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Ai政务问答
名  称: 对区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第154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机构: 武昌区卫生健康局
文  号: 索 引 号: 737546075/2021-55295
公开日期: 2021年08月31日 公开方式: 有效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对区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第154号提案的答复

一、健全基层健康治理体系

一是健全管理体系。区疾控中心、市七医院主要负责人纳入区卫健局领导班子成员,社卫中心负责人纳入所在街道党工委成员或列席街道党工委有关会议,深度融入街道公共卫生管理。强化医防协同,健全公共卫生管理体系。

    二是建立流调协查机制。区疾控中心、辖区医院、社卫中心选定100名业务骨干组建区级精准流调队。组建14支由公卫医师、公安民警、街道卫生干事为成员的街道流调队伍和144支由社卫人员、社区网格员、社区民警、重点商务楼宇楼长为成员的社区流调队伍,发挥卫生与公安、街道等在病例流调、密接追踪及隔离管理工作中的协作作用,开展精准流调,实施精准防控。

三是建立预警救治机制。以预检分诊、发热及有急性呼吸道症状患者接转诊、发热门诊(诊室)运行管理、社区网格化协助管理等环节为重点,推进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切实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哨点”作用。各中心派驻医护人员到隔离点、监所、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提供重点场所医疗保障。做好新冠患者及相关人员健康管理,依托京东健康平台对2866名确诊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服务。按要求做好紧急救治的床位、药品、器械、物资等应急准备。

四是建立公卫处置机制。为每个街道配备1名专业疾控技术人员担任街道公共卫生联络员,开展技术指导、业务培训、研判会商等工作。各街道配备公共卫生专干,社区配备公共卫生员,初步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居民委员会为基础、家庭医生和公卫人员为指导的基层卫生防疫联合体,有效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措施。

五是落实队伍建设准备。完成医疗救治、核酸检测、流调、消杀、隔离点医疗保障、卫生热线和计划免疫等七支应急队伍的组建工作。人员由区疾控中心、市七医院、社卫中心、紫荆医院、瑞华医院、公安民警、街道卫生干事、社区网格员、社区民警、重点商务楼宇楼长等组成,全员参与,协同合作。

六是落实培训应急演练。开展多类型多层次人员培训。开展精准流调队流调专业培训及卫生应急演练3130人次。完成全区187个幼儿园、中小学校班主任、校医流行病学和常见秋冬季节传染病培训9900人次。完成辖区14个街道8类人员(社区工作者、社区民警、商务楼宇楼长、集贸市场、商超、药店负责人、小区业委会委员、物业公司负责人)疫情防控培训142000人次。完成民政、商务、市场监管、房管、金融等部门线上和线下的常态化疫情防控培训121000人次。对248人的医疗救治应急队伍安排24期培训。制定了全区医院、学校、市场应急演练方案,组织开展多轮社区卫生疫情防控桌面推演、学校卫生疫情防控演练、集贸市场和医院应急演练。

七是落实防护物资准备。制定了《武昌区应对秋冬季新冠疫情反弹非医疗机构医用防护物资配发工作方案》,按照高、中、低不同风险岗位,明确配置品目和标准,指导各部门、街道评估配备。区卫健局、市七医院、区疾控中心和18个社卫中心已按照30天物资储备标准,落实2272人份的防护用品储备工作。同时,区专班督导各部门、街道按照方案要求做好防护物资储备,定期进行现场检查。

二、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成立人才储备库。拟组建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专家教授及辖区武汉大学人民、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湖北省中医院、武科大天佑医院、武警湖北省总队医院、中部战区总医院、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市武昌医院等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的近40人健康武昌咨询专家委员会,作为流行病学知识、传染病预防和救治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储备库。

二是抓紧补齐公共卫生体系短板。2020新增区疾控中心编制60个,完成50名疾控、社卫人员和14名市七医院紧缺人才专项招聘。社卫人员实行区管街用,新进职工分批到市七医院实践培训3个月,促进医防融合。今年利用市公开招聘和专项招聘,再充实基层人才队伍。

