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剧作为第一批被列为国家级非遗(正在申办世界非遗)项目,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承,在中国戏曲界有着崇高的行业地位和社会知名度。汉剧作为武汉城市之声,武汉人文精神的代表,能让世界更立体的了解武汉,武昌作为首义之区、文化之区,更应充分发挥汉剧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力量支持武昌文旅事业的创新发展和打造新质生产力。
一、以全国首家汉剧博物馆为宣传基地,展示传统戏剧的现代化魅力
2021年,在武昌区政府的支持下,戏剧爱好者的努力下,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下,全国首家汉剧博物馆武汉市紫阳汉剧博物馆落户紫阳公园内。博物馆馆藏近3500余件(套)藏品,包括脚本、服装、乐器等类别,自开馆以来广受社会各界好评,每年免费开放接待近十万人次,是我区非国有博物馆的优秀代表。
汉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的重点除了加强汉剧类藏品的展示展览外,更重要在于活态传承,强化汉剧的参与性和互动性。2022-2023年,在我局的支持下紫阳汉剧博物馆推出了惠民演出节目“周末有戏”,利用博物馆前的紫阳大戏台,逢每周末或重大节假日期间上演汉剧剧目,通过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平台提前发布节目预告,吸引了大批戏曲爱好者观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此外,博物馆也成立了戏曲艺术研学培训基地,进行戏曲培训,邀请专业戏曲、曲艺老师授课。紫阳汉剧博物馆通过系列活动,大大普及了汉剧的传播,将汉剧文化打造成为城市文化自信的优质名片,让世界了解辉煌的汉剧文化、了解武汉。
二、以“戏曲进校园”工作为抓手,厚植汉剧文化传承沃土
武昌区教育局高度重视以汉剧为代表的地方戏剧在校园的传承和弘扬。积极推进武汉市“戏曲进校园双百场”活动的具体落实,按照“推广融合传承”的工作思路,有效利用戏曲资源,先后与武汉市京剧院、湖北省地方戏曲剧院联手,推送近百场戏曲演出进校园,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2015年初,武昌区按照“有场地、有社团、有课程、有活动、有老师、 有节目”的“六有”标准,选取了中山路小学、白鹭街小学开展了戏曲入校活动,推动戏曲工作的普及和社团活动的开展。2019年这两所汉剧戏曲特色学校被武汉市教育局挂牌评为“武汉市戏曲示范校”,2021年武昌区白鹭街小学和武昌区中山路小学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第三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这两所戏曲特色学校开设戏曲课程、组建戏曲社团、编排戏曲节目,营造校园浓郁戏曲氛围。以“听听、唱唱、学学、做做”的方式,采取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戏曲教学,学生基本戏曲知识的普及率达到 100%。同时,积极参加全国、省、市、区组织的戏曲展演、戏曲广播操比赛、千校千场活动、教师培训、戏曲优质课评比等“戏曲进校园”活动。戏曲艺术进课堂成为学校美育的一道亮丽风景。大力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武昌区中小学校的传播和普及,提高了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下一步,为拓宽汉剧的宣传渠道,丰富宣传形式,加大宣传频次,除提升紫阳汉剧博物馆汉剧展演水平外,我局在2024年增加了汉剧惠民演出的场次,增至每月4-6场,同时筹备2024年“武汉之夏 戏曲达人秀”大型戏曲品牌活动。持续招募汉剧博物馆文化志愿者,不断扩大汉剧文化传播的群众基础。积极向省市文旅部门推介寻求政策支持,与文旅商业品牌及宣传媒体对接,加大汉剧的宣传推广力度,策划提升汉剧的品牌价值。此外,加强与区教育局的合作,联合推进汉剧博物馆游研学基地申报的进度,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地方戏曲文化,促进汉剧文化成为响亮的城市文化教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