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Ai政务问答

厚培科技创新沃土 打造营商环境高地——大成武昌:抒写城市高质量发展时代华章

  • 2022-01-29 09:15
  • 来源: 武昌融媒体

厚培科技创新沃土 打造营商环境高地

大成武昌:抒写城市高质量发展时代华章

2022年1月20日 星期四 湖北日报 奋力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

吴迪 况昕昀

武昌古城新貌。(陶进 摄)

    “坚决扛起稳增长的政治责任,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品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为武汉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刚刚结束的武汉市两会上,武汉市委主要领导对武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寄予厚望:武昌要全力以赴稳增长,跑好开局起步“第一棒”,奋力实现一季度“开门红”,为全年“再续精彩”打下坚实基础。

    武昌是武汉市重要中心城区,历史文化厚重、红色资源富集、经济基础雄厚、科教资源丰富。进一步解放思想、争先进位,推动各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武昌责无旁贷。

    近年来,武昌区按照省委、省政府和武汉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牢固树立“抓营商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市场评价作为第一评价、企业感受作为第一感受”,切实做到“五个狠下功夫”,加快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努力为湖北、武汉加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湖北、武汉建设“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十四五”开局之年,武昌区优化营商环境上出实招、用实劲、见实效。创新“零号员工”机制、推动“极简审批”改革……一系列带有“武昌烙印”的新举措、新作为,彰显武昌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胸襟和气魄。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武昌是全国知名的科教资源集聚区,科技创新已融入武昌发展血脉。

    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武汉市委、市政府要求,近年来武昌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更大力度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着力推动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武昌城区创新活力得以有效激发,成立4家院士工作站,引进领军人才126名,高新技术企业达5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超340亿元、占GDP比重22.8%,小洪山科学城建设引领中科·武大智谷乘势启航。

    2022年,武昌将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头号工程”,在优化提升对标一流、政务服务高效快捷、市场监管包容审慎、法治建设公平公正、服务企业优质精准等五大领域精准发力。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来抓,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通过持续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完善全链条企业服务体系、支撑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等举措,全力提升武昌区营商环境美誉度,向打造“全国领先、全省最优”营商环境标杆城区的新目标奋进。

    未来5年,武昌将努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示范引领区。力争到2026年,环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产业带基本建成,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倍增,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500亿元。

营商优环境 武昌新名片

武昌致力打造武汉营商环境最优城区。

    锚定加快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企业获得感最强省份之一的目标,充分运用市场力量、社会力量、法治力量、文化力量,切实把我省营商环境建设做实、做细、做成品牌,努力让营商环境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新标识、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区域价值提升新优势。

    2022年首个工作日,湖北的“新年第一会”再次聚焦优化营商环境这个主题,向全省上下传递出持续保持“拼、抢、实”的状态和作风,推动我省营商环境迈向更高水平的强烈信号。

    在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走在前列、做好表率,武昌有信心、见行动。

    开展“极简审批”“一事联办”,审批效率最高提速87.5%;创新推行“零号员工”服务模式,为企服务诚意满满……一系列创新举措,彰显了武昌勇于先行先试、深化改革创新的胸怀,展现了武昌争创武汉营商环境最优城区的魄力。

    企业没开张,“零号员工”先报到

    武昌用诚意擦亮为企服务新名片

    1月6日,位于长城汇的友邦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开业迎宾。

    开业活动上,友邦人寿首席执行官张晓宇动情地说,企业落户过程中,以武昌区商务局、武昌区地方金融局为代表的相关部门在落户政策、行政审批、职场选址方面都给予了极大支持,为他们点赞。

    时间回溯到2021年10月29日。当天,友邦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总经理叶刚专程前往武昌区招商中心送上一封感谢信。

    这封感谢信,送给一群特殊的人——他们没有“工牌号”,不在企业名册,不拿企业薪酬,却为企业跑前跑后。他们管自己叫“零号员工”。

    之所以叫“零号”,是因为企业还没开张,他们就已经成为首个“员工”——把企业的事当自己的事情来办。

    叶刚回忆,从踏进武昌的那一刻起,就有专人一直在跟他对接、协调、帮办。当他正在为公司筹备期间的办公场所犯愁时,武昌区商务局投资促进中心副主任詹诗晗主动上门“报到”,成为“零号员工”。

    很快,“零号员工”协调了一处免费过渡办公地点,位于5A甲级写字楼长城汇内,由39个独立工位及5间独立办公室组成,共享会议室、茶水间、电话间、打印室、洽谈室等一应俱全。

    随后,“零号员工”又迅速进驻临时办公点,与企业员工组成“筹备组”,选地址、谈租金、办证照、跑审批。

    真金白银的投资,是企业对“零号员工”用心用情服务的最好回应。去年以来,已有40个亿元以上项目在武昌区签约落地。

    武昌区委主要负责人说,2021年,武昌区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大员上阵、整体联动、精准对接、高效服务的“大招商”工作机制。创新“零号员工”机制,就是武昌争创武汉市营商环境最优城区的具体举措。

    全生命周期的“保姆式”服务,充分体现了武昌区营商招商的贴心态度,亮出了武昌区以诚待企的金名片。

    “极简审批”让办事人更有获得感

    “一个窗口办所有事”将成武昌标配

    1月4日举行的全省深入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省委主要领导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以良好营商环境“强动能”。

