昌区就业创业政策服务清单》和20余种政策一次性告知书1000余份,通过街道社区发放给居民企业。针对咨询人数较多的灵活就业社保补贴、企业社保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以“政策问答”的形式在“武昌就业”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方便居民群众获取就业创业政策信息。每周通过“武昌就业”微信公众号推送500余个优质岗位,将就业信息送到居民手中,极大地方便居民就业。依托已经打造的2家零工驿站和1家零工微站,收集兼职工、日结工、钟点工、外卖员、快递员等就业岗位,将招聘信息免费入驻“湖北公共招聘网-零工招聘专区”,开展24小时线上不打烊服务,进一步降低求职者和企业的需求发布成本、信息搜索成本、服务享受成本。

(二)多部门协同共享就业信息。成立了武昌区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区人力资源局牵头,密切与相关部门联系和沟通。定期召开就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会议,研究协调解决本区域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完善服务体系,切实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落实。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共享,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湖北智慧就业服务平台使用权限,已为各街道社区配备300余个账号,授权各街道社区合理使用服务平台中公安、工商、社保、教育、民政等部门的信息数据,最大程度开放信息资源,发挥基层服务站点为民服务实效作用。积极推动政务信息互通共用,积极与工商、社保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获取新增个体户、新增企业以及新参保数据,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信息数据区内共享,让数据共享方式代替传统的人工采集,极大提升数据采集效率。

(三)系统化管理重点群体信息。制定《武昌区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百日行动”》、《武昌区失业人员“乐业无忧”专项帮扶活动》等实施方案,对辖区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开展摸底调查,并安排专人进行跟踪帮扶,及时将相关信息录入湖北省智慧就业平台,实现重点群体信息系统化实名制管理。2023年,通过湖北智慧就业平台帮扶失业人员再就业6595人,困难人员再就业3637人,对1757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4902次就业创业服务。

三、注重创新,充实好就业服务资源

(一)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效。进一步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打破体制、部门、地域等限制,使劳动者享受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根据不同劳动者的自身条件和服务需求,构建精准识别、精细分类、专业指导的服务模式,提供个性化服务措施和解决方案。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各级各类社会组织等力量广泛深入参与就业服务,探索建立就业服务领域专家、企业家、各行各业专业人士等组成的就业创业服务志愿者团队,为劳动者多渠道提供专业化服务。以“互联网+就业”为突破口,将湖北政务服务网、湖北省智慧就业平台、湖北公共招聘网等信息平台用活用好,致力于建设信息互联互通、精准推送服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平台,让公共就业服务更快捷更方便更智慧。

(二)增强职业技能培训实效。根据人社部最新发布的《100个短缺职业排行榜》,引导职业培训学校开展新业态职业技能培训,培训一批市场紧缺、好就业的餐厅服务员、家政服务员、快递员等招聘周期短、培训成本低、人员配置灵活的劳动者,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指导职业培训学校根据我区产业体系和未来发展方向,新增碳金融、智能机器人等高层次专业,为我区产业更新、经济发展输送人才。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定期开展企业人才、用工情况调查摸底活动,根据用人单位要求,组织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式”、“定岗式”培训。出台《武昌区就业培训个人信用账户管理办法》文件,通过授信方式让符合条件人员免费参加培训,进一步激发学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平台等载体加强政策宣传,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社会氛围。

(三)发挥各类联盟就业促进作用。通过开展行业基础调查分析和实地走访,形成了武昌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扶持政策征求意见稿,下一步拟成立人力资源产业联盟,构建人力资源产业优质生态,服务和帮助人才企业健康发展。2023年联合辖区重点人力资源公司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70余场专项招聘活动,提供5万余个就业岗位,为辖区3万余人提供就业服务。积极探索建立“政府搭台、学校统筹、企业参与、行业引领”的“政校企会”就业联盟工作联动机制,有效解决企业用工难、用工渠道不畅、供需不平衡和高校毕业生就业不充分的现实难题。2023年举办校园招聘会12场,提供2.8万个,5万多名求职者参加,达成初步意向5900余人。

总结我区近年来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结合您提出的建议,下一步我们将通过以下举措,进一步提升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质量。

一是抓好基层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开发专职从事就业工作的协理员岗位,充实基层就业工作队伍,确保完成各项就业目标。定期对街道及社区基层平台工作人员进行全员脱产轮训,提升政策解读、办事流程、入户走访、平台操作等综合业务能力,实现队伍专业化、工作规范化、管理制度化、服务精细化的目标。

二是做好重点群体就业扶持。聚焦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群,落实扶持政策,助力实现能就业、就好业。发挥住房保障制度、创业奖励资金、人才津贴、企业吸纳就业奖补等优惠政策的吸引力,将高校毕业生留在我区就业创业。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兜底保障,完善就业困难人群动态帮扶机制,全面落实好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公益性岗位、吸纳奖补等政策,使重点群体真正享受到政策的扶持和帮助。

三是强化就业创业政策落实。继续组织就业专员定期深入创业园区、大型写字楼,充分挖掘企业资源,开展上门“点对点”服务,进一步提高政策知晓率和覆盖率。通过制作播放宣传视频、发布政策解读文章、发放宣传手册等多形式、多渠道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宣传各项就业创业政策,确保政策宣传落实无遗漏、无死角。

四是提升灵活就业支持力度。把鼓励和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作为重要工作内容,简化手续,提高效率,用好资金,确保灵活就业人员便捷享受各项支持政策和就业创业服务。进一步建设完善 “零工驿站”,及时收集企业用工需求,定期发布供求岗位信息,常态化开展对接洽谈、政策宣传、法律援助等活动。结合实际创新工作举措,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完善服务体系,形成鼓励和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良好局面。

五是提升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推进业务融合和流程再造,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精简办事材料,优化办事流程,提升就业服务智能化水平。落实公共就业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要求,积极宣传推广湖北政务服务网、鄂汇办APP等网络服务平台,推动线下业务逐步拓展到线上,实现基本公共就业网上服务“应上尽上、全程在线”。

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