三是强化运行保障。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进一步加强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要求,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定位、逐步调整空间布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规范机构管理。探索推进社卫中心实施公益一类保障、公益二类管理。财政全额保障退休人员工资及各类奖励性补贴。保障在编人员基础工资、其他津补贴及“五险一金”。提高员额管理人员基本保障水平,积极争取编外聘用人员工资纳入财政预算。在编人员年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12万元增加至2019年的22万元,外聘人员年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4.5万元增加至2019年的6万元,稳定了基层队伍。

三、整合区域优质资源

“六大举措”赋权提能,引导患者首诊到社卫中心。一是发挥区域卫生健康信息系统作用,通过智能问诊、远程影像与心电诊断、中西医远程诊疗等途径,逐步实现“社区检查、上级诊断、精准转诊”。二是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大医院出院患者信息推送到社卫中心,家医团队开展社区康复和健康管理,对需要住院的经绿色通道及时转回住院。三是推进三级医院专家号预留给基层中心,方便家庭医生为签约患者提前预约。四是搭建医联体便民服务平台。实行签约居民慢性病延伸处方、长处方,推进协约式、个性化签约。实施慢性病规范管理药品优惠券,家庭医生对接受管理的签约患者,每年度发放12张面值10元的药品优惠券,直接抵扣药费。五是依托京东、菜鸟等物流企业提供网上找药、中药代煎、极速配送到家等服务。六是人员双向交流。34名大医院专家下沉8家社卫中心常态化坐诊、驻诊和带教,区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经费进行补贴,5基层机构全科医生到省人民医院、市三医院简易门诊坐诊,基层中医师跟师国医大师学艺考核合格后,通过“中医馆”信息化系统赋予省中医院处方权。

夯实基础能力,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018年开始,为满足居民对卫生与健康的可及性需求,提升居民幸福感,根据区委、区政府“红色引擎+五线推进”民生幸福线及健康行动计划要求,在社区党群中心设置健康驿站。各社卫中心114个家庭医生团队每周定期到健康驿站坐诊、巡诊,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健康档案建立、基础健康咨询、高血压及糖尿病检查和访视、健康教育讲座等服务,特别是方便了中老年人慢病服务,受到居民好评。

四、夯实基层健康服务网络

(一)以常态化防控为重点,织密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健全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完善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机制。利用“大数据+网格化”等手段,提高精准流调能力。落实“人物地”同防,强化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扎实开展农贸市场等重点公共场所、冷链冷冻等重点物品和医院、冷库等重点从业人员的等常态化监测工作。完善境外及中高风险地区来汉人员的监测管理。加强疫情风险研判,健全多渠道的公共卫生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

(二)以提升居民健康素养为重点,持续推进健康武昌建设。大力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紧紧围绕《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精准对标,强化基础,持续提升市容环境卫生,加强重点场所卫生综合治理。建设区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完善健康科普知识发布机制,全面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生活理念。深入推进爱国卫生运动,持续开展健康细胞建设,全面提升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水平。

(三)以队伍建设为突破,提升医防融合能力。推进医、防人员交叉培训,人员互进,提升医防能力。做好区属医疗卫生单位专技人员招聘以及副高、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和硬件设备配置。构建预防、预警、预诊“三预”体系,推进中西医结合“预防一体化”,打造10分钟医疗急救圈,全面提升重大疫情救治能力。

(四)以医养融合为重点,推动“一老一小”健康服务。整合提升社区医疗与养老服务能力。优化妇幼健康服务,保障母婴安全。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创建活动,推动托育服务发展。

    (五)以智慧医疗建设为抓手,完善社区健康监测。投入不低于500万,在全区计划免疫、成人接种门诊推广使用疫苗信息化追溯和温控系统;持续完善武昌区域卫生健康信息平台,拓展“支付宝+家庭医生”健康管理服务内涵;加强辖区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互联网医院后台数据的信息汇集,深化远程诊疗;推动卫生与公安、民政之间相关数据的协同运用;建立完善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云影像等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数据库;统筹使用好市区两级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管理系统,健全智能化监测预警、多点触发机制。



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