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如期完成生活垃圾分类目标任务。2019年初根据《武汉市垃圾分类实施方案》总体部署要求,制定了《2019年武昌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确定了工作目标需完成社区覆盖率50%以上及单位覆盖率60%以上。截至2019年底,全区垃圾分类工作已覆盖101个社区,覆盖率73%;已覆盖5554家单位(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覆盖率60%,已完成年度目标。2020年7月6日,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联合印发《2020 年度武昌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全区垃圾分类工作,进一步细化工作目标,明确工作责任,确保完成年度目标的同时全面提升垃圾分类质量。截至8月,全区已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有:社区129个,覆盖率93%;单位8127家,覆盖率89%。
一、关于武昌区发挥示范创建工作的问题
一是整街推进方面。截止目前,积玉桥街75个小区、241个单位均全部完成了宣传栏、公示栏、分类垃圾桶“两栏一桶”的设置,配备了分类督导员。积玉桥街在恒大首府等3个小区、南湖街在中央花等5个小区、水果湖街在钢院小区等5个小区设置了智能回收箱。2019年以来,积玉桥街共开展各类宣传活动82次,入户宣传14559户次;南湖街共开展343次,入户宣传56303户次;水果湖街共开展宣传活动118次,入户宣传4864户次。
二是3+3+5亮点片区方面。按要求规范设置了宣传栏、公示栏、分类垃圾桶,营造了较为浓厚的宣传氛围。其中,区机关荆南街办公区引入了1台湿垃圾生化处理设备,将食堂及目前开放堂食前分出了厨余垃圾进行就地减量化处理,日均处理厨余垃圾170公斤。3家医疗机构及5家学校方面,基本完成了“两栏一桶”设置。
另外针对2020年示范创建工作,年底需完成14个示范社区、28个示范单位及14个定时定点投放小区的垃圾分类示范创建工作。现已完成全区摸底调查,我局对照《武汉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标准》向各街道下发了示范创建工作方案模板,并进行指导,明确相关工作目标:一是示范社区需满足宣传栏、公示栏、分类垃圾桶设置达到规范要求,标识正确率达100%,合理配备督导员,实现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不低于95%,参与率不低于85%,分类准确率不低于80%;二是示范单位需满足设施设备齐全,配备有专门部门和人员落实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可以通过党建引领方式(例如城管局机关办公区),实现参与度100%、正确率95%、清运环节符合分类标准;三是定时定点小区依据“定点要坚持,定时要灵活,撤桶要鼓励,破袋要引导”四要素,每日2个时间段开放投放,增设分拣员、督查员,并做好误时投放工作,达到小区居民知晓率100%、参与率100%、投放准确率80%。目前各街道已对照方案模板,因地制宜报送示范创建工作方案,对标对点,逐步开展示范创建工作。我局将对各街道示范创建进度进行检查与督导,并将前期已经形成的示范创建模式向各街道进行推广,如水果湖街张家湾小区为代表的市场化模式,以积玉桥街恒大首府、水果湖街沙湖明珠为代表的小区物业主导的“管理责任人”模式,以水果湖街钢院小区为代表的居民自觉开展的社区自治模式、以粮道街东龙社区为代表的党建引领为核心的社会共治模式,让各街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借鉴最适合的模式加以实施。8月21日,组织召开全区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分管副区长,城管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各街道办事处分管领导参加会议。黄丰宙副区长针对当前的示范创建工作进一步强调:垃圾分类示范创建工作是今年全市下达的垃圾分类工作任务目标之一,垃圾分类工作已纳入我区一级绩效考核目标,各街道需高度重视,保证不折不扣地完成目标,并对各街道提出进一步要求:一是强化目标意识,提高示范引领;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机制保障;三是突出工作重点,提升覆盖质量;四是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效能。
二、关于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问题