    向顽瘴痼疾亮剑、向堵点难点开刀,去年以来,武昌区以更大力度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去年10月29日在武昌区开业的全聚德武汉首店,办理营业执照仅用了半个工作日,速度之快令北京总部刮目相看。

    武昌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高效完成选址落户、证照办理等各项工作,让企业早一天投入运营、早一天产生收益,就是最实在的营商环境。

    “推行极简审批、推进一事联办、推动‘硬减’‘免提交’……武昌区全力打造武汉市营商环境最优城区。”武昌区行政审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去年3月,武昌区部署2021年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创新提出开展包括极简审批、智能审批在内的13项改革创新举措。其中“极简审批”聚焦三个“能简则简”:删减不具有实际效用的条条框框,大胆推行“告知承诺制”;通过科技手段数据共享,不再收取相应材料;用“严监管”促“宽审批”,减掉能通过后期监管核验的材料。

    截至目前,武昌区分四批推出49个“极简审批”事项,办结32962件,减时限12950天、减材料61225件、减跑动4926次、减环节13552个。

    武昌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该区将全面提升“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水平,加大电子印章、证照和档案应用共享力度,致力实现八成事项“全程网办”,同时加快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综合窗口扩面提质,优化跨部门事项办理流程,拓展区、街两级政务大厅综合窗口覆盖面,让“一个窗口办所有事”成为武昌标配。

中科·武大智谷 擘画武昌“科创强区”新图景

中科·武大智谷先导项目小洪山科学城效果图。

    “紧抓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契机,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不断优化创新生态,引进培育更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大力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加速创新载体建设,高水平建成中科·武大智谷。”

    武昌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未来5年努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示范引领区作出详细规划。其中,高水平建设中科·武大智谷被视为串联武昌创新资源与空间,让各类要素和创新活力充分涌动的重要举措。

    武昌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说,在“科创强区”的战略指引下,武昌区正以顶层高端研发做创新引领,依托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中科院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武汉大学,主动融入大光谷创新组团空间布局,全面推动高新产业发展与聚集,为湖北省、武汉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新动能。

    武昌主动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

    去年5月28日,位于“光谷科创大走廊”地域发端的中科·武大智谷举行云誓师活动,宣告武昌区域发展布局“一岸T轴一谷”中的“一谷”建设提速,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小洪山科学城是中科·武大智谷的先导项目,北靠中科院武汉分院,东临武汉大学,总体规划25万平方米。依托武汉大学和中科院武汉院所的技术和创新资源,构建集研发中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产业基地为一体的全过程孵化培育链条。

    项目将重点建设“应用研发”和“创智服务”两个中心,计划引入空天信息应用、智慧医疗服务和交通感知技术等片区发展主导产业,引进占据行业领先地位、有较大市场规模的总部型龙头企业,建设成为华中生命健康和信息科技产业引领区、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前沿科技交流发布中心和创新科技共享体验园区。

    3年至5年后,小洪山科学城将培育引进约400家科技型企业,年产值约200亿元;5年至10年后,该区域产业发展空间力争达到50万平方米,各类头部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以及成长型科创企业约1000家,力争将该片区打造成年产值约500亿元、年税收规模约50亿元的科创特色功能区。

    打造强有力的科创平台载体,是建设科创强区的先决条件。

    早在5年前,中科·武大智谷就被列入了武昌区的“发展清单”。2016年,中科·武大智谷获批武汉市第三批“创谷计划”项目。随后的4年间,武昌区抓紧谋划,重点推进。

    武昌区科经局相关负责人说,基于武昌区优质丰厚的科教资源打造了智谷项目,聚合了中科院和武大的科研优势、地域优势、产业优势,为留住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宝贵的平台与空间,让他们在此创业、就业、孵化,形成人才聚集效应,进一步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

    “十四五”期间崛起创新发展新增长极

    过去十年间,武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融合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40家,十年增长近11倍。“十三五”期间,吸引超过20万大学生在武昌区创业就业。

    面向“十四五”,武昌正在补强板块功能,奋力争先,全面对标一线城市先进城区,加快建设金融之城、设计之都、文旅胜地、商贸中心和科创强区,打造中心城区升级版,在“主城做优”上当好示范,在“五个中心”建设征程中走在前列。

    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武昌区全速开启“一谷”建设新步伐,加快启动中科·武大智谷和小洪山科学城建设,全力支持服务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院所等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创新研究与成果转化,推动形成创新产业链空间布局。

    同时,武昌区成立了“武昌院士之家”,建立健全政府与院士专家的对接服务机制,聚焦智慧空天、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前沿领域,充分发挥院士专家的学术领军、技术领先、产业领航优势,大力实施院士专家引领高端产业发展行动。

    蓄之既久,其发必速。

    未来5年,借助小洪山科学城,依托区域创新平台,武昌区将加快构筑“目标一致、协同推进、利益共享”的科技产业发展格局,致力将武昌打造成为武汉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示范区、“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的策源地。

    预计到“十四五”末期,武昌区将完成小洪山科学城建设,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基本形成驱动武昌创新发展的新增长极。

    武昌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说,展望未来,该区将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位置,充分发挥武汉科教优势,大力加强源头创新,推进产业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武汉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添力赋能,抒写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华章。

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