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以保护历史风貌为导向,建设书院文化传播中心。推进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复经心书院旧址,构建集历史展示、文化传承、智慧分享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新地标,实现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和文化功能提升”的建议
被誉为武汉“城市之根”的武昌古城是武昌区三大发展核心之一,也是武昌区建设武汉历史之城的重要载体。武昌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武昌古城的历史保护工作,通过《武昌古城整体策划》《蛇山以北地区保护提升规划》等规划,建立了区域历史文脉保护和发展框架。同时,明确了“整体规划+重点实施”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7.7平方公里的武昌古城保护与复兴。
为加快推进武昌古城片区整治提升系列工程,在和平大道南延线以下穿方式解决南北车行交通,地铁5号线及和平大道南延线采用盾构施工方式保留得胜桥片区的背景下,武昌区委托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和清华同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进一步联合开展《得胜桥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其中经心书院是得胜桥南部门户节点。
经心书院是武昌古城重要的文化遗存,目前仅存一栋经心书院斋舍保存状况较完整,2016年,在地铁5号线建设时期,为避免拆除风险,市文化局曾紧急致函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和武昌区政府,建议予以保留。2016年5月19日,王立副市长召集市政府重点办、武昌区政府、市国土规划、文化、房管、城建、地铁集团等单位研究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涉及经心书院旧址保护相关工作。会议确定了保护经心书院的工作方向,明确由规划局制定经心书院保护规划,地铁集团重新优化地铁建设方案,房管局组织专家进行保护维修论证,武昌区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心经书院的保护工程。
目前,经心书院斋舍已经作为文物保护下来,今后将依照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要求,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原址修复经心书院建筑群。在空间交通上,以经心书院为核心,由北至南布局北侧园林公园、泮池广场、观楼广场等系列连续开放空间,打造黄鹤楼脚下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构建经心书院文化新地标工作将由武昌区政府同市文化局等单位共同精心谋划、科学论证、规划先行、合力推进。
二、关于“以服务创新创业为导向,建设文化产业集聚中心。聚焦传统文化和新兴产业的跨界融合,为从事文化传播、数字营销、新媒体运营、互联网内容输出等方向的创业团队或中小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加强文化类企业的培育与孵化”的建议
经心书院建筑群将重点设置书院发展历程展厅、陈列教学用品及教学方法展厅、介绍代表人物的学术展厅、以及祭祀、藏书、刻书展厅等,塑造地标性的城市文化体验空间。
将“文化+”和“互联网+”作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心书院新产业转型的双重驱动力,武昌区将通过跨界融合,招商引资,服务好从事文化传播、数字营销、新媒体运营、互联网内容输出等方向的创业团队或中小企业,加强文化类企业的培育与孵化为武昌发展供给更多有温度的文化内容产品。
三、关于“以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建设文化产权交易中心。以版权交易、文化产权交易为核心,以文化金融、版权资源、综合服务等为支撑,打造武汉市乃至全省最重要的文化产业要素市场,推动文化与资本、内资与外资、虚拟文化与实体产业的对接”的建议
在功能业态上,经心书院将以书院文化博览作为核心产业,融合文化交流、产权交易和公共文化服务等功能,打造武汉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和文化产业创新基地,将文化金融、版权资源、综合服务作为产业支撑,推动武昌区文化与资本、内资与外资、虚拟文化与实体产业的对接。
四、关于“以巩固社区文化阵地为导向,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以传统文化精髓为向心力凝聚社会发展共识,完善与武昌区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不同群体多元化公共文化需求,使社区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为提高整个城市的创造力、竞争力和软实力固本强基”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武昌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武昌区继续深化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落实武昌区42支基层群众文艺团队文化器材配置工作,落实街道、社区文化阵地提档升级工作,推进街道、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以及在南湖设立我市第一个实现全市通借通还的社区少儿图书馆等措施,推进基层公共文化阵地提档升级。
下一步将继续以中央、省市区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意见等精神为指引,贯彻《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推动武昌区公共文化阵地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四送活动”及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开展,满足不同群体多元化的公共文化需求,使社区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为提高整个城市的创造力、竞争力和软实力固本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