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Ai政务问答

“红色精神传承荆楚行”系列活动启动 向全社会征集红色传家宝

  • 2024-10-08 16:24
  • 来源: 湖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血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中宣部、退役军人事务部的相关部署,9月29日,由省委宣传部指导,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军区政治工作局共同主办的湖北省“红色精神传承荆楚行”系列活动,在武汉革命博物馆正式启动。

▲我省在汉启动“红色精神传承荆楚行”系列活动

活动以“红色精神传承荆楚行”为主题,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为主线,组织“红色传家宝”征集、全省英烈人物寻访、“红色传家宝”巡展等活动,传承红色基因、激活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活动现场邀请了省军区、省博物馆和鄂州市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的三位讲述人对红色实物背后的故事进行宣讲。此外,与会人员还参观了武汉革命博物馆“探索与奠基”红色展览。

在现场讲述中,湖北革命军事馆筹建办干事周泽楠讲述了原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开国少将方槐一本珍藏90多年党证的故事。方槐的大女儿方蕾回忆,父亲这本党证的故事,她也是2001年才知晓。“感觉挺震惊的,这本党证陪着父亲爬雪山、过草地,之后转交给陈伯伯(陈鹤桥)保管,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太不容易了。”方蕾说。

听完现场的讲述,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年轻干部代表鄢来凤感慨万千,她说:“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接受思想和精神的洗礼,感受信仰之力、奋进之力、奉献之力,非常有意义。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事务工作者,我会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服务好退役军人,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红色精神传承荆楚行”系列活动将持续至2025年10月,活动通过征集整理红色传家宝(实物),追寻背后的红色记忆,重温初心使命,让红色基因传承“聚人气”“接地气”。

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湖北是革命的源起之地、红色资源富集之地、英雄儿女辈出之地,“红色精神传承荆楚行”系列活动将围绕挖掘一批红色瑰宝、讲好一批英烈故事、选树一批先进典型,让湖北的红色宝藏更加丰富、更有特色、更有价值,让湖北红色基因传承“聚人气”“接地气”“鼓士气”,让湖北红色文化更有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为打造全国英烈精神弘扬激励的圣地提供坚实支撑。

一本珍藏90多年的党证

▲方槐照片

荆楚大地,曾经燃烧着革命的熊熊烈火,孕育了无数英雄儿女。

革命先辈们留下的“红色传家宝”,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见证着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与奉献。

在我省“红色精神传承荆楚行”系列活动启动仪式现场,三位讲述者带来了三件“红色传家宝”背后的故事。

一本已经泛黄的党证,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惊心动魄?

在现场讲述中,湖北革命军事馆筹建办干事周泽楠,讲述了这本党证的故事。

此前,湖北革命军事馆筹建办收到了一批珍贵的实物捐赠,其中,一本党证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

这本党证长10厘米,宽6.5厘米,翻开这本党证,内页表格字迹清晰。这是一本1933年的中国共产党党证,由时任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刘伯坚签发。

党证的主人,是原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开国少将方槐。

方槐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代飞行员,曾先后参加了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组织起草制定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空中受阅计划,并亲自驾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

2019年2月16日,老人因病离世,享年102岁。

“我们可以看到,这本党证的持有人为‘赖芳槐’,入党时间为1933年2月,职业一栏写着‘当红军’。”周泽楠指着大屏幕上的照片说。

▲方槐的党证

江西于都,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1917年10月24日,方槐就出生在这片红色土地。

方槐本名赖芳槐,1932年在家乡参加工农红军。由于作战勇敢,1933年2月,不到17岁的他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党证。

这本党证,陪着方槐爬雪山、过草地,一路上经历无数战斗。离开家乡时,他所携带的物件相继丢失,唯有这本党证始终毫发无损。

1937年,方槐被组织遴选前往新疆学习飞行技术。组织上规定,凡是到外面工作学习的同志,不能暴露党员身份,而这本党证也成了他最放心不下的心事。反复思量后,方槐临行前找到了自己在延安抗大时的好友陈鹤桥,将这本党证交由他保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两人在不同的部队参加战斗,谁也不知道自己的战友未来是生是死。机缘巧合,12年后,方槐奉命到重庆执行任务,那一次负责交接工作的正是陈鹤桥。

两人相遇的一刹那,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更让方槐料想不到的是,陈鹤桥立刻将他领到了住处,从挎包中小心取出用一层层油纸包裹着的党证,郑重地交还到方槐手上。

原来,当年陈鹤桥受托后,又随部队从延安抗大转至太行山。在经历了敌人两次“大扫荡”后,什么东西都丢了,唯有这本党证始终留在身边。之后进军大别山,部队轻装简行,这本党证被他缝在了内衣口袋里。就这样,方槐的党证跟着陈鹤桥南征北战,不曾离身。

如今90多年过去了,这本经历了战火硝烟,却又保存完好的党证,依旧清晰记录着共产党人的初心,浓缩着革命前辈革命理想高于天、铁心跟党走的坚定信仰。周泽楠说:“革命年代,党是方槐走过艰难岁月的支柱,是指引他前进的明灯,今天,党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伟大事业。我们要赓续对党绝对忠诚的基因血脉,在新时代书写属于我们的奋斗新篇章。”

