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Ai政务问答
名  称: 对区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081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机构: 武昌区文旅局
文  号: 索 引 号: 737546075/2020-894597
公开日期: 2020年10月22日 公开方式: 有效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对区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081号提案的答复

一、非遗体系初见雏形,资源深挖推动文化传承

一是完善了非遗组织体系。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区委、区政府主要和分管领导定期研究调度,将其作为重点工作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年度绩效目标,与城市改造和古城复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构建非遗保护基础体系。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在保留原从事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机构区文化馆的基础上,在区文旅局增设区文物和非遗保护中心,为公益一类科级事业单位,进一步健全工作架构,增强工作力量。

二是建强了非遗工作队伍。加强区、街、社区三级非遗干部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参加省市非遗保护工作培训,邀请专家授课讲解非遗保护法、非遗保护知识、普查与申报方法,提升非遗工作的专业化、精细化。区文物和非遗保护中心设编制6人,拟招聘引进非遗专业人才,增强非遗队伍专业性。

三是保障非遗经费。将非遗保护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每年列支10万元用于非遗项目挖掘整理和宣传展示活动,近两年提升至20万元。区文物和非遗保护中心严格按照非遗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时将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补助经费发放到位,保障非遗工作稳定发展。

四是转化了部分非遗资源。紧紧围绕非遗宣传主题,充分利用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特殊节点,在首义广场、汉街大戏台等地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宣传与展示展演活动;在军运会中,古琴艺术、布艺堆绣、鲁班锁等项目两项,充分发挥武昌非遗力量,设立昙华林非遗文化体验馆,多项目入驻。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文化特色街区等“四进活动”;打造非遗活动品牌效应,每年开展非遗教学培训、技艺展示、专场演出等不少于10场,非遗汉味美食小吃节、武昌昙华林非遗节等活动获得广大好评。

二、文旅资源不断整合,文化旅游品牌不断夯实。

(一)项目带动,突出重点,加快武昌全域旅游资源整合

一是传承文脉,修复武昌古城蛇山以北地区该区域是武昌古城传统街巷特征保存最完整的地段,现存传统风貌建筑最密集、最丰富的地段,涵盖黄鹤楼景区、得胜桥历史街区、昙华林百年建筑集群、都府堤片区等。目前,昙华林瑞典教区片和斗级营土地储备基本完成,正在广泛接洽、筛选运营商;东西城壕片、得胜桥千年古轴片正在实施房屋征收,后续将选取古城发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对经心书院、贡院、太平试馆等遗址进行保护性开发,打造得胜桥千年古轴,强化武昌古城空间肌理的仪式感和文化感。目前,中共中央军委办事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三厅旧址等多处文保单位及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性修缮工作接近尾声。

二是擦亮品牌,全面提升户部巷汉味风情街。推进实施《户部巷汉味风情街综合提升计划》,目前正在对户部巷建筑立面、公共空间、基础设施、文化植入等进行集中整治,后续将结合广东商城的业态升级改造、蛇山北探的空间廊道设计,把户部巷、斗级营片区纳入大黄鹤楼游赏空间;同时结合长江右岸大道中华路城市阳台的规划建设,拓展户部巷的空间接纳能力,使之成为武汉“长江文明之心”、“历史之城”和江汉朝宗文化旅游景区的核心组成部分。

三是整合资源,串联首义文化旅游区。该片区包括辛亥革命博物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目前正结合“大湖+”一期项目实施,对紫阳湖公园及周边的开敞整理,进一步强化中轴线上黄鹤楼景区、辛亥革命博物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与古城南部起义门、楚望台的游线串联。

四是发挥优势,强化楚河汉街文旅功能推进汉秀剧场、杜莎夫人蜡像馆申创国家A级旅游景区,发挥楚河汉街中央文化区品牌及“食住行游购娱”综合资源优势突出主题性、艺术性及趣味性,引进更多国际知名品牌,进行整体营销,逐步扩大楚河汉街整体辐射范围和影响力整体提升该区域整体环境和旅游公共服务功能,将楚河汉街打造成为全国时尚首选地引领国际的旅游步行街

