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是促进民族文明进步,国家发展壮大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加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现实要求,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路径,更是基础教育的应有之义。一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武昌区教育局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主要做法如下:
一、树立三大理念,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度
区教育局认为,加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切实改变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重智轻德的认识误区。
1.树立绿色教育理念,准确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要求。武昌教育人牢固树立绿色教育理念,构建“遵守规范、遵循规律、轻负高效、充满活力”的绿色教育文化生态。绿色教育是以生命为起点、以生命为载体、以生命为发展对象的教育。它强调学生道德成长、学业发展、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协调推进;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塑造具有民族情怀、创新意识、志趣高雅的大写的“人”。它将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教育本位上来,明确到关切学生的道德成长上来,统一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时代要求上来,使爱国主义教育得以有效融入武昌基础教育的全过程。
2.树立以生为本理念,让爱国主义教育引领学生道德成长。武昌教育坚持以生为本,就是要努力使爱国主义教育遵循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规律,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具体说来,就是通过区教育局的教育和引导,让孩子们意识到爱祖国就体现在日常学习生活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使他们明白:爱祖国要从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做起;爱祖国要从爱同学、爱老师、爱父母做起;爱祖国要从爱劳动、爱学习、爱奉献做起;爱祖国要从遵守社会公德、增强公民意识、保护环境生态做起。因此,武昌区从“安全与文明、生活与健康、交往与学习”三个维度构建武昌区小学生十大好行为、初中生十大好习惯、高中生十大好品质“三个十”培养体系,力求从小处着手,培养中小学生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的好品质。
3.树立全员育德理念,引领全体教师积极投身爱国主义教育。教师的言传身教、行为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成长。武昌区把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始终坚持师德为上,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健全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积极构建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在此基础上,于2005年起,在全区教师中广泛推行了“学生成长导师制”,不仅营造了全员育德的良好氛围,而且让全体教师都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践行者和施教者,有效扩大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主体。
二、坚持三大行动,夯实道德教育基础,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效度
1.坚持“课程育德”。学生在校时间最长是在课堂,发挥好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区教育局积极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积极实施“有效德育”和“高效课堂”两大工程,引领全区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改革语文、英语、政治、历史等人文科学类课程教学,让人文科学学科的优秀篇目成为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了有效精神食粮。改革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类课程教学,在注重知识传授、技能提高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不折不挠、探索新知精神的培养,更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合作意识、求实意识的养成。从而发挥课程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实现课程育人。
2.坚持“活动养德”。实践体验作为德育工作独有的育人方式,在青少年学生道德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校内,抓住关键时间节点,广泛开展“党润童心”、“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喜迎军运会,武昌少先队员在行动”主题教育活动,如坚持每周一规范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三月组织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四月举行革命传统教育周、五月组织开展中学生成人仪式、六月开展“争做新时代好少年”、七八月组织开展学生军事训练、九月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十月开展“向国旗敬礼”、十一月开展“防空防灾”演练等丰富多彩的专题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做到季季有主题、月月有安排、班班有活动。在校外,积极整合社会资源,连续开展“小鱼看世界”、“红色地图寻访”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努力让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萌发与对家乡的热爱之中。
3.坚持“文化润德”。武昌区教育局以“突出核心价值观呈现、强化优秀文化熏陶、凸显师生优秀作品展示”为重点,深化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宣传栏、专题板报、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等德育阵地,加大对爱国主义的宣传力度,使爱国主义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主导。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之魂。为迎接祖国70周年华诞和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组织参加“绽放中国梦,共享五洲情”少年儿童书画比赛,让优秀作品成为引领青少年学生道德成长的催化剂。
三、探索三大路径,拓宽道德教育渠道,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力度
1.建设校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校园优秀文化阵地塑造学生爱校情怀。区教育局多方筹措资金,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建设校园红色教育基地。在武汉中学,建设了“私立武汉中学旧址纪念馆”,存放着不少宝贵的革命文物,记载着董必武、陈潭秋等革命先辈创业的艰辛;在实验中学,建设了实验中学校史馆,用一幅幅珍贵的照片将惟楚有才的故事娓娓道来;在文华中学,建设了文华中学校史馆,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记载了文华中学这所有着140年历史的老校经历的风风雨雨,勾画出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史;在十四中学,复原修缮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三厅旧址,还原了郭沫若同志在在此组织抗战的血雨腥风;在实验小学,利用中央军事政治学院旧址修建了中央政治军事学院陈列馆,向区教育局展示了大革命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这些校园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建设,向区教育局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中国近代革命军事史和近代教育发展史,成为中小学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2.整合社会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让武昌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怀。武昌作为文化大区,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如承载着千年记忆的武汉市地标黄鹤楼、记录楚文化发展演变历程的湖北省博物馆、展现武昌发展历史的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展示打响推翻封建王朝统治第一枪的辛亥革命文化区、还原大革命时期艰苦斗争的施洋烈士墓、反映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展壮大的都府堤历史文化街区、还有反映新中国建国初期伟大建设成就的长江大桥……这些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为孩子们的成长提高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区教育局引导全区中小学校充分利用春、秋季社会实践活动、研学旅行活动,每年组织万余名中小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去了解武昌的历史、去学习中国革命的斗争史、新中国的建设史、去感受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怀。目前,区教育局、团区委、区青教办、区关工委合力坚持多年“武昌区青少年成长体验营”活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免费让更多的中小学生走进武昌、学习武昌、认识武昌,从而树立服务武昌的美好志向。随着由湖北省委宣传部主导开发的涵盖湖北、辐射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平台“荆楚红”系列资源上线(APP、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我区将在部分学校推广使用此平台,实现在线查阅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展厅陈列、馆藏珍品、人物故事及最新的活动信息等,开展缅怀学习、线上线下参观等主题性教育宣传活动。
3.深入实施语文素养提升工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学生爱国情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0年,武昌区以《书声朗朗》和《静心习字》为载体,在全区小学创新实施了“20+20”语文素养提升工程,全区五万名小学生每天坚持晨读20分钟、午写20分钟,通过时间、教材、经费投入三统一,使教育效果辐射至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和每一名学生,短短四年,生均新增诵读古文50篇、背诵35篇,学生写字优秀率达到75%以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已成为武昌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源泉。2014年秋季,以《好读善写》区域课程为载体,语文素养提升工程正式向初中延伸。为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源泉。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正确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武昌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区教育局也深深感觉到,区教育局工作成效的高低,关乎着武昌九万学子的健康成长、承载着武昌千万家庭的希望、关系到城市的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是区教育局工作永恒的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区教育局一直前行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