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Ai政务问答

历史沿革

  • 2025-02-19 15:53
  • 来源: 武昌区档案馆

地处武昌东湖之滨的放鹰台,是距今约5000~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武昌先民定居的遗址。禹继舜而立,领九州,今武昌属九州之一的荆州地域。及至西周,今武昌属东鄂范围。春秋战国时期,称武昌为夏,属楚地,设有封君夏侯。秦始皇统一天下,共设36郡,今武昌属南郡,城邑文化自此发展起来。汉代以郡为中心化天下为三楚,今武昌地域属南楚。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从南郡中析出江夏郡,隶属荆州,辖沙羡县,今武昌属江夏郡沙羡县。三国时期,东吴黄武二年(223年),孙权在江夏山(蛇山)筑土石城,因面对汉水,汉水当时尚未改道,入长江一段水域称为夏水,故称夏口城。设有夏口都督,隶于江夏郡沙羡县,是东吴都城武昌(今鄂州市)上游的军事重镇和江夏郡治的所在地。魏晋南北朝时期,晋太康元年(280年),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隶属荆州,辖沙羡等县,并将沙羡县府署从涂口(今金口)移至夏口城,夏口即为两晋的一个县级行政中心。东晋安帝义熙年间(405~418年),河南汝南一带居民大量流入夏口,区境侨置汝南县,仍为江夏郡治所在地。南朝宋设置郢州,并在夏口城的基础上进行城垣的修葺和扩建。及至齐、梁、陈各朝,郢州城皆为江夏郡和郢州治所。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汝南县为江夏县,改郢州为鄂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江夏郡,江夏为江夏县和鄂州的治所。唐太宗划全国为十道,江夏为江南道。到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14年),江夏划归江南西道。唐代中期,鄂州(今武昌)设有武昌军节度使,宰相牛僧孺将江夏土城扩建为砖结构城垣,从此兼有武昌之称。北宋时期,江夏属荆湖北路,为鄂州治所。南宋初年,荆湖北路军事中心由江陵移至鄂州。元代设湖广行省,置鄂州路(后改为武昌路),下辖7县,江夏是湖广行省、武昌路和江夏县的治所,为行省级大区域行政中心。从此,今武汉市江南部分正式有了武昌这个地名。明代改武昌路为武昌府,辖江夏、武昌(今鄂州市)九县一州。此时武昌城内衙门云集,被称之为“湖广会城”。清初,武昌仍是湖广会城。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布政使司分为湖南、湖北两个布政司,上设湖广总督。湖北布政司下辖包括武昌府在内的8府,武昌城仍为各级衙门聚集之地。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一举成功。革命党人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湖北都督府”,设于原清廷湖北省咨议局所在地 (即武昌阅马场红楼)。民国初,军政府废武昌府,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民国十五年(1926年),国民革命军攻克北洋军阀统治的武昌城,在武昌县城区设武昌市,设武昌市政厅。1927年4月,武昌市并入武汉市。民国十八年(1929年)6月,武昌、汉口(含汉阳)分治,武昌由湖北省辖。1930年8月,武昌市政府成立,不久遭裁撤。1931年,成立武昌市政筹备处。1935年7月,改为武昌市政处,隶属湖北省政府。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武昌市政处解体。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伪政权建立武汉特别市政府,同时把武昌划归伪武汉特别市政府管辖,在武昌设置办公处。1940年又将武昌划归伪湖北省政府所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湖北省政府由恩施“还治武昌”,分武汉为汉口、武昌两市,武昌为省会市,辖武昌和汉阳城区。1949年5月17日武昌解放。5月2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成立,今武昌区境域属武汉市。1950年7月,市人民政府调整区划,武昌为第一区。1952年8月市人民政府再次调整区划,将第一区改名为武昌区,沿用至今。

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