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Ai政务问答
名  称: 对区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第39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机构: 武昌区司法局
文  号: 2022(018) 索 引 号: 737546075/2022-29279
公开日期: 2022年10月13日 公开方式: 有效
主题分类: 其他

对区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第39号提案的答复

一、办理工作背景

为进一步推进武昌经济建设和法治建设,武昌区司法局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对全区律师行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探索律师事务所发展新模式,进一步明确律师事务所的定位和属性,并致力于不断提升武昌律师服务能级,着力打造武昌区律所品牌文化。在此背景下,我局在2021年完成了《武昌区律师行业发展调研报告》,报告中对武昌区律师行业发展提出了要加强产业集聚,探索创建高端法律服务产业园的设想,推动律所/律师融合,在武昌探索建立“律师服务大楼”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二、武昌律师事务所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2021年度,武昌区共有区属律师事务所124家,执业律师1448人,市属律师事务所31家,执业律师1856人,共计155家律师事务所,3304名律师;创收方面,武昌区律师事务所营业收入达13.02亿元,税收0.47亿元。2021年武汉市共有律师事务所498家,执业律师8721人,营业收入达34.81亿元。无论是律师事务所和律师数量,还是营业收入,武昌区均达到全市的1/3以上。律所分布方面,主要围绕沙湖,呈“A”形散开,在和平大道沿线、中北路、中南路呈较为明显的聚集态势。作用发挥方面,现我区已基本形成了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律师队伍活跃于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社区法律顾问、调解、信访接待等各种平台,发挥了切实有效的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发展规模上,律师事务所集中于中北路、中南路等核心区域,整体规模分布呈“金字塔”状,以小微型所为主,且发展质量不高,国内优秀律所落户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缺乏全国律所/律师竞争力,甚至在全省律所/律师竞争力中也缺乏明显优势,武昌律师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

律所定位上,武昌区律师事务所大部分还是以传统业务为主,缺少高端化业务板块,对于涉外业务没有竞争力,缺少领军人物和门面领域。缺乏扶植律师行业的针对性的政策,青年律师生存和发展面临不少困难,缺乏有效保障。本区作为全市乃至全省的经济大区,律师资源丰富,但二者之间并没有有效融合,双赢局面也尚未形成。

外部环境上,法治型、服务型政府对法律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多元性、复杂性、突发性矛盾加剧法律服务难度,“互联网+”要求法律服务与监管模式不断革新,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都对武昌区律师行业规模化发展提出重大挑战

三、今后的工作方向

(一)引导武昌律师行业的创新发展和自身建设

1.明确律所定位,打造律师行业均衡发展格局

一是提高律师、律师事务所的专业定位意识。一方面是对有一定律师基础的大中型律所,提升律所专业化、行业化的分工与协同能力,促进专业化分工。另方面是鼓励中小型律师事务所以专业化、精细化为建设着力点,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传统业务为基础,分析出律所自身的优势,找准适合本地的专业领域,明确定位。

二是加快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行业认可度的精品律所。坚持“稳大、做专、培优”,巩固提升一批全国领先,甚至于全球知名的大所强所,根据律所专业化优势,针对性加强宣传推介,促进有关律所或团队为当事人提供优质法律服务。

三是促进律所规模化发展。探索建立定向培养制度,选择专业化基础较好、规模适度的律师事务所,作为规模化律师事务所发展对象,制定发展计划,予以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发挥行业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倡导律师事务所专业化发展,构建武昌律师品牌。

2.注重队伍建设,持续优化律师行业队伍结构

一是持续把引进律师人才纳入本区招才引智计划,鼓励和支持律师事务所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引进知识产权、企业上市、投资并购、互联网等领域有专长的高层次律师人才及团队,优化律师事务所人才结构和层次。

二是储备律师人才库。加强本区优秀律师人才库动态管理,形成专业领域领军人才、骨干人才、优秀青年人才梯队。

三是引入优秀律师合伙人。支持引导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造价工程师、专利代理人等其他专业人员担任律师事务所特别合伙人。

3.强化培养机制,加大对律师个人的关注度

一是发挥中年律师的在行业管理和业务拓展中的中坚作用,引导中年律师做好传帮带工作,鼓励和帮助优秀中年律师参政议政及参加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公开选拔。

二是关爱老年律师,倡导提取老年律师专项帮扶经费,强化传承意识,鼓励资深律师在指导律师行业发展、培养青年律师等方面发挥作用。

三是关注青年律师培养和发展,尽快培育、孵化青年律师,以高质量案源激励、培养青年律师。鼓励青年律师投入实践教学,参加多所高校的实践教学任务,对在外获得名次或奖励的青年律师给予相应的奖励。

(二)研究引入政策,给予政策支持

由政府机关主导,借鉴先进城市的作法,联合商务、财政、税务、教育、卫健、房管等部门研究出台律师事务所执业发展的奖励政策,重点在办公用房、人才培养、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税收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和优惠政策。

(三)加强产业集聚,探索创建高端法律服务产业园

在国内,北京、广州等城市尝试建立了律师大楼,融入公证、鉴定、会计、审计、评估、担保等服务,致力打造区域法律服务聚集区,配套综合性法律服务体系和多元共同体交流平台。“法律服务集聚”意味提供多元综合的法律服务,“行业共享”代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一是政府主导,集聚优质法律服务资源。出台《武昌区关于促进法律服务产业发展暂行办法》,吸引国内优秀律所到我区设置分所,甚至是迁移总部至本区域。对在全国设置10家以上分所的律师事务所,尚未在武汉地区设置分所律所予以重点关注并大力吸纳,其中有金杜、浩天信和、金诚同达、段和段、汉盛、康达、华商、明炬、君合、天元、竞天公诚等,全面推进武昌法律服务产业园做大做强。

二是搭建平台,精准匹配企业法律服务需求。打造“云端”共享平台,形成线上网络平台与线下实体机构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匹配,有效实现企业与专业律师对接,提供配单、预约、互动、交易及评价全过程一站式服务。

三是融合赋能,构建最佳法律服务生态圈。不断拓展法律服务覆盖范围,组建政府法律顾问联盟、企业法律服务联盟、社区普法公益联盟三大联盟,为党委政府、企业、基层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与此同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创办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中心,对科技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完善金融法律服务中心,为武昌金融产业在全市的领先地位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与辖区高校联合组建法治研究中心,在法治建设方面开展理论探索,营造法治氛围。

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