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Ai政务问答
名  称: 武昌区文化及旅游业发展规划 发布机构: 区发改委
文  号: 索 引 号: 000042021/2010-01902
公开日期: 2008年05月28日 公开方式: 有效

武昌区文化及旅游业发展规划

1、规划依据
《武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武汉市文化局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武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武昌区“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布局规划》
《武昌区旅游发展规划》
《武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
2、武昌区文化及旅游业现状评价
武昌区文化及旅游业发展具有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如表5-3所示。
表5-3 武昌区文化及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
优 势
文化及旅游资源丰富
产业规模逐步形成
优势产业基本确立
产业发展势头较猛 劣 势
产业结构发展失衡
产业联动发展不足
产业资源整合不足

机 会
武昌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政策法规的支持和引导
“假日经济”的形成
关联行业的快速发展 威 胁
文化消费市场不够活跃
文化及旅游业发展秩序较紊乱



(1)优势
①文化及旅游资源丰富
武昌区文化底蕴丰厚,黄鹤文化、首义文化、城邑文化、山水文化和宗教文化相互辉映,众多国内文化龙头企业、文化艺术团体及相关科研机构云集;同时,武昌区旅游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全区旅游资源约占武汉市旅游资源的64%,旅游景点质量等级居全市之冠,其中,武汉市5个4A级旅游景点中有3个(东湖风景区、省博物馆、红楼)位于武昌区,且武汉市唯一的5A级旅游景点(黄鹤楼)也在武昌区。这些丰富的资源禀赋均为武昌区文化及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产业规模逐步形成
辖区内文化及旅游产业门类基本齐全。2006年,区内共有纳税万元以上文化及旅游企业339家(其中,教育培训业75家,文化娱乐业52家,文化艺术业12家,文化传媒业165家,文化旅游业35家),就业人数2万余人,营业收入达69.6亿元,全口径税收4.03亿元;与此同时,文化及旅游业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十五”及“十一五”期间已投资和拟投资总额累计超过70亿,重点建设项目达到27个;产业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星级饭店达到32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6家、二星级8家,占全市总量的30%,客房3千多间,床位近7千个,餐饮接待能力约2万人。
③优势产业基本确立
通过分析武昌区文化及旅游业产业现状,不难发现文化传媒业整体实力最雄厚,其在行业内的优势产业地位业已确立:2006年,武昌区文化及旅游业税收万元以上的339家企业中,文化传媒业企业有165家,占总数的48.67%,在文化及旅游业的五个门类中位居第一;从业人员13087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0%左右,大大超过其他四个行业;经营收入49.72亿元,占全行业总收入的71.4%;纳税4.04亿元,占全行业纳税总额的62.33%,名列首位。湖北电视台、湖北电视经济频道、湖北日报社、湖北知音期刊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众多文化传媒巨头云集武昌区,带动了整个行业稳步发展。
④产业发展势头较猛
2006年武昌区文化及旅游业税收万元以上的企业家数比2004年增加了50家,年均递增8.31%;实现营业收入69.6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10亿元,增长16.83%;实现全口径税收4.03亿元,比2005年增加1.7亿元,增长51.5%。以上数据说明武昌区文化及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
(2)劣势
①产业结构发展失衡
武昌区文化及旅游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产业规模已初具雏形,但发展不够均衡。例如,文化传媒业与文化娱乐业发展迅速且比重较大,在整个文化及旅游业中“一业独大”;而文化艺术业虽资源禀赋较丰厚,但规模过于弱小,其营业收入占全行业总收入的比重不足1%,说明其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文化及旅游业内部结构失衡将不利于该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②产业联动发展不足