(二)活动为牵引,不断增强武昌旅游品牌亮度

我区在深入推进全域旅游三年行动计划工作中,一直结合各类节日做好武昌文化旅游的宣传,其中2019年主要举办了以下8项活动

1、举办2019武汉非遗过早节。2月15日至2月19日,在户部巷大戏台举行特色小吃现场制作、非遗文艺汇演等活动,并向游客放出大量优惠券,给广大市民和游客带来味觉、视觉和听觉全方位、多元化的享受。人民网、腾讯、凤凰网、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武汉电视台、楚天交通广播等20余家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

2、完成2018年“魅力武昌”摄影比赛评选,评选出获奖作品62幅。获奖作品在非遗过早节上展出。

3、参与举办第二十九届“首义之春”龙腾狮跃“闹元宵”舞龙锣鼓大赛、“黄鹤乘风振玉羽 青春飞扬新时代”——新春公益游园会。

4、承办中国2019世界集邮展览全城15区联动武昌站宣传推广活动(6月5日)。

5、参加全市“寻找武汉十大特色文旅体IP”活动,与长江日报合作,宣传报道武昌文化旅游。8月26日长江日报特刊以一个联通版(两个版面)篇幅,以“一城荆楚风韵,千载大成武昌”为题,重点报道了大黄鹤楼-武昌古城资源型IP,并在长江日报官微、APP等新媒体上同步发布。

6、举办“世界军运·文旅为媒——2019首季大学生花样组合武昌行” 活动9月19日上午,活动在武汉革命博物馆正式启动,并在农讲所旧址、毛泽东旧居及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开展内容丰富的情景党课。9月19日-20日由18位大学生分为3组,打卡体验户部巷、黄鹤楼、昙华林等武昌经典文旅线路。荆楚网推出活动vlog,并在微博上进行图文直播。至活动结束有647.5万微博话题阅读1021条媒体曝光数据30家全国重点新闻以及商业门户网站联动转发

7、举办户部巷“最汉味小吃”评选活动.8月25日开始线上投票。9月25日上午在户部巷大戏台举办活动,15家经典汉味小吃的商户现场制作展示美食,评审团点评、打分,游客免费品尝。现场还播放了三篇由二更制作的武汉过早视频。腾讯大楚网推出活动专题页面。活动全程在腾讯新闻进行网络直播,累计76.4万人次观看。

8、做好10月2日杨泗港长江大桥市民开放日活动。组织群众2000名,在下午14:00-17:00期间分批登上杨泗港长江大桥。与长江日报、武汉电视台等媒体对接,做好活动报道。

2020年,疫情之后,结合复产复工,利用端午节契机我区推出2020武昌古城江南造物节在户部巷和昙华林举行,由文创市集、美食市集、青春音乐节、原创时装秀四大板块组成。其中,文创市集进行了公开招募,吸引了无数青年争相报名,最终聚合了年轻人、设计师、艺术家、音乐人,连续三天串出了非遗、手作、美学、陶艺、刺绣、洋服等不同领域浓浓的文化底蕴。

三、公共空间不断优化,公共艺术载体逐步构建

(一)、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高规格成立组织保障体系。成立武昌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统筹有力、运转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保障机制。整合组织、宣传、文化、发展改革、财政、规划、住房、教育、科技、民政等部门资源,形成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合力。二是高标准制定政策保障体系。为充分发挥我区作为湖北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引领作用,根据中央、省、市的有关精神和总体部署,制定下发《武昌区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出台《武昌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7-2020年)》、《关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7-2019)》。同时将公共文化服务专项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加大街道社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

