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机械通气管理
(1)镇痛与镇静:气管插管前需要进行充分的镇静、镇痛处理。药物包括:咪达唑仑静脉泵注,0.1~0.3mg/(kg·h);芬太尼静脉注射,1~2μg/kg,注射时间>60秒;芬太尼静脉维持泵注:l~4μg/(kg·h)。
(2)机械通气过程中避免频繁、长时间吸痰造成气道压力降低,要保持气道通畅,防止血凝块堵塞气管导管。
5.撤机指征
(1)自主呼吸恢复正常,咳嗽反射良好;
(2)氧合指数(PaO2/FiO2)≥200mmHg,PEEP<10cmH2O时,开始做撤机评估;
(3)血气分析好转,胸片肺部渗出与肺水肿好转;
(4)意识状态好转;
(5)循环稳定。
(九)其他
1.血液净化 危重症患儿有条件时可开展床旁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目前尚无具体推荐建议。血液净化辅助治疗有助于降低“儿茶酚胺风暴”,减轻炎症反应,协助液体平衡和替代肾功能等,适用于第3期和第4期患儿。
2.体外生命支持 包括体外膜肺(ECMO)、体外左心支持(ECLVS)、或ECMO+左心减压(LV vent)等。适用于常规治疗无效的合并心肺衰竭的危重型患儿,其中ECMO+左心减压适用于合并严重肺水肿和左心衰竭的重症患儿。严重脑功能衰竭的患儿不建议使用。
(十)恢复期治疗
针对患儿恢复期症状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促进各脏器功能尤其是神经系统功能的早日恢复。
(十一)中医辨证论治
手足口病属于中医“瘟疫、温热夹湿”等范畴,传变特点具有“卫气营血”的规律,根据病症,分期辨证论治。
1.出疹期 湿热蕴毒,郁结脾肺证。
(1)症状:手、足、口、臀部等部位出现斑丘疹、丘疹、疱疹,伴有发热或无发热,倦怠,流涎,咽痛,纳差,便秘。甚者可出现大疱、手指脱甲。
(2)舌象脉象指纹:舌质淡红或红,苔腻,脉数,指纹红紫。
(3)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透邪。
(4)基本方:甘露消毒丹。
(5)常用药物:黄芩、茵陈、连翘、金银花、藿香、滑石、牛蒡子、白茅根、薄荷、射干。
(6)用法:口服,每日1剂,水煎100~150ml,分3~4次口服。灌肠,煎煮取汁50~100ml,日1剂灌肠。
(7)加减:持续发热、烦躁、口臭、口渴、大便秘结,加生石膏、酒大黄、大青叶。
(8)中成药: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化湿透疹功效且有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报道的药物。
2.风动期 毒热内壅,肝热惊风证。
(1)症状:高热,易惊,肌肉瞤动,瘛瘲,或抽搐,或肢体痿软无力,呕吐,嗜睡,甚则昏矇、昏迷。
(2)舌象脉象指纹:舌暗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燥,脉弦细数,指纹紫滞。
(3) 治法:解毒清热,息风定惊。
(4)基本方:清瘟败毒饮合羚角钩藤汤。
(5)常用药物:生石膏、水牛角、银花、连翘、生大黄、黄连、丹皮、紫草、生地、钩藤,羚羊角粉。
(6)加减:高热持续,伴有神昏者加用安宫牛黄丸,伴有便秘者加用紫雪散。(7)用法:口服,每日1剂,水煎100~150ml,分3~4次口服。灌肠,煎煮取汁50~100ml,日1剂灌肠。
(8)中成药:可选用具有解毒清热、息风定惊功效且有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报道的药物。
3.喘脱期 邪闭心肺,气虚阳脱证。
(1)症状:壮热,喘促,神昏,手足厥冷,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口唇紫绀。
(2)舌象脉象指纹:舌质紫暗,脉细数或沉迟,或脉微欲绝,指纹紫暗。
(3)治法:固脱开窍,清热解毒。
(4)基本方:参附汤、生脉散合安宫牛黄丸。
(5)常用药物:人参、制附片、麦冬、山萸肉、人工牛黄、羚羊角粉、炒栀子、黄连、天竺黄、石菖蒲、郁金。
(6)用法:口服,每日1剂,水煎100~150ml,分3~4次口服。灌肠,煎煮取汁50~100ml,日1剂灌肠。
(7)中成药:可选用具有固脱开窍、清热解毒功效且有治疗相关病症临床研究报道的药物。
4.恢复期 气阴不足,络脉不畅证。
(1) 症状:乏力,纳差,或伴肢体痿软,或肢体麻木。
(2)舌象脉象指纹:舌淡红,苔薄腻,脉细,指纹色淡或青紫。
(3)治法:益气通络,养阴健脾。
(4)基本方:生脉散合七味白术散。
(5)常用药物:党参、五味子、麦冬、白术、茯苓、玉竹、藿香、木香、葛根。
(6)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4次口服。
(7)中成药:可选用具有益气、养阴、通络功效且有相关病症临床研究报道的药物。
(8)非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等可帮助功能恢复。
注:处方药物具体剂量应根据患儿年龄规范使用,只适用于病症的治疗,不适用于疾病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