文化及旅游业各行业间虽逐步实现价值对接,但部分行业关联效应较弱,产业联动发展相对不足,突出表现在:教育培训业对其他行业缺乏有效的人才输送途径,未能最大限度发挥武昌区人才资源的效用;文化艺术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未形成战略合作机制等。
③产业资源整合不足
武昌区内文化及旅游业的相关产业资源丰富,但是文化及旅游业对于资源的利用率却不高。如武昌区内旅游资源约占武汉市旅游资源的64%,但是品牌性旅游线路较少,武昌文化内涵与旅游项目未能完美结合,市场影响始终不大;区内聚集湖北报业集团、知音传媒集团等国家重点传媒单位,文化传媒业的产业实力雄厚,但各媒体题材资源、科技手段、信息平台并未有效共享,合作开发项目亦未提上议程等等。
(3)机会
①武昌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近年来,武昌区经济呈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也得到进一步增强。2005年武昌区全区生产总值达121.52亿元,年均增长13.9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67亿元,年均增长29.49%;全口径财政收入为25.8亿元,年均增长25.8%,均超过全市年均增长水平,武昌区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文化及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政策法规的支持和引导
武昌区将文化及旅游业作为区重点发展的“三大产业”之一写入了武昌区“十一五”规划,在战略高度上确立了文化及旅游业的重要地位,明晰了文化及旅游业的发展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文化产业办公室,实行专项专办,帮助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与此同时,武昌区进一步加快了有关文化及旅游业及其配套设施重大专项的审批过程,以确保项目的进度及资金的及时到位,并从资源供给等方面加大对发展文化及旅游业的支持力度。
③“假日经济”的形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长,传统、落后的消费观念受到冲击,新的、现代化的消费观念渐为人们所接受,在全新消费观念的驱动下,“假日经济”这种新经济模式的形成无疑给武昌区的文化及旅游特别是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④关联行业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武昌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金融、中介咨询、信息传输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文化及旅游业提供了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加快了文化及旅游业发展的脉搏,促使了文化及旅游业健康高速发展。
(4)威胁
①文化消费市场不够活跃
近年来武昌区居民消费支出逐年递增,但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却有所下降。据统计,武昌区居民年文化消费支出尚不足北京、广州等城市居民年消费支出的一半。文化市场需求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及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②文化及旅游业发展秩序较紊乱
目前,文化及旅游业作为武昌区的朝阳产业,还未形成完善的发展体系,行业内部分企业部分企业盲目投资、恶性竞争、欺骗消费者等不当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行业正常秩序,降低了行业经济效益,成为了制约文化及旅游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文化及旅游业法律、法规尚待完善,监督机构执法力度亟待增强。
3、武昌区文化及旅游业规划思路
武昌区文化及旅游业规划思路可以概括为:依托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形成文化及旅游业板块状集群,培育相关产业带,块带结合,协同发展。
“依托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立足武昌区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深挖文化资源内涵、凸显旅游资源特色,提升文化、旅游资源品位。
“文化及旅游业板块状集”:依据文化传媒业、教育培训业、文化艺术业企业在水果湖街、中南路街、黄鹤楼街成板块状分布的特征,推动其产业集群的形成,吸引更多相关及类似企业集聚。
“相关产业带”:根据产业分布的地形地貌,围绕城区干道,以新民主路-八一路、临江及蛇山—珞珈山沿线为中心,培育特色产业带。
“块带结合”:连通产业板块及产业带的价值传递链,全盘考虑块带发展方略,发挥产业空间耦合效应,促进产业板块及产业带的协同发展。
4、武昌区文化及旅游业规划指导原则
(1) 产业互促与重点突出原则
