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Ai政务问答
名  称: 对区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55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机构: 武昌区卫生健康局
文  号: 索 引 号: 737546075/2020-892238
公开日期: 2020年10月16日 公开方式: 有效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对区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55号建议的答复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要求, 我区高度重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2019年,根据国家、省相关文件精神及综治2019年工作要点,市委政法委开展我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市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于5月22日-25日赴重庆市、厦门市学习考察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区卫生健康局安排了局机关和区疾控中心人员参加学习。

2020年疫情以来,由区委政法委牵头的武昌区群众心理健康关爱工作领导小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心理危机干预和社会氛围引导,为广大一线抗疫工作人员和居民群众提供更加科学、规范、专业的心理疏导、心理援助等关爱服务,切实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加强组织领导。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持续做好居民群众心理关爱服务工作的通知》、《武昌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工作方案》,成立由区领导任组长,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委政法委、区委机关工委、区委老干部局、团区委、区总工会、区妇联、区残联、区教育局、区民政局、区卫生健康局、区社会管理网格化服务中心及各街道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武昌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部门责任分工,详列了责任清单,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促进心理关爱服务工作顺利开展。

二、健全工作机制。一是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区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指导全区线上、线下各类心理服务资源力量开展工作,督促强化各相关部门和街道之间,线上与线下的工作衔接和人员转介。对重难点问题,区委政法委牵头协调,及时有效予以解决。二是建立信息报告机制。各街道、各职能部门、心理服务团队对线上咨询服务及摸排发现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和极端倾向人员,进行初步评估和登记,每周向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遇到突发案(事)件等重大信息第一时间上报。三是建立分析研判机制。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收集上报的信息,定期召集专业人员进行分析研判,遇到紧急情况随时召集,做好针对性心理疏导和矛盾化解。四是建立联动干预机制。建立线上、线下、专家巡诊联动干预机制,心理咨询热线、驻点有关部门和街道的心理服务团队主要负责一般性心理问题疏导,严重棘手心理问题转介专家巡诊团队开展深入干预疏导。五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因工作开展不力导致发生重大极端案(事)件的单位和责任人,由区纪委监委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责问责。

三、丰富服务形式。一是引入社会资源,搭建服务平台。线上,依托弘智心理服务机构、武昌区校外心理辅导站等专业机构,打造武昌区心理干预服务团队,为一线抗疫人员、居民群众提供电话心理疏导、自助心理测评等服务。线下,组织服务力量,驻点全区14个街道,为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群众提供面对面、点对点心理健康服务。区卫健局组织卫生专业人员为集中隔离点及康复驿站康复病人提供疫情认知、健康指导和心理情绪辅导,返回社区后还要进行跟踪服务。依托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精神科专业力量组建心理关爱服务专家巡诊团队,根据部门和街道需求,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和可能引发极端案事件人员,第一时间介入干预。二是注重正面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区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运用手机短信、新媒体客户端、公益广告阵地等多种渠道及官方发布平台,及时刊登心理健康科普短文、援助热线的服务渠道等信息,制作发送群众喜闻乐见的疫情防护知识和心理健康温馨提示,开展丰富多彩的“宅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缓解焦虑情绪。三是实施分类干预,提供精准服务。工会、残联、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积极开展残疾人、社矫人员、妇女、青少年等群体心理疏导工作。

对您提出的“加强我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工作保障”、“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完善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提供专项经费支持,探索建立24小时社区心理服务站”、“加强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和管理”的建议,区卫健局拟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在武昌区群众心理健康关爱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下,区卫健局根据职责分工,参与我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设计规划,依托我区精神卫生资源和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优势,与宣传、民政、公安等部门、社会团体及各街道密切配合,确保我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有力、落实有效。

二是在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依托互联网,借助大数据平台,结合前沿医学心理学应用技术和智能化系统等工具,由医疗机构或社会服务机构的心理专家开展远程咨询、自助心理治疗等服务,为居民群众特别是新冠康复病人和家属提供精准、专业、全面的心理健康服务。

三是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组织社区干事、社卫中心家庭医生进行心理疏导培训,提高心理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同时引进专家团队,为全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人员保障。创新宣传形式,如设置心理健康咨询热线,向群众免费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以专业、积极的态度帮助群众解答心理疑惑,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减少慢性应激产生的后遗症;通过微信、微博、公交车广告、健康讲座等形式,广泛宣传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知识,增强群众情绪调控能力,形成积极的健康心理状态。

四是建设多类型的社会心理服务阵地。区卫健局成立由区级心理专员、心理专干组成的心理援助小分队,对辖区内精神障碍患者开展随访和咨询工作。区民政局采取“社工+志愿者”等工作模式,为养老机构等人员提供心理服务。区教育局在每所学校应至少配备1名心理工作者,为学校师生提供心理服务。区妇联成立服务团队,为辖区群众提供婚姻家庭、婚恋交友、邻里纠纷等咨询服务,着力化解矛盾,维护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区总工会、区检察院、区司法局等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和服务对象,采取多种服务模式开展心理服务。

五是探索实施政府购买心理健康服务。积极向区委区政府建议,每年投入固定额度的专项经费用于购买社会力量参与心理健康服务。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做好我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持续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构建部门联动、多方参与、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不断提高群众的心理健康水平,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