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筑外立面规划与整治的必要性
建筑记录了城市发展的过程,承载了人们对城市过去的回忆,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展示了一座城市文脉和风貌。通过对建筑外立面统一管理,精细建筑色彩、材质管控,有助于展示具有武昌特色的城市形象,美化社区居住环境,提高居住品质。
因此,尽快出台有关外立面规划与整治的规范性文件,加强城市建筑物外立面管理,有助于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彰显城市风貌特色。
二、面临主要问题
当前武昌区建筑立面管理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后期维护及监管方面,具体表现为以下4点:
1.责任部门分工不明晰存在各部门管理职责有交叉,管理内容有空白的现象;2.建设管理标准不统一在建筑立面的规划和建设阶段,相关标准缺乏不统一,对具体立面管控和实施缺少强有力约束;3.资金筹措制度不完善,在资金筹措方面,缺乏明确的责任主体、筹措方式和制度保障;4.实践经验积累不成熟,武昌区建筑立面管理以政府行为为主导,还未出台涉及建筑物外立面管理的相关政策,对于建立长效维护机制的相关创新做法缺少实践经验。
三、外地城市经验借鉴
(一)重视法制建设,制定各层面政策法规
国内各大城市在推进建筑物外立面管理方面,均处在积极探索,创新发展阶段。目前由于相关做法实操性不强,出台法规城市相对较少,大部分城市以出台政府规章为主,以政府部门作为主导开展相关管理工作。
(二)立足实践基础,探索多元管理模式
部分城市结合实际工作,积极探索不同方式的管理模式。深圳目前已形成“5-6年一轮回”的建筑物外立面清洗刷新整治机制,出台了“以奖代补、专款专用”的资金政策;珠海市以城市更新为目标,建立老旧小区更新的全流程责任机制和资金运作方式。
(三)重视政策保障,创新多种实施机制
在2015年,珠海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开始制定《珠海市老旧小区更新实施办法》,提出了“费用各担,责任各负”资金运作方式。
四、已开展工作
目前,武汉市已出台新建建筑外立面管控的相关政策,同时对老旧小区改造也出台了相关政策。
(一)加快制定部门规章,有效管控城市风貌
为进一步加强城市建筑物外立面管理,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彰显城市风貌特色,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武汉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正在组织编制《武汉市城市建筑物外立面管理办法》,对中心城区内的建筑物外立面的规划设计、装饰装修、改造维护等活动和相关监督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后期,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负责建筑物外立面的规划管理工作;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建筑物外立面装饰装修、改造监督管理工作;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部门负责督促建筑物外立面管理责任人做好建筑物外立面的维护管理工作;城市管理执法部门负责建筑物外立面户外广告、景观亮化、违法建设等管理工作。
(二)制定色彩管理规定,实现城区分区管控
为塑造“统一和谐、丰富有序”的城市建筑色彩形象,实现对我市建筑色彩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市局于2015年开展专项研究工作,并制定了《武汉市主城区建筑色彩和材质管理暂行规定(试行)》。该《规定》结合武汉城建发展趋势及三旧改造计划,划定重点管控区和一般管控区。其中武昌古城、珞珈山片2个历史风貌区,长江沿岸、环东湖、环沙湖、黄鹤楼第五立面等4个重要展示界面以及武昌滨江商务区、华中金融城2个重要功能区均属于重点控制区。
现阶段,武汉城市色彩和材质规划已全部纳入“一张图”规划管理平台。因此,在建设项目规划报审阶段,建设单位需向规划审批部门提交建筑色彩和材质设计说明书及附图,审批时如发现该新建项目与周边建筑色彩不协调的外立面,将不会通过审批;同时,在项目验收阶段,规划部门也会严格按照通过的外立面进行验收核实。
(三)引导项目规划设计,提升规划审批效能
2017年,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品质,引导建设项目建筑方案设计,市局制定了《武汉市建筑管理审批指导意见》(汉十条)。该《意见》在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重点对住宅项目的立面及公共空间等要素提出更为细致的引导与控制要求。
同时,原版“汉十条”在实际试行过程中,存在部分概念模糊、界定不清、管控难落实等问题。因此,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规范我市建管工作,全力推进城市能级和品质的“双提升”,市局于2021年开展了“汉十条”的修订研究工作,并于2022年2月正式发布。新“汉十条”在延续了原版的条款数量和框架结构的基础上,对建筑立面、色彩及屋顶等方面的管控要求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当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成为城市管理赋能的重要工具。在科技创新为城市治理献力方面,市局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城市智慧化探索。2021年7月,武汉城市仿真实验室获批为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成为全国首批国土空间规划类重点实验室。现阶段,利用仿真技术,对新建项目进行实景模拟,已成为我局在规划审批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编制两江四岸规划,推进规划精细管理
2020年,按照省委市委的指示精神,市局开展并编制了《武汉市两江四岸规划》,明确了两江四岸核心区的总体目标、结构和总体空间形象。2021年初,在该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关于加强武汉市两江四岸规划管理的实施意见》及《武汉市两江四岸规划指引》,用于全面指导提升两江四岸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现阶段,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市局再次开展重点地段精细化设计深化工作,通过围绕打造经典场景,基于观景点对两江四岸的天际线、标志性建筑簇群、公共景观等空间形象进行分析,按照“设计-管控-实施”全周期模式推进城市设计的落地实施。
同时,针对武昌滨江地区,市、区规划部门已编制完成了《武昌滨江商务核心区实施性城市设计》,用于指导武昌滨江核心区的项目审批。现阶段,武昌滨江区内,绿地中心已基本完工;以长江中心、龙湖天街、沿江高铁总部、劲牌总部大楼等为首的一大批别具特色的优秀建筑正在拔地而起,它们将成为武昌滨江新的名片。
(五)启动老旧小区改造,实现宜居目标
老旧小区改造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也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从2017年启动社区“微规划”以来,以武昌区为先行试点,组织多家高校和设计单位,编制完成了多个小区的社区规划方案。同时,结合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我分局组织编制了《武昌社区规划编制指引》,从指导思想、编制流程、内容要求、成果形式等方面进行总结,向社会广泛宣传“武昌模式”,形成可可推广的武昌经验。
2020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政府有关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部门分工,武昌区由区房管局牵头,发改、公安、民政、财政、规划、建设等职能部门配合,以联合会审的方式对老旧小区方案进行把关。在联合会审中,各部门对改造方案,包括小区外立面改造等进行研究探讨,在经济能力范围内尽可能的为建筑穿上合适的“新衣裳”。2021年度,武昌区推动了近100个老旧小区的改造方案会审工作,通过对建筑的外立面的涂料修补、材质修复,以及对屋顶的违章搭建进行拆除,局部进行平改坡改造,并统一屋面材质等举措,力求顺应群众需求,全面提升老旧小区的居住环境,实现宜居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