为促进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2020年度武昌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今年将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督促各级党组织将垃圾分类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融入党员学习与实践活动,纳入“红色物业”服务范围,引导党员干部示范带头,做垃圾分类新时尚的引领者。区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组织本部门及下属单位开展垃圾分类主题宣传,倡导党员干部及其家庭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做到“三个率先”:体制内率先、党员干部职工率先、城管系统率先,为全区作出表率。我局自5月份开始,结合“打卡晒桶”活动,制定区城管局垃圾分类实施方案。机关及局属各二级单位以支部为单位,落实“打卡晒桶”,通过日分类、周检查、月通报制度,并制定奖惩方案,全体职工缴纳垃圾分类保证金,签订保证书,进一步确保干部职工将垃圾分类工作落到实处。
三、关于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问题
一是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情况。生活垃圾终端处理主要由市城管委负责,我局为进一步推进湿垃圾源头减量工作,真正落实垃圾减量、就地处理并资源化利用,经反复研究、实地考察、咨询市环科院专家,我局于2019年9月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引入一台湿垃圾减量设备,设置于水果湖钢院小区。该设备每日可分解200公斤厨余垃圾,转化为浓缩有机肥,减量率达95%以上,且无噪音、废水,基本无异味。钢院小区每日产生垃圾总量约500公斤,其中湿垃圾量约160公斤,经对设备自带数据进行统计得出,实际垃圾减量率达30%左右,湿垃圾减量率达97%左右。省、市领导王晓东副省长、刘子清副市长调研我区垃圾分类工作,对湿垃圾源头减量工作表示认可。目前我区共有12台湿垃圾减量设备,分别设置于区机关荆南街办公区、户部巷、新生路转运站、泛悦汇昙华林、胜强农贸市场、行管局宿舍、中医小区、鑫三飞农贸市场等点位。这12台设备日处理量共计4.5吨,实际日投料量约3吨,从而减轻末端处理压力。
二是进一步拓展分类覆盖面。7月30日上午,余松区长、黄丰宙副区长组织召开全区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余松区长提出明确要求:一要提高思想意识,加强推进垃圾分类的责任感、紧迫感;二要压实层级责任,聚力提升垃圾分类的参与率、覆盖率;三要简化分类标准,增强推行垃圾分类的清晰度、实用性;四要解决体制问题,切实增强垃圾分类的联动性、强制性。会议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强化单位主体责任,确定年度任务清单,力争10月底前,实现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并稳步拓展分类范围,力争同时实现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三是加快推进“两网融合”。全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共289个,分布于全区各街道,已超过市垃圾分类专班要求的每5千户或每个社区1个的标准。近期已与区商务局联系,将共同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进社区,发挥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利用率高、环保性强、一站式服务等优势,提高可回收物资源回收利用率;同时利用线上平台,实行网上预约、上门回收,形成线上线下结合的可回收物回收模式;探索废旧玻璃、轮胎等低值可回收物专项回收机制。
四是宣传发动情况。2019年通过线上吸粉辐射,通过武昌城管微信公众号、区城管委60人核心宣讲团微信群、各社区居民微信群等开设分类专栏,宣传垃圾分类基本常识,及时为辖区单位和社区居民提供垃圾分类咨询服务,解疑答惑。线下宣教渗透,组建由青年团员干部组成的区生活垃圾分类核心宣讲团,分组分片负责分类宣传的组织策划和教育培训;垃圾分类抖音小视频获得十万点击量;各街道、社区相应设立宣传员(兼督导员),进门入户宣讲发动垃圾分类工作。专题跟进拓展,区城管局先后组织了“区垃圾分类创意集市”、“区首届垃圾分类微型马拉松赛”、“区垃圾分类新婚第一课”、“生活垃圾分类废物利用文创大赛”等大型主题活动,中华路街、南湖街等街道也相继组织一系列大型群众性活动,并在人民网、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等各级媒介广泛报道。2020年会根据《2020年度武昌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确定的工作任务,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网络等新闻媒体安排黄金时段,开设宣传专栏,开设固定宣传板块,定期宣传推送,大力普及分类知识、展示工作成效、宣传先进典型。