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Ai政务问答

沙湖碳心 绿链未来——武昌沙湖畔,激越澎湃“碳的交响曲”

  • 2025-09-29 08:52
  • 来源: 武昌融媒体

沙湖碳心 绿链未来

武昌沙湖畔,激越澎湃“碳的交响曲”

2025年9月24日 星期三 湖北日报16版 专题

鸟瞰武昌。

武昌碳汇大厦。

环沙湖双碳经济带一隅。

沙湖生态美景。

碳的减排,既是能源的革新,更是文明进程的一次自我超越。

“双碳”目标,既是中国向世界的庄严承诺,更是人类与地球共生的时代答卷。

奔腾的长江畔、宁静的沙湖边,武汉市武昌区,一栋33层的楼宇高高耸立,每天参观、访问、合作、交流的人络绎不绝。

这里是全国唯一一座以“碳”为特色的大楼——碳汇大厦。

2022年10月,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中心(中碳登)入驻该楼。由此,武昌成为全国碳市场“神经中枢”的实际承载地。

作为全国首个“双碳”产业楼宇,碳汇大厦是不折不扣的中国“双碳”经济先行区——它彰显着绿色发展的新理念,澎湃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脉搏。

过去3年时间里,湖北以中碳登为支点,加快打造全国碳市场中心、碳金融中心,一系列创新实践和亮眼成果,为服务国家“双碳”战略、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从“双碳”产业聚合效应来看,以碳汇大厦为核心,吸引了94家“双碳”企业入驻,汇聚460多家涉碳企业落户环沙湖双碳经济带,正形成“一栋楼就是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生态圈。

从“双碳”经济增量效应来看,2024年,武汉碳产业规模突破千亿级,依托中碳登构建的“碳服务—碳金融—碳科技”体系,目标直指万亿级低碳产业集群。

从“双碳”金融枢纽效应来看,武汉气候投融资平台“武碳通”实现融资353亿元,武汉市绿色贷款余额达8744亿元,绿新领航基金、长江绿水基金百亿资本矩阵成形。

一个个亮眼数据昭示着,沙湖之畔,“碳的交响曲”越奏越激昂。

中碳登不是湖北的,而是国家的。这意味着,中碳登承担着对内成为制度创新标杆,对外提供可复制减碳路径的双重使命,是拉升湖北发展高度、整体提升支点能级的重大战略平台。

回望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鸣锣开市,不仅填补了湖北省没有国家级金融市场平台的空白,也成为书写全球碳市场“湖北雄心”的生动注脚。

驻足当下,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正按照“全球视野、国际标准、专业运营、协同发展、注重实效”的工作要求,高质量推进中碳登建设发展。

初心如磐,使命如山;道路如砥,行者无疆。

武昌区有关负责人说,该区将积极贯彻省委“加快把中碳登打造成为全国、全球一流的碳市场功能平台”的部署要求,锚定建设全国碳市场中心和碳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目标,坚定做中碳登的长期支持者、做“双碳”产业的耐心资本,全力打造环沙湖双碳经济带,一体推进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城区功能绿色转型。

助力打造全国碳市场中心、碳金融中心 “首善之区”责无旁贷

武昌向新逐绿崛起“沙湖碳心”

中碳登的诞生与发展,是湖北从“被动减排”转向“主动治碳”的战略跃迁。

它既承载着国家“双碳”目标的制度性使命,又成为湖北撬动全球碳治理话语权的支点。

根据《湖北建设全国碳市场中心实施方案》,中碳登将成为湖北“十五五”规划的关键支柱:至2027年,目标是初步建成全国碳市场中心,完成碳清算所组建,实现碳配额、碳金融产品清算结算一体化;至2030年,愿景是成为全球碳交易核心枢纽,碳产业规模再翻番,国际化参与度显著提升。

新的历史时期,“双碳”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之锚。充分发挥中碳登驻地优势和金融机构集聚优势,当好推动全省“双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首善之区”武昌责无旁贷。

抢滩布局,坚守“咬定青山”的战略定力

2011年,中国碳市场开始建设。

2014年,湖北启动碳交易试点、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落户武昌知音大厦,武昌区“与碳共舞”已有10多个年头。

尽管大部分时间都在“默默陪跑”,但在做好服务的过程中,武昌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为走好绿色发展之路赢得了先机。

“中碳登落户武昌区以来,依托这一重大战略平台,高位谋划,稳扎稳打,打出‘1+1+1’的组合拳,即一座全国首个以碳为特色的商务楼宇、一份突破性发展碳金融产业的实施意见、一个国家级气候投融资试点,形成从产业空间到配套政策再到顶层设计的全方位支撑。”谈及与中碳登的“双向奔赴”,武昌区有关负责人如数家珍。

中碳登的稳定运行,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市场化工具支撑。

生态环境部明确表示:“将60%的碳排放纳入市场化管控,中国释放了‘低碳转型不可逆’的强烈信号”,为发展中国家兼顾减排与发展提供了可行路径。

今年3月发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统计显示,中碳登累计清算规模已近千亿元,业务量稳居全球首位。

蔚然成势的“双碳”产业生态,正辐射带动武昌走出一条昂扬向上的发展曲线。2024年,武昌区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人民币。这一亮眼成绩背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理念犹如一条金线,贯穿于城市发展的肌理之中。