(二)、打造武昌公共文化活动品牌

深挖首义文化内涵,持续打造“首义品牌”、“首义四季歌”等群众系列文化活动,成为武昌的闪亮名片,其中获得全国十艺节项目类“群星奖”的“首义之春”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已举办29届,市级节庆“中国(武昌)辛亥首义文化节”已举办18届;打造“文华悦读”全民阅读品牌,培育和扶持民间阅读推广组织,开展书香武昌全民阅读活动;打造“大成武昌”城市定向挑战赛体育赛事,吸引万人参与;打造武昌昙华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昙华林非遗体验馆,推出手工艺制作类绝活、动态绝技展示,推动非遗项目宣传与传承;组织街道、社区开展群众自编自演的文化活动,打磨地域特色的“一街一品”。

四、增加文化设施总量,满足市民基本需求。

(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深化

一是区级场馆建设有序。武昌区现拥有国家一级文化馆1个,面积3293㎡,30㎡以上的文化活动室8个,新建“武昌群星剧场”、改建“武昌文化艺术展览厅”,馆内常设免费服务项目19项,每周免费开放56小时以上,天天有排练、周周有活动;拥有国家二级图书馆1个,面积1500㎡,馆藏图书42万册,年借阅图书16万册次,实施市、区、街三级图书的通借通还,每周免费开放达64.5个小时,开展系列读书活动,培育全民阅读氛围。二是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扎实推进。2018年至今,为街道社区配备电子阅报屏、阅报栏、惠民演出音响等300余件/套,投放室内健身器材126件、室外健身器材1029件,加强街道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街道社区文化宣传、科学普及、艺术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整合,14个街道按照“三室一厅一场”标准设立了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筑面积全部在800㎡以上,室外文体广场面积全部在600㎡以上,街道图书室藏书都在2000册以上;141个社区按照“五个一”标准设立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筑面积全部在150㎡以上,室外文体广场面积均在500㎡以上。其中5个街道、24个社区纳入省级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创建单位,2018年底已实现全面挂牌。目前武昌区最大的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是石洞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筑面积达到3500㎡,室外文体广场7500㎡,图书室藏书20000余册;最大的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是湖北大学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筑面积面积达到了6000㎡,单体最大的社区文体广场是长江紫都社区文体广场,面积达到5000㎡。

(二)、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

一是加快区级场馆建设速度。按照武昌区《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和广大群众呼吁,扩大区文化馆面积,2020年内达到全国一级文化馆评估标准;落实将原湖北省图书馆改造为武昌图书馆的决定,让现有闲置优质场地得到有效利用。二是将公共文化服务专项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把街道、社区文体事业经费列入街道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经费比例。三是确保街道、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创建工作全面达标。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各街道自己的阵地,自有而非共建。将拆迁社区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纳入规划,在闲置空地上增建文化活动场所,及时对点更新、维护设施配备,鼓励各街道、社区之间资源共享。落实街道、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免费开放专项经费,保障两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面正常开放,满足基层开展群文活动的基本需求。四是引进优质企业,吸纳民间资金。可采取企业冠名和赞助的方式补充活动经费的不足,让群众更好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五是通过公开招标集中采购,统一为街道社区配备开展活动的办公电脑、“小蜜蜂”、随身便携式音箱等设备,定期组织更换街道社区图书室图书。

五、保护文化遗产,推进历史名城建设。

我区不断强化城市建设文物保护,强化“三旧”改造项目中的文化遗产保护。致力推进非遗传承,非遗活动品牌效应均取得显著效应。按照“生态复修、老城复兴、文脉复归”的要求,加强武昌古城保护建设,延续武昌历史文脉,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步伐加快。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规定。一是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努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和管理。二是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尤其注重涉及文物安全的基础设施和工程项目。三是将文物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落实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用于辖区文物保护单位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并聘请专门的文物安全巡查员对全区各文保单位进行文物巡查。四是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体制改革,明确区文化和旅游局为文物保护的执法主体,各相关行政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文物保护工作。五是强化文物保护体系建设,落实文物安全保护“一处一策”工作机制,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领导责任制,区、街道、文保单位层层签订《文物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夯实文物安全责任,落实文物安全长效机制。


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