三枚无法取出的弹片

▲高性宽的军功章

你能想象吗?3枚弹片,在一位老人的身体里竟留存了数十年。

这位老人,就是15次立功、4次负伤的鄂州离休老兵高性宽。

在现场讲述环节,鄂州市鄂城区高性宽同志先进事迹宣讲团成员袁荃,深情讲述了老人的故事。

▲从高性宽骨灰中取出的弹片

2024年4月30日,高性宽遗体火化那天,长女高水莲泪如雨下,她说:“3枚弹片,一枚在左膝盖,他常常疼得满头汗;一枚在左手掌,我们小时候摸到过;另外一枚在右肩上,之前大家都不知道。”

这是3枚“不朽的勋章”,也是3颗“闪闪的红星”。

1944年6月,在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一个小名叫“头儿”的13岁男孩在走亲戚途中“失踪”了。3年后,“头儿”突然回家,已成为一名战士。这位战士,就是高性宽。

“失踪”,是因为他出门遇到了路过的部队。当时,13岁的他毅然入伍,成为八路军太行军区四分区的一名小通信员。

1947年5月,年仅16岁的高性宽带领全班击退敌人一个营,荣立一等功。同年10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3年后,在大西南剿匪战斗中,他带领6名战士连续追赶3昼夜,活捉匪首孔学凡,荣立特等功。

1951年,高性宽随部队跨过鸭绿江。

1951年3月的一天上午,侦察排接到战术侦察的命令。当晚,高性宽带领侦察班分头侦察之际,突然接到岗哨报告:发现大约10个敌人从西面摸了过来。“准备战斗!”高性宽压低声音指挥大家埋伏好。敌人成一字纵队沿着山沟上山,到达半山腰时,高性宽下令“打”,枪炮声、爆炸声划破夜空。大约几分钟后,战斗结束,击毙敌军6人、活捉4人。

那次近身战斗中,高性宽膝盖中弹,鲜血染红了身旁的草丛。因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左膝无法取出的弹片折磨了他70余年。

在部队,高性宽先后荣立特等功1次、一等功2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11次。他在战斗中4次负伤,被评定为三等乙级残疾。

1964年5月,高性宽从部队转业,被分配到当时的鄂城县工作。在地方工作的21年时间里,他隐“功”埋名、默默奉献。在高水莲的记忆里,父亲不是在乡下,就是在下乡的路上。

离休后,高性宽成为小区志愿者,为居民办实事。

“老高,你临终前还在提议装电梯,如今社区来征集意见了,我们都举双手赞成……”高性宽走后,邻居们对他念念不忘。

高性宽的卧室,仅有几件老木头家具。因病不能下床后,他和女儿念叨最多的是“交党费”。

“在清理高性宽遗物时,除了一些证件、几本相册,还有一个未拆封的半透明信封,那是他未曾使用的退役军人优待证。”袁荃说,如今,女儿们将老父亲的15枚纪念章、3枚弹片以及戎装照等遗物,捐赠给鄂州市鄂城区老兵红色记忆馆,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两件“70岁”的婴儿服

▲省博物馆里陈列的婴儿服
在湖北省博物馆“荆楚百年英杰”展厅,有两件婴儿服格外显眼。
衣服的布料已洗得有些泛白,它的主人是谁?背后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现场讲述中,湖北省博物馆讲解员崔航讲述了这两件婴儿服背后的故事。
原来,这两件婴儿服的布料,来自一件长衫。长衫的主人,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
1886年3月5日,董必武出生在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的一个清贫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教书育人,为人正直;母亲纺纱织布,克勤克俭。
1903年6月,刚满17岁的董必武考取秀才,获得了附学生员的资格。按照当时的规矩,获得功名的人归来,亲属和乡里乡亲要在县城东门放鞭炮迎接,还要送礼、请客,共同庆祝这件大喜事。董必武却认为考中秀才这件事“没有什么了不起”,他当时故意绕道回家,请自己的父亲向亲友、邻里说明情况,坚决不收礼物。
秀才又称青衿,按照惯例应该穿长衫。因此,董必武的母亲一针一线为他细心缝制了一件蓝布长衫。
“想必,青年时代的董必武就是穿着这件蓝布长衫,辗转颠沛于艰难的革命岁月,为风雨飘摇的中国振臂疾呼。”崔航说,这件长衫,见证了董必武参加辛亥革命,为争取革命胜利而作出的努力;见证了他和陈潭秋等同志共同创建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为湖北播下革命的星星火种;见证了他走过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也见证了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付出的心血。

▲董必武长衫改成的婴儿服
漫长的年月里,这件长衫始终陪伴着董必武。衣服磨破了,用针线缝好再穿;衣服洗旧了,也不以为意。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始终保留着这一袭简单朴素的长衫。眼见衣服褪色残旧,实在不能再穿了,他仍舍不得丢弃。随后,这件“70岁”的蓝布长衫经历了最后一次缝改——被做成了双胞胎小外孙的婴儿服。
通过这样的方式,董必武让子孙们谨记自己是革命的后代,不要忘记艰苦的革命岁月,要传承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
蓝布长衫经历了烽烟,见证了革命的峥嵘岁月。它由长衫到婴儿服的“变身”,折射出这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生的勤俭清廉。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性习于俭,俭以养廉。”这短短的16个字,是董必武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立下的座右铭。他以此自勉自励,始终奉行不辍。
崔航说:“忆往昔、看今朝,再看展柜中这两件婴儿服,我们体会到一代伟人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同时,这也激励我们牢记革命先辈的历史功勋,珍惜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让艰苦朴素这个传家宝代代相传。”


《楚天都市报》(2024年9月30日 第22版)


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