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Ai政务问答
名  称: 对区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第122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机构: 区教育局
文  号: 索 引 号: 737546075/2024-22165
公开日期: 2024年09月24日 公开方式: 有效
主题分类: 教育

对区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第122号提案的答复

武昌区高度重视“双减”工作,立足自身职能,统筹目前社区现有公共资源,拓宽课后服务范围,助力“双减”落地落实。

关于“在社区(小区)增设适合6-15岁学生的体育场地、体育设备、体育场馆,构建新的社区学生托管模式。”武昌区十分重视学生体育锻炼与身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保证每天阳光一小时活动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渠道,引进第三方资源丰富学生活动内容鼓励学生参加社区活动,发展综合素质能力。适合青少年特点的体育锻炼器材是青少年科学、安全健身的重要保障,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青少年体育锻炼器材配置指南》,按照“安全性、多样性、负荷有效性、趣味性、标准化、易维护性”原则,目前适合6-15岁儿童的建议体育器械伸展训练器,摸高架,曲臂训练器,三人引体训练器同时建议开展多功能训练组合,智能公共体质检测。目前我区实施“社区托管”体育设施建设的主要困难如下:一是资金受限,社区服务范围面向全体居民,单独针对青少年群体采购体育器材、建设专业的学生体育场馆,如儿童篮球场、羽毛球场,投入资金大,资金争取存在困难。二是空间限制,武昌区下辖14个街道,共142个社区,总面积107.76平方千米,区域南北跨度大;同时武昌作为武汉中心城区,不少社区位于老城区,土地规划较为陈旧,社区内可利用空间小,建设体育场馆存在空间难题。

关于“推进社区托管,建流程,谋资源,促进校社共育”,武昌区教育局着力高标准、精细化课后服务品质,站稳学校教育主阵地。开展1+X”课程片际研讨会,优化“1+X”课程实施方案,着眼全体学生成长与家长需求,积极拓宽课后服务资源渠道,主动联系社区,打造课后服务的窗口。

为更好地汲取社会专业力量,与社会组织深入合作,武昌区教育局通过社区教育学院三级办学网络,以教学点为依托,开展公益创投项目,通过系列活动满足新形势下社区青少年儿童对高品质科学文化教育的需求。此项目通过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吸引社区学生和家庭深入参与,通过家校社同频共振,实现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互动生态,融合家校社多方资源,促进社区教育资源共享,探索青少年课后服务新空间。

目前,徐家棚街水岸国际社区教学点及中华路街分校正式启动儿童音乐疗愈课程,共开展32次音乐主题活动,服务近60位社区青少年。南湖街宝安社区青少年航空模型科普中心打造社区青少年教育公益创投项目“七色科普点亮童年梦想,共同缔造幸福美好社区”,在中南路街道百瑞景社区教学点、南湖街道水域风华社区教学点及宝安社区教学点正式启动,通过系列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通过武昌区社区教育学院的指导,依托公益创投项目,社会组织各自发挥特长,携手探索青少年课后服务建设新路径,助力双减工作切实落地。

“社区学生托管”模式的落地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协同发力,武昌教育将不断探索,在条件成熟时因地制宜创造社区托管条件,拓宽学生课后服务选择的多样性,促进学生课内课外全面、健康发展。


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