全域发力,激荡“百花齐放”的发展生态

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绿色既是支点的基底,更是转型的方向。

护航“双碳”产业高质量发展,武昌区创新实施“碳共识、碳述职、碳招商、碳创新”四大行动。

通过低碳讲堂向全区干部群众普及“双碳”知识,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每季度开展领导干部“碳述职”,凝聚起上下一心的强大合力;精心绘制碳产业链招商图谱,建立产业链长负责制,吸引一批“金凤凰”落户;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拓展绿色智能船舶、绿色智能建造、绿色高铁产业等产业场景;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武汉双碳产业研究院,承接全国碳市场大会、东盟绿色低碳峰会等重大碳交流活动,让武昌“碳”品牌走向全球……

绿色低碳,关系着产业发展,也关联着百姓生活。

利用AI+区块链技术探索碳普惠模式,武汉市民只需在“武碳江湖”小程序中开设“碳账户”,就能通过乘坐公交、地铁等绿色出行方式积累碳减排量,兑换成抵扣银行贷款利息等实实在在的福利,形成政府治碳、企业降碳、个人低碳三位一体的良好局面。

从打造“一座楼”到做亮“一条带”,武昌区“双碳”经济正朝着融合“一座城”阔步前行。

金融赋能,铸就“点碳成金”的标杆实力

武昌拥有区域总部型及法人金融机构360余家,2024年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规模达2.3万亿元,多项数据均居武汉乃至全省前列,是名副其实的“金融之城”。

如今,武昌扎实的金融服务业基础,正逐渐转化为全国碳金融中心建设的独特优势。

今年6月,湖北“电—碳—金融”联办服务窗口在碳汇大厦启动运行,新能源投资企业能够不出大楼就实现供电报装、绿色金融、碳市场交易等“一站式”服务。

武昌区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持续深化绿色金融产品、平台、制度等多维度创新,该区已形成碳评级、碳信用、碳核算、碳基金等全链条服务体系,实现“绿变钱、钱促绿”的良性循环。

在此基础上,武昌区坚持做大耐心资本——“武碳通”气候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投融资金额达353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成立50亿元首义科创母基金,备案绿色基金52.22亿元,推动设立绿新领航基金、长江绿水基金等绿色低碳基金,多元基金矩阵为“双碳”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传统金融与绿色金融加速“双向奔赴”,让每一项低碳投资都能生长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进而反哺产业创新。

从“一树繁花”到“满园春色”

环沙湖双碳经济带绿意渐浓

沙湖,武汉市生态版图上的璀璨明珠。

它的周边,曾是武汉市重要的工业聚集区,既见证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工业辉煌,也经受过“退二进三”的改革阵痛。

如今,这里承载着服务湖北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碳市场和碳金融中心的使命和担当,标注着“双碳”领域一系列“从零到一”的创新和突破,上演着阔步迈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变奏和交响。

从一“企”牵引万碳汇到一“楼”链动千企聚,从一“业”赋能百业旺到一“带”支撑全域强,环沙湖双碳经济带建设蔚然成势、绿意渐浓。

在这里,全国碳市场中心地位更稳固、全国碳金融中心作用更凸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底色更鲜明。

今年年初,武汉市、武昌区联动制发《武汉市加快打造环沙湖双碳经济带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为总面积达11平方公里的环沙湖双碳经济带建设提能增效。

环沙湖双碳经济带明确了“5+3+N”产业发展思路,立足碳交易服务、碳资产管理、碳金融创新、碳科技服务、碳普惠应用等五大“双碳”服务业,打造绿色智能船舶、绿色智能建造、绿色高铁等三大特色产业,赋能N个“绿色+”碳谷基地建设。

今年5月以来,武昌区在前期大量调研基础上,科学编制了环沙湖双碳经济带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两区一中心”总体发展目标,即:打造全国碳金融和双碳服务业集聚区、全国低碳应用场景先行示范区、双碳经济国际交往与展示中心,创新提出以滨江数创走廊、环大学创新发展带、环沙湖双碳经济带“新三区融合”引领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

专家指出,武昌围绕环沙湖双碳经济带的产业生态圈布局,不仅是对国家“双碳”战略的积极响应,更是将生态治理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这片覆盖中北路、公正路、友谊大道、武汉大道等核心区域的产业高地,正加速构建“楼宇经济+产业集聚+生态支撑”的三位一体发展格局,为全国碳市场“神经中枢”提供养分。

“环沙湖双碳经济带的建设,正充分发挥生态改善带来的环境溢价效应,吸引低碳企业和人才集聚,推动区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武昌区有关负责人说,环沙湖双碳经济带正加快打造成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绿色发展的重要示范区,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今年以来,在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碳登建设思路更加清晰,辐射能力持续增强,有力保障全国碳市场行业扩围,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省委提出,要进一步发挥好中碳登重要平台作用,加快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武昌区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武昌将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环沙湖双碳经济带高水平建设,力争用5到10年时间集聚涉碳企业1000家以上、产值突破1000亿元。在“十五五”新征程中,积极助力湖北从“生态大省”迈向“碳经济强省”。

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