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Ai政务问答
名  称: 对区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第63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机构: 区文旅局
文  号: 索 引 号: 737546075/2021-55780
公开日期: 2021年09月03日 公开方式: 有效
主题分类: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对区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第63号建议的答复

现答复如下:

武汉,是雄立长江之畔的历史文化名城。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城市历史孕育出灿烂的文明,辈出的英雄则塑造了城市的品格。这里留下张之洞“缔造多从江汉起”的雄心壮志,也有毛泽东“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的豪迈之语。新中国建立后,长江大桥、武钢、武重等相继建成,武汉“敢为人先”的精神积淀成城市开放创新的底蕴。

武昌区是武汉市七个中心城区之一,是江南核心区,位于武汉长江主轴右岸的中心地带,是“首府之区、首义之区、首善之区、首创之区、首位之区”。武昌古城依山势水而形成,整体建设范围以武昌明城墙为界,北至中山路,南至二环线,西至临江大道,东至中山路,面积7.7平方公里。区域内拥有国家5A级景区黄鹤楼,4A级景区首义文化旅游区和武汉革命博物馆等一批国家级旅游景区,昙华林、户部巷2条湖北旅游名街,现有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共计117处,区域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9处,已挂牌的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23处,列入国家、省、市、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8项,是武汉独一无二的城市文化名片和精神高地。蛇山和龟山夹江对峙,构成武汉市东西向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的壮丽景观,是名副其实的文化旅游胜地,也更是长江文明保护和传承的实践地。多年来我们在长江文明精神秉承和文旅品质提升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做好长江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挖掘

一是加强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强武汉长江大桥、三烈士亭、武昌第一纱厂旧址等文物的日常管理和保护性修缮,指导武汉长江大桥业主单位落实武昌桥头堡内部装修工程,展示大桥历史。加强武船重工张之洞路地块的整体规划打造,在《武昌区文化、旅游、体育“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设武船工业遗产基地,规划建设工业遗产改造示范区,展示武船的办厂、建厂和中国造船业发展历史积极配合做好历史遗迹活化利用、旅游线路打造等工作。二是武昌滨江文化植入。打造以集旅游码头、景观公园、文化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武汉地标景点中华路城市阳台,武汉市首个完工的城市阳台,在内部开辟渡江主题长廊、大桥文化主题长廊、武昌古城主题文化长廊等空间。三是加强长江渡江习俗的挖掘整理。加强对武汉渡江习俗的挖掘整理,并逐级申报为武汉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进一步弘扬发展武汉码头文化。

二、启动长江文化产业园区创建工作,以产业带动区域发展。

为发展我区文化产业,带动区域经济整体高质量发展,湖北省、武汉市和武昌区三级政府重点扶持、打造的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秉承长江文明理念,将产业园命名为武昌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2015年初,在原省文化厅的直接关心支持下,成功获批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成为我省首家被命名授牌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也是至今全省唯一一家国家级产业园区。作为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军性园区和省文化厅重点扶持、推介的标杆性园区,武昌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在企业数量、质量,经济总量、潜力上都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园区内1家企业被文化部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4家园区及企业获湖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及示范基地称号。园区文化创意与工程设计深度融合,产业特色鲜明、聚集效应明显,知音传媒、湖北日报传媒、湖北广电等众多省级大型文化企业在园区内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资产总额逾200亿元。

文化和旅游部于2020年10月1日发文开展第二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办产业发(2020)114号文件精神,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周期为三年,创建主体可根据园区建设发展实际,在1-3年创建期限内提出验收申请,期满验收合格的,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做好申报创建工作,将武昌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打造成为创新驱动能力突出、企业集聚度高、产业生态良好、发展特色鲜明、配套服务完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强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充分发挥文化产业促进城市转型发展“武昌模式”的全国示范效应

三、以打造文旅胜地为目标,传承弘扬好长江文化精神内涵。

作为文旅部门,传承弘扬好长江文化精神内涵就是着力发挥文化和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势,努力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按照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要求落实“五个中心”建设、构建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锚定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家化大都市核心区目标定位,高标准打造“文旅胜地”。

1、加强顶层设计,优化空间布局。

2020年底我局认真贯彻区委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城区和国家中城市核心区的发展目标,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文旅胜地”,为“十四五”时期把武昌建设成为内生活力充沛、人文魅力彰显、自然生态宜居的现代城区增添文化底色和旅游魅力,立足职能,结合武昌文化旅游发展的特色和优势,认真谋划,集思广益,积极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分别邀请武汉大学国家文化研究院和大地风景旅游规划研究院,相继编制完成了《大黄鹤楼-武昌古城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5)》、《楚河汉街文化旅游带旅游发展概念性规划(2018-2025)》两大片区旅游规划和《武昌区文化、旅游、体育“十四五”发展规划》,确立形成了“一城三带”的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空间格局,其中:“一城”即武昌古城,“三带”即武昌滨江文化景观带、楚河汉街文化旅游带、东湖西岸文化传媒带。

2、加强产业引导,服务招商引资

武昌文旅资源丰富,文化市场培育良好,文化产业门类齐全,已形成创意设计、传媒业、数字文化产业和文化娱乐业、旅游业、文化金融服务平台6个重点行业,共有文化企业5000余家,2016年,武昌文化产业增加值率先突破百亿大关,201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29.49亿元,占GDP比重达8.5%,位居全市中心城区第一。文化产业已作为武昌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呈现出增长速度持续加快、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产业集聚效应突出等趋势。目前共有2家园区及企业获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及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15家园区及企业获湖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及示范基地称号。