全面推进社会宣传,在车站、码头、公交站点、轨道交通、宾馆、商场、影剧院、体育场、旅游景点、公厕、LED大屏等公共场所、窗口地带、户外媒体以及社区、单位全面开展垃圾分类宣传,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方式,实现宣传无死角。抓基础教育,将垃圾分类知识纳入学前及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小手拉大手”带动作用,2020年学校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普及率达到100%。街道、社区组建宣讲团,统一教材,分批培训,深入单位、社区开展宣讲活动。强化社区宣传,开展“织网行动”、“敲门行动”,全面提升知晓率、参与率、准确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作用,定期开展宣传、指导、辅导、督导活动,形成垃圾分类、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提速示范创建。对标先进城市及市级验收标准,推进示范社区、示范单位及定时定点投放小区建设。杨园街电业新村社区对于将垃圾分类在老旧小区推行上已具有初步指导经验,可学习其推进老旧小区垃圾分类做法,鼓励推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精细管理,加强督导,在稳定提升覆盖率的基础上,打造一批市、区示范重点。
二是狠抓湿垃圾提量。厨余垃圾分出率,是我市垃圾分类工作检查考核范围内的重要内容,也是检验垃圾分类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从实际效果出发,狠抓垃圾分类质效。通过广泛动员社区网格员、楼栋长、基层党组织、居民代表等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投入到垃圾分类的宣传、指导、监督工作,扎扎实实抓好垃圾分类体系的神经末梢,从根本上落实分类投放、分类收集要求,想方设法,提高厨余垃圾、可回收物的分出量。
三是贯彻“不分类不收运”原则。 根据《武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关于推进全市物业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落实分类投放管理责任及规范分类收运作业的通知》精神,落实分类投放管理责任制度,压实业主、物业公司责任,强化管理责任人义务,加强监督管理,贯彻不分类不收运原则。并建立健全垃圾分类执法专班,对未按要求落实分类投放管理责任的责任人,按照一次宣传教育、二次下达整改通知书、三次拒绝收运并公告曝光的要求,倒逼责任单位落实分类投放管理,从源头上保证垃圾分类质效。
四是规范运行管理。严格按照垃圾分类相关作业要求规范作业,做好自查自纠,严查混装混运,在时限内完成巡检平台等督办案件整改,进一步提高全区整改率。各行业主管部门通过督促规范系统内、行业内分类收集容器及宣传设施,并组建行业部门检查小组,根据各自实际,采取日常巡查或集中突击检查等方式,每个月完成一次行业单位检查全覆盖,进一步规范运行管理。
五是完善设施设备。完善小区的垃圾分类基础设施设置工作,落实“一二三四五六”工作规范:一场,即要有垃圾分类工作人员的固定工作场所;二栏,即宣传栏、公示栏要设置到位,公示信息要素要齐全准确有效;三点,即要规范设置垃圾投放点、暂存点、转运点,投放点设置要科学合理,有条件的可以将暂存点、转运点分开设置,无条件的可以合而为一;四桶,即四分类垃圾桶要设置齐全、颜色标识准确;五导,即标准宣导、上门指导、桶边辅导、激励引导、检查督导要到位;六原则,即工作制度完备,人员配置充分,宣传培训到位,设施配置到位,运行管理有序,台账记录翔实。各单位要根据这个工作规范要求,抓紧时间进行完善,配齐配足垃圾转运车辆,保持收集容器洁净、无破损、无满溢,保持收运车辆车身干净整洁、标识清楚准确,确保车辆密闭,无跑冒滴漏,杜绝当街转运、混装混运。
六是加强宣传引导。结合各种宣传形式,开展垃圾分类活动,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增强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提高辖区内居民知晓率和参与率,督促养成垃圾分类习惯自觉。全区城管战线党员领导干部持续发挥带头作用,用“打卡晒桶”行动践行垃圾分类活动。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垃圾分类专班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在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的基础上,抓住“疫后窗口期”时机,结合年度目标任务,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