武昌区文化及旅游业的发展应坚持推进各行业的无缝对接,促进行业间的资源联动、共用,努力实现产业的互促共进;与此同时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发挥其带动、示范和辐射效应,培育潜在优势产业,加大催生其后发力量的力度,实现文化及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 内涵深挖与有效保护原则
武昌区文化及旅游业的发展应以重大项目为依托深入挖掘城区文化内涵,凝炼文化特性、提升文化品位,实现文化与产业经济的真正融合;与此同时正确处理好项目开发与文物、环境等有效保护的关系,充分考虑文化、旅游资源的承载能力,高起点招标、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实现经济和文化效益的有机统一。
(3) 特色发展与前瞻定位原则
武昌区文化及旅游业的发展应坚持自身的特色,烘托城区文化氛围,激活文化原动力,集中力量建设具有较强文化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精品型、优质型文化强区;与此同时突出武昌区在武汉市文化及旅游业中的重要位置,拓展区域合作渠道,构建以武昌为中心的文化合作新格局,实现区域间的双赢和多赢。
5、武昌区文化及旅游业发展目标
(1) 文化及旅游业总体目标
①不断增强产业实力,打造武昌文化强区
到2010年,文化及旅游业经营收入达到125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16%;纳税总额达到6亿元,年平增长速度19%;完成产业增加值21亿。
②促进龙头企业合作,形成一个文化及旅游业混合集群
促进在水果湖街、中南街聚集的文化及旅游业10大龙头企业(湖北报业集团、知音传媒集团、湖北广播电视总台、省艺术馆、武汉新东方、东星集团、省博物馆、福彩、体彩、阳光钱柜)相互协作,合力打造湖北省最大的文化及旅游业产业集群。
③依托块带互动发展,形成三条战略性产业关联链
借助产业聚集板块及特色产业带的经济杠杆功能,构建三条战略性产业关联链,即文化艺术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传媒业关联链;文化艺术业-文化旅游业-文化传媒业关联链;文化旅游业-文化艺术业-文化娱乐业关联链。
(2) 文化及旅游业各行业目标
①文化传媒业——打造航母
实现辖区三大传媒(图书报刊传媒、广播电视音像传媒及广告传媒)跨媒体、跨领域的合作发展,打造中南地区强势传媒航母。到2010年,经营收入达到94亿元,年平均增长17%。
②文化旅游业——创建品牌
建设集楚韵、首义、民俗、红色于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创建全国知名的武昌特色旅游品牌。到2010年,武昌区接待旅游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经营收入8亿元,年均增长23%。
③文化娱乐业——凝炼特色
丰富文化娱乐业行业门类,建成一批具武昌发展特色的新兴休闲娱乐场所。到2010年,新增大型特色休闲娱乐场所5所,经营收入达到16亿元,年平均增长7%。
④教育培训业——壮大龙头
推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实现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到2010年,税收万元以上教育培训企业达到97家,税收百万元以上企业5家,经营收入达到7亿,年平均增长15%。
⑤文化艺术业——培育精品
打造展现武昌魅力、传播武昌文化的艺术精品。到2010年,实现经营收入7000万元,年平均增长5%。
6、武昌区文化及旅游业发展重点
(1)文化传媒业
重点发展图书报刊传媒、广播电视音像传媒与广告传媒的联合发展模式;推进图书报刊传媒的结构优化;加快广播电视音像传媒的高质制作;加强广告传媒业的多元渗透,逐步夯实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努力推动文化传媒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2)文化旅游业
重点抓好一批旅游主题精品线路的建设、一次年度旅游节庆的举办、一个旅游信息网站的搭建、一份(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地图的设计、一系列旅游纪念品的制造、一个诚信监督系统的建立,全力打响武昌旅游品牌,促进文化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3)文化娱乐业
重点发展休闲娱乐业,着力推进各类休闲娱乐场所的建设;积极规划丰富多彩的特色娱乐项目;鼓励文化娱乐业、文化艺术业、文化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大力扶持培育网络文化业,建立门类齐全的文化娱乐市场体系。
(4)教育培训业
重点培育市场主体,畅通人才输送渠道;加快壮大龙头企业自身实力,发挥龙头企业品牌效应;大力实施企校合作战略,着力推进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构筑网络化教育培训体系,全面促进教育培训业的跨越式发展。
(5)文化艺术业