今年我局按照全区“大招商”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要求,成立文化旅游招商部,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全年首要工作来抓,一季度招商工作开局势头喜人,目前联系企业9家,洽谈项目9个,产业引入方面,一季度重点对电竞游戏、创意设计、影视动漫加大引入力度;3月22日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的招商大会上,我局推荐的绿地高端酒店和武汉桃花岭酒店两个项目完成签约,签约金额28.5亿,同时借助展会重点推介武昌古城项目,项目金额207亿,在开好局的同时为谋划下一步文旅招商打下良好基础。

3、加强项目带动,提升产业承载。

一是提升武昌古城核心景区。该区域是武昌古城传统街巷特征保存最完整的地段,现存传统风貌建筑最密集、最丰富的地段,涵盖黄鹤楼景区、得胜桥历史街区、昙华林百年建筑集群、都府堤片区等。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生态复修、老城复兴、文脉复归”要求,加强武昌古城保护建设,延续历史文脉,打造“长江文明之心”。重点推进黄鹤楼俯视线环境整治和蛇山北坡、斗级营片、农讲所片、东西城壕片、昙华林瑞典教区旧城改造,恢复得胜桥千年古轴风貌,展示古城独特魅力,形成武汉“历史之城”的启动区和展示区。目前已完成中华路城市阳台一期、昙华林一期、户部巷整体提升、中共中央军委办事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三厅旧址等多处文旅项目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性修缮工作。后续还将选取古城发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对经心书院、太平试馆等遗址进行保护性开发,打造得胜桥千年古轴,强化武昌古城空间肌理的仪式感和文化感。目前,昙华林核心区瑞典教区已展露新颜,昙华林街头博物馆群已基本建成,从昙华林50余处历史建筑里甄选出3个文物保护单位、7处优秀历史建筑、2处老建筑、1处遗址和3个特色博物馆,共同组成十六个街头博物馆展示百年文脉

二是优化武昌滨江文化景观带。重点跟进月亮湾城市阳台、武昌生态长廊、绿地中心高端酒店、中华路城市阳台二期工程项目。中华路城市阳台一期工程项目已完工,二期工程项目目前由武旅投进行前期规划;月亮湾城市阳台已完成武北货场区域阳台建设和断面绿化和园建施工;武昌生态长廊项目(一期)工作已基本完成,累计开工5000余米,完成4100米配套市政管道建设和2500米乔木种植,目前项目内含的四美塘片区12栋服务建筑等正在建设中;绿地中心高端酒店正在进行酒店内部设施装修,预计年底完成装修并进行试营业。

4、加强品牌造城,展示文旅形象。

充分发挥“千年古城、江南名楼、首义之区、科教集聚、滨江滨湖”等禀赋优势,以游客体验为中心,大力发展武昌五色精品旅游。一是节庆造势多维宣传。通过辛亥首义文化节、武昌非遗过早节、武昌古城江南造物节等系列节庆活动,不断夯实武昌古城文旅品牌,开展旅游节庆活动两百余场;制作完成了旅游宣传片《大美武昌》、《五色武昌》、《寻味户部巷》等,其中《五色武昌》在第十二届中国旅游电视周上荣获旅游形象宣传片类好作品奖;开办“一部手机游武昌”微信公众号,多次入选湖北旅游政务微信榜单前5名,单篇最高阅读量10万人次;央视《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东方时空》等多个栏目累计报道《夜上黄鹤楼》、昙华林光影节、户部巷美食节等武昌旅游新闻二十余条,人民日报APP、央视频、抖音、今日头条、百度、新浪微博、斗鱼同步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实时直播宣传。二是打造IP,游线出圈。立足千年名城,打造武昌“千年古城 灵韵人文”IP游线,串联武昌古城内重要的文化旅游地标,彰显武昌古城底蕴,该游线2020年成功入选“武汉IP游线评选暨全球推广”活动,并通过新媒体向国内及海外传播;立足建党百年,打造红色研学线路。分别围绕“风华武昌·寻伟人足迹”、“峥嵘武昌·忆百年初心”、“英雄武昌·承红色基因”三大主题,将武昌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串联起来,涵盖革命纪念馆、名人故居、爱国教育基地等13个红色地标。目前《我为红色武昌代言》微博话题阅读量2337万,上同城热搜榜单第2、旅游行业话题第5名。微信创意互动推文《跟着毛泽东游武昌》阅读量超10万+。荆楚网客户端图文直播总观看人数达53.2万。活动评论稿《「中国共产党百年长江情·红色篇」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以都府堤41号开篇,获中央网信办全网推送,此为2021年中央网信办推送地方稿件的第二篇。

刚刚结束的“五一”假期,我区游客接待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区纳入统计范围的景区(点)、特色街区共接待游客209.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481万元(此数据仅限景区门票和其它营业收入),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39%和42.6%,各景点均出现人数激增情况。

保护好文物和文化遗产,传承弘扬好长江文化精神内涵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我们将继续深耕,牢记职责使命,推动我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