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为民筑城推进“温度城建”
紫阳公园看汉剧 汉阳门边寻乡愁
2021年11月3日 星期三 长江日报 4版 文化新闻
吴迪 彭雪琴

紫阳公园湖心岛美景。
赵广亮 摄

汉阳门游园,市民在欢乐中读着武汉方言。
蒙晓东 摄
“早就在网上看到紫阳公园改造后很漂亮,今天趁着天气好,带着家人来走走看看,确实很美很舒服。小孩玩的地方也很多,还看了汉剧博物馆,免费听了汉剧,来这一趟真值得。”10月31日,家住汉口后湖的李先生驱车带着家人游玩武昌紫阳公园,“周边还有黄鹤楼、首义广场、起义门,下次还要再带孩子来感受武昌古城和武汉的城市历史”。
紫阳公园的变化,是武昌五年来精心打造城市绿化、完善管理细节,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生活的一个缩影。武昌区相关负责人说,坚持尊重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利用武昌独特的山水资源和历史文脉,秉持“为民筑城”理念,推动绿化建设和片区发展的有机融合,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城市建设的温度。
缤纷紫阳金色童年 闹市添明珠
今年初,历时3年的紫阳湖“大湖+”项目全面完成,紫阳公园重新开门迎客。
坐落于张之洞路的紫阳公园历史悠久,七十余年来,陪伴着几代武昌人的成长。改造后的紫阳公园,环湖步道全部打通、公园开放通透、水体清澈……紫阳公园重新成为武昌古城中的一颗明珠。滋阳岛上新建的仿古建筑紫阳阁,不仅是传播汉剧文化的博物馆,市民还可登楼远眺,观武昌古城千年古轴。
70岁的武昌老居民吴国强住在公园附近,几乎每天都会去紫阳公园散步锻炼。“真是大变样了。”他感慨地说,“过去公园里景观比较杂乱,现在水清路畅,在里面逛一逛,整个人都感觉神清气爽。”
据了解,紫阳公园改造围绕生态、景观、功能、文化等方面,按“缤纷紫阳,金色童年”定位,重点建设“六馆一中心”。“六馆”分别为张之洞在武昌事迹展览馆、紫阳湖水生态馆、汉剧博物馆、地契博物馆、热带雨林动植物馆和美术馆,“一中心”就是共享中心。
细节决定温度。在公园改造中,贴心便民的小细节比比皆是:打通后的公园环湖路全部进行亮化提升,方便市民漫步或夜跑;湖边的路灯上,还设有十几处报警系统,市民遇到紧急情况可按下报警按钮,直接与机房值班员联系;公园管理引入大数据系统,不仅可统计公园游客量、寻人,还能监测公园的土壤、空气、温度等。
紫阳公园管理处负责人介绍,紫阳公园“大湖+”品质提升工程是全市首个“大湖+”试点项目。拥有独立水体的紫阳湖通过水体自循环系统,从五类水质提升至四类水质,结合海绵城市理念,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水资源管理和利用系统,不但可以改善和保持水质,同时每年可为公园节约用水1.6万吨,占公园全年用水量七成以上。
注入本土文化元素 游园增品位
“冬天腊梅花,夏天石榴花,晴天都是人,雨天都是伢。”一曲《汉阳门花园》,打动无数武汉人,成为不少在外游子的乡愁。今年5月,改造完工的歌曲实景地——汉阳门花园,更是让周边居民和过往游客倍感温暖。
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堡下,占地9500平方米的汉阳门花园是开放式小游园,一直是周边居民观桥休闲纳凉的好去处。但因修建年代已久,游园公共设施老旧,环境亟待提升。
本次改造,汉阳门花园内被重新布置灯光、铺设地面、维修栏杆,老绿地焕发新生。同时,重点植入浓厚的本土文化氛围:花园长廊“武汉方言”翻转板上“灵醒、袱子、称透、么斯”等老武汉话,本地居民看了感觉亲切,外地游客看了普及方言;码头文化铸铜雕塑——乘凉的爹爹、煨汤的婆婆、码头挑夫,武汉市井百态活色生香;“武昌老九门”文化导览牌、“黄鹤楼变迁史”文化浮雕,都将古城的变迁娓娓道来。
10月31日,正是一个周末,家住解放路的王大爷和平日一样,又来到汉阳门花园,和老伙伴们下棋。他说,退休后只要不下雨,几乎每天都要来逛一逛,“这里风景好,上面就是大桥。这些年,两边的江滩也修好了,桥下这片绿地再一改造,我们在这里待得更舒畅了”。
武昌区城管局园林科负责人介绍,汉阳门花园既是老城区居民休闲之地,也是特色街区户部巷的入口之一,通过环境提升和文化脉络注入,与隔江相望的武汉江滩城市阳台观景长廊互相辉映,让市民和游客憩于林下、隐于市井,感受大江大湖大武汉的壮阔和豪迈。
据悉,2016年至今,武昌已建设“口袋公园”29处、约55万平方米,完成绿化提升改造道路25条、老旧社区60个。“十四五”期间,武昌将继续强化城市山水景观廊道的视线渗透,打造10条“垂江画廊”,推进四美塘等重点湖泊开展“大湖+”建设。提升全区绿地结构体系,推动杨园、白沙洲片区的大型居住组团建绿,打造一批“口袋公园”。启动“美丽家园”老旧社区环境更新工程,优化社区中心绿地景观,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不断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