重点培养一批具全国知名度的文化艺术工作者,创作一批兼具强烈民俗特征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文化节目,设计一批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品,发展一批文化演艺团体,建设一批高端文化演艺场所,培育一批文化演艺经纪人机构。
7、发展对策
(1)文化传媒业
——依托湖北报业集团、知音传媒集团、湖北广播电视总台、湖北知音广告有限责任公司等媒体龙头企业在中南街、水果湖街集聚的优势,积极打通市场瓶颈,整合传媒资源,构建“传媒-受众”联合信息平台;同时鼓励传媒企业相互合作,构建新型整合传播模式,实现传播的多媒体参与、多手段融合、多阶段衔接的结构性突破;并组建以各媒体为主体的行业协会,积极引导跨媒体的合作行动计划,引入联合发展模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巩固文化传媒业的优势地位。
——以体制改革为重点,采取股份合作、联营、资产置换、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延伸图书报刊传媒产业链;以内容和资本为纽带,积极推动图书报刊传媒向新兴媒体、广播电视音像传媒、广告传媒、旅游博览等文化产业相关领域渗透,优化产业结构;通过提高出版物质量,打造图书报刊品牌,拓展图书报刊市场,促进图书报刊传媒影响力、美誉度和品牌效应的全面提升。
——着力提高广播电视音像节目质量,按照专业化、对象化、个性化的要求,促进广播电视音像节目的创新和改版,鼓励影视精品、品牌栏目、名优节目的多产;同时开办“主播讲座”,“名演员讲堂”、“名作家讲坛”等名人系列专题,形成名人效应,借此提升武昌区广播电视音像传媒的知名度;此外,鼓励社会资金建设广播影视创作、拍摄和制作基地,不断完善高质节目制作的配套措施,提升广播电视音像传媒业的整体水平。
——积极形成一定规模、面向市场、多种高科技手段融合的广告制作体系,着力培养一批具有高创造力、高技术、高知识的本地广告精英,以创意广告为目标,以新业务发展为龙头,以跨领域运用信息传播手段为突破口,充分利用置入式广告、虚拟广告、活动营销、公共关系等多种形式,凝聚消费者市场,拉动广告收入,逐步巩固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扩大创意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2)文化旅游业
——以红色文化旅游带、黄鹤楼—蛇山—洪山—武大—东湖文化旅游带为依托,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开发多条不同旅游主题精品线路:以览长江、登蛇山、游东湖为主,开发山水风光旅游线路;沿黄鹤楼、首义园、武大一线,探寻历史足迹,开发历史寻踪旅游线路;参观首义园、红楼、农讲所、五大会址,体验革命征程,开发革命文化旅游线路;游览长春观、龙华寺、宝通寺,感受宗教氛围,开发宗教文化旅游线路,着力构建武昌区优质旅游网络。
——以首义文化区的建设为背景,以“敢为天下先”的首义精神为核心,举办一年一度的“首义文化旅游经贸节”,借助节庆平台,结合黄鹤文化、楚文化以及革命文化,开展一系列文化旅游特色活动,包括一系列文化学术研讨会与文化旅游经贸洽谈会、一系列互动型主题旅游项目、一系列展示武昌多彩文化的博览会、一系列大型民俗文化类大赛等,进一步扩大武昌文化旅游的知名度,拓展国内乃至国际旅游市场,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快速繁兴。
——着力推进文化旅游业信息化发展,加快旅游信息资源共享,通过建立一个旅游信息网,实现全区旅游信息的互联,确保旅游信息发布的及时性、有效性;同时建立一个强大的旅游信息数据库,不断充实完善该数据库信息,建立健全信息维护体系和机制,实现各地旅游信息交互、旅游人才登记流通、旅游企业基础管理、以及在线招商引资、商务交易等功能,建立起面向公众和旅游企业的电子网络综合服务系统,全方位加强对文化旅游业的支持力度
——逐步补充缺失的产业链源头,大力支持生产旅游纪念品企业在武昌落户,并籍此精心制作一批既具地方特色、景点特色和文化内涵又精致美观,同时集观赏、实用、纪念于一体的旅游纪念品,推动旅游商品市场的快速发展,拉动零售业等关联产业的不断壮大,以增强文化旅游业的宣传力度,打响武昌区文化旅游品牌。
——加大文化旅游业监管力度,倡导旅游企业诚信待客、合法经营,建立一个旅游市场诚信监督管理体系,制定以税收、就业贡献等为内容的标准化统计制度,量化考评旅游企业诚信指数,赋予监管体系执法权力,落实政策保障措施,并做好旅游统计工作,对旅游市场实行标准化管理。与此同时建立旅游投诉处理系统,开辟旅游投诉绿色通道,逐步树立“诚信旅游、选择武昌”的标杆旅游品牌。
(3)文化娱乐业
——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消费群体需求为中心,结合武昌区文化娱乐业的现状,兴建各类休闲娱乐场所,包括结合武昌区丰富的文化底蕴,针对外来游客以及文化品味较高的消费群体,开发文化类娱乐场所;结合武昌区经济发展现状,针对不同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的消费群体,建设不同档次的休闲类娱乐场所;结合武昌区现有居民结构,针对不同年龄段与不同群体形式,兴建不同内容的生活类娱乐场所,加快文化娱乐业的全面发展。
