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统筹规划
创新“政府主导、企业承接、公众参与”的发展模式,把历史风貌街区的打造融入城市更新单元统筹推进。武昌古城历史风貌区按两个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实施方案。蛇山以北是得胜桥古轴片城市更新单元,该单元实施方案已编制完成,已通过市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专题会议。蛇山以南是华中音乐谷片城市更新单元,已初步完成实施方案与产业策划方案编制,市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了审查会,正在根据审查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二、在古城保护中做到活化利用
1、加强文物及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活化利用。正在制定《武昌区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的工作方案》,仔细摸清全区文保、优秀历史建筑、一般历史建筑的权属、使用、安全等情况,建立动态档案。本着“以用促保”的原则,拟通过“收购一批、租赁一批、修缮一批、公益一批、产业一批”,实现分类处理,把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有机结合。制定街区产业业态准入门槛、负面清单,建立历史文化街区产业业态引入联合审批机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街道社区和专家智库人员定期对拟新引入业态进行联合审核。
2、切实强化城市建设中的文物保护。严格实行大型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凡涉及文物保护事项的基本建设项目,须依法在项目批准前征求文物管理部门的意见,在进行必要的考古勘探、发掘并落实文物保护措施之后方可实施。在建设工程施工和其他生产活动中发现文物的,应当立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并报区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在城市更新等基本建设中,高度重视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的保护;不可移动文物不得擅自迁移、拆除,因建设工程确需迁移、拆除的,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办理相关手续,防止拆真建假、拆旧建新等建设性破坏行为,确保文物保护单位和地下文物遗存得到有效保护。
三、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
1、坚定文化自信,加大非遗宣传展示力度。2023年区文旅局组织开展了纪念民族英雄岳飞诞辰920周年暨学术研讨会、第一届武昌鱼文化节,中新社、极目新闻、长江日报、武汉电视台、大成武昌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总阅读量突破十万。湖北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武当纯阳拳的传承群体走进黄鹤楼公园、起义门、武昌江滩、紫阳公园等地,开展“传统武术、城市复兴”的非遗快闪展演活动,该快闪在学习强国、抖音、视频号等方式线上展示浏览人数1万多人次。围绕传统节日,以中秋、国庆双节为契机举办了“武昌古城非遗技·忆”节活动。活动现场有文物法和非遗法宣传,还有美食试吃、非遗打卡、汉服游园等互动环节,让市民共享非遗之美。人民网、中新网、新华网、文旅中国、长江日报、极目新闻、湖北日报、武汉广播电视台、江城非遗坊等9家国家级、省市级媒体报道,阅读量达15万以上。建成武昌区文物展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展示武昌古城砖、武昌府署地界碑、万年闸碑刻等古城历史发展见证的重要实物和武昌区优秀非遗成果。为加强非遗文化在昙华林历史街区推广工作,结合市局“非遗特色社区”工作,在武昌区昙华林整体非遗文化中选取一批特色非遗项目设立非遗体验点,并给予马应龙眼药制作技艺等5个特色非遗项目悬挂非遗体验点标识牌。12月22日冬至节联合中华路小学开展其乐融融品冬味——吃味·玩味·赏味“冬至乐游园”活动,既有非遗美食,又有非遗技艺,让小朋友们学习之余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积极推动非遗传播普及工作。开展2023年“全国非遗曲艺周”展演活动,于6月10-15日共举办13场展演活动,组织5支曲艺队伍走进黄鹤楼景区、昙华林社区、中华路小学、马应龙公司和湖北剧场。定期组织“非遗在社区”“非遗进校园”等活动,选取优秀的省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布艺堆绣、武当纯阳拳、篾扎风筝、错格全对称鲁班锁等,走进中华路小学、水果湖一小、晒湖小学、昙华林小学、首义路小学、丁字桥小学等开展非遗教学和展示工作,让非遗文化“触手可及”。
3、挖掘非遗资源,推进非遗传承保护工作。近年来,武昌区重视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使得武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上受到省市相关部门的肯定。先后出版《了不起的武昌非遗》第1、2辑,精选武昌区5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覆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舞蹈、民俗七大门类,以非遗短视频为依托、以珍贵图片和传承人口述视频集为载体,重点围绕传统文化和技艺的传承方式、教习场所、师徒传授、非遗宣传展示以及创新发展等方面,全方位讲述传承人的故事,让更多人在观看聆听中跨越古今,感受武昌1800年历史文脉,活化武昌文化遗产、树立武昌城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