——深挖武昌区优势文化娱乐方式,以武昌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托,设计包括特色主题嘉年华、高空机动游戏、休闲健身、民族风情歌舞表演等多种形式、不同功能的文化娱乐项目,并为其注入特色文化元素,赋予其黄鹤文化、首义文化、城邑文化、山水文化、宗教文化等武昌文化精髓,彰显武昌文化娱乐业活力,突出特色,着力推进文化娱乐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大力开发旅游娱乐、旅游表演,丰富文化内容,推出以当地题材为主、影响面广、旅游者参与性强的大型文化娱乐项目;或推出兼具民族和地方特色、吸引力强、娱乐性高的文化艺术表演,将其策划成为向外推销和接待游客不可缺少的品牌节目,丰富武昌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加强各个环节文化气息的渗透,促进文化娱乐业、文化艺术业、文化旅游业的互利共赢、互促共进。
——依靠市场力量,鼓励多元化投资,大力扶持网络文化业;同时发挥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优势,积极推行网络文化产业本土化市场运营模式;加强对网吧产业的监管,继续开展网吧专项治理工作,加大对网吧的专项整治,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改造和提升网吧产业,推进网吧连锁,提升行业形象,改善网吧场所环境,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引导其向规模化、连锁化、主题化、品牌化方向健康发展。
(4)教育培训业
——以满足社会、个人对教育培训日益增长的需求为契机,深入分析各行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与需求方向,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创办教育培训机构,并推行教育培训机构与对口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发展模式,开设若干合作培训课程,实现专项专培、专职专教的运行机制,逐步解决人才供需不对接的困局,畅通人才输送渠道,进一步推进以教育培训业为中心的产业协同战略体系的建设。
——鼓励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实施扩张战略,通过兼并、收购或重组等方式,迅速扩大龙头企业规模,增强自身实力;同时通过制定融资、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壮大龙头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并吸引海外有影响力、有实力的教育机构落户武昌,全方位打造武昌区强势教育品牌,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
——大力实施企校合作战略,积极探索“名校+名企”的办学模式,充分利用武汉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资源优势,联同教育培训业龙头结成合作办学伙伴,实现名校公共资源效应最大化,提升龙头企业的教育培训水平;与此同时,大力引进国内外著名院校来武昌开设培训课程,发挥名校示范作用,提高武昌教育培训业的知名度。此外,加大与其他行业的合作力度,构建面向多行业的教育培训体系,以价值对接为核心打造关联行业战略联盟,着力拓展产业链,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5)文化艺术业
——以武汉音乐学院、武汉美术学院等艺术院校为主体,通过科学、系统培训,培养一批本土的专业文化艺术工作者,形成一支以展现武昌区丰富文化为中心、以培育文化艺术产业为目标的优秀文化艺术队伍。同时,加强与国内外知名艺术团体的沟通,积极开展交流活动和人才培训,大力提高我区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国际竞争力。此外政府应以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加盟武昌区的文化艺术业,不断壮大文化艺术队伍,促进文化艺术业的快速成长。
——努力挖掘武昌历史文化特色,充分凸显黄鹤文化、首义文化、城邑文化、山水文化、宗教文化精髓,积极促进艺术节目与武昌文化内涵相互交融,并依托湖北剧院、湖北省演出中心等龙头企业,集中人才、场地等优势资源,创作出一批兼具强烈民俗特征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文化节目,在全国文化艺术领域打响品牌,全面提升武昌区文化艺术业的行业竞争力。
——借助湖北美术学院、湖北艺术学院等资源优势,充分调动各类艺术人员的积极性,鼓励多样化创意、个性化创意,着力设计一批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品。并通过建设“民族文化艺术广场”,定期举办“文化艺术品设计大赛”等方式,汇集来自民间的各种创意艺术品,并积极引导创意成果走向市场,加快成果转化速度,大力推动文化艺术品市场的发展。
——依托在武昌聚集的湖北省江汉剧场、湖北省话剧院、湖北剧院等一流文化演艺场馆,进一步完善武昌区文化演艺场馆演艺设备、配套设施等的建设。出台相关等级评定政策措施,规范场馆和配套设施建设的技术等级及管理标准,大力推动文化演艺场馆的建设向制度化、市场化、标准化发展。此外,应着力加大与演艺中介机构的合作力度,加强文化演艺场馆与文化演艺团体的良性对接,构建双方互动共促的经营机制,形成文化成果成功转化及文化场馆知名度快速提高的双赢局面。
8、武昌区文化及旅游业空间布局规划
(1)武昌区文化及旅游业空间布局思路
依据文化及旅游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立足产业空间布局现状,围绕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方针,打造“二区四带三板块”,即:“首义文化区、东湖生态旅游区;临江文化娱乐带、新民主—八一路文化娱乐带、红色文化旅游带、黄鹤楼—蛇山—洪山—珞珈山文化旅游带;文化传媒板块、教育培训板块、文化艺术板块”,提升武昌区文化及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其成为具有强辐射力的经济增长极。
(2)武昌区文化及旅游业空间布局方案
(1)二区
①首义文化区
空间范围:武昌旧城内蛇山与紫阳湖之间,西临复兴路、东接首义路、北起蛇山、南至津水路。
布局重点:以首义文化园为中心,发展文化旅游业和文化娱乐业,设立图片展览区、旅游纪念品售卖区、旅游休憩区、互动主题娱乐区等功能区域,打造集“首义文化教育基地”、“武昌城市旅游名片”、“武昌形象标”于一体的文化区典范。
建设内容:首义文化广场、辛亥首义烈士祠、起义门城墙、楚望台、张之洞路、中国辛亥革命博物馆、武昌首义共和碑的修缮和改、扩建。
②东湖生态旅游区
空间范围:位于武昌区东部,由十多个湖泊组成,总面积8700公顷,其中水面面积为3300公顷,包括听涛、磨山、落雁、白马、吹笛、珞洪等6个游览区。
布局重点: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辅以发展文化娱乐业和文化艺术业;着力开发生态休闲旅游线路,建设生态游览区、娱乐休闲区、艺术品味区等自然生态度假游览区,将其打造成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齐全、文化内涵丰富的滨湖度假圣地。
建设内容:建设自然生态度假游览区
(2)四带
①临江文化娱乐带
空间范围:长江一桥至江南明珠临江段
布局重点:重点发展文化娱乐业,辅以发展文化艺术业、文化旅游业;在大堤口—江南明珠江滩段,建设反映武昌历史变革、揭示武昌文化底蕴的雕塑长廊;在长廊右侧,与湖北美术学院合作兴建长约400米的街头艺术展示区,以推介武昌特色文化;在中华路—大堤口沿线构筑功能绿化休憩带,打造武昌步行风景旅游线路,同时设立摆卖摊位,出售反映武昌历史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配置普及市民大众的健身体育设施,打造具有“亲子休闲”气息的武昌江滩。
建设内容:建设历史雕塑长廊、街头艺术展示区、临江休闲设施
②新民主路—八一路文化娱乐带
空间范围:新民主路、八一路沿线,全长1600米
布局重点:重点发展文化娱乐业,建设可满足各消费层次需求的休闲娱乐场所。引入文化娱乐休闲区(小东门——葡国城堡)、运动美食休闲区(葡国城堡——洪山广场——湖锦酒店)、商务酒吧休闲区(银海华庭——卧龙山庄)等特色功能区布局。
建设内容:营造白领俱乐部、休闲茶楼、风情酒吧街等
③红色文化旅游带
空间范围:中共五大会址、毛泽东旧居、农民运动讲习所、陈潭秋革命活动旧址沿线
布局重点: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打造以中共五大会址—毛泽东旧居—农民运动讲习—陈潭秋革命活动旧址所为主线,展示中国共产党丰功伟绩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伟人风采的红色文化精品旅游线。
建设内容:修缮十八星旗诞生地、原北路学堂旧址、刘公馆旧址、武昌高师旧址、日知会旧址
④黄鹤楼—蛇山—洪山—武大文化旅游带
空间布局:黄鹤楼、蛇山、长春观、洪山公园、武大等景点沿线一带
布局重点: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打造集黄鹤文化、城邑文化、山水文化、宗教文化于一体、展现武昌绵长文化积淀的精品旅游线。
建设内容:修缮、改建夏口城标志、武昌历史文化名城陈列馆、长春观公园、龙华寺、洪山公园、洪山八景等。
(3)三板块
①文化传媒板块
空间范围:中山北路沿线区域及东湖西岸东湖路沿线
布局重点:以广电中心大楼和正在建设中的湖北省图书馆为依托,在中山北路沿线区域形成一个文化传媒板块,重点发展广播电视音像、图书传媒业;同时以东湖路传媒大厦为凝聚点,形成以发展书刊报刊传媒业为重点的又一文化传媒板块,并以两大文化传媒板块为着力点,加速文化及旅游业的集聚,打造混业经营集群。
建设内容:完善“广电中心大楼”、“省图书馆大楼”及“传媒大厦”的配套设施,建设“传媒-受众”联合信息平台
②教育培训板块
空间范围:从武珞路口起,沿石牌岭路向南延伸至雄楚大道
布局重点:以新东方培训学校为核心形成教育培训板块,重点发展英语专项培训及职业技术就业培训。
建设内容:打造关联行业战略联盟
③文化艺术板块
空间范围:解放路、中华路、首义路合围区域
布局重点:以湖北剧院、湖北省江汉剧院、湖北省话剧院、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四大剧院为支撑点,形成文化艺术板块,覆盖包括武汉博大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和湖北省演出中心在内的六大领航企业,重点发展演艺业。
建设内容:完善四大剧院配套设施,特别是停车场等必备设施。

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