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区明年将实施一系列重大项目和惠民工程
数字经济点亮星空城区品质持续提升
2022年12月30日 星期五 楚天都市报 A04版 武昌读本
吴汉 吴迪 况昕昀 刁少红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武昌古城建城1800年、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之年。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武昌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湖北省、武汉市部署要求,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对标一线城市先进城区,抢抓“数字”“双碳”等重大战略机遇,以不负时代的激越豪迈、一往无前的奋进姿态,加快建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内容,以总部经济为主要形态,以科技、人才、金融为主要要素的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城区样板,在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武汉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中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坚持创新驱动 全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样板
构建有支撑力的发展空间。推动“一谷”建设提速,加快建设小洪山科学城、中科—武大融合创新中心。推动“一廊”布局扩容,加快建设阿里巴巴华中总部,做大做优武汉数创产业园,新建数字经济产业园3个,形成武昌数创滨江大走廊。推动“多带”特色发展,围绕驻区高校院所优势学科,引导科技成果就地产业化发展。
引育有竞争力的发展主体。全面实施“繁星、新星、亮星、明星”计划,累计培育数字经济企业、高科技企业8000家,种子企业、“专精特新”企业60家,“新物种”企业25家。积极推进产业数字化,实施“数字融万企”行动,支持发展科技金融、“CIM”设计等新业态新模式。
营造有吸引力的发展环境。强化政策引导,年度安排不少于1亿元政策引导资金,为数创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加大科创投入、开拓新兴市场提供“一揽子”政策包。创新金融支持,推动首义科创母基金运行首期规模超15亿元,持续支持数字企业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吸引人才集聚,做实“武昌院士之家”,对接转化院士项目5个,引进数字领域高层次人才30名。丰富应用场景,面向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社区等领域发布应用场景20项以上。营造发展氛围,举办黄鹤楼星空数创大赛、高峰论坛等系列活动。
坚持招育并举 全力打造产业赋能升级样板
着力推动招商引资提质增效。强化全员招商,力争全年招商到位资金突破1000亿元。强化产业链招商,全年签约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项目50个以上,引进500强企业总部项目不少于5个。强化基金招商,充分发挥产业引导基金及社会资本作用,遴选引进优质项目30个以上。强化以商招商,实施优质特色楼宇培育计划,新增市级总部企业5家、“亿元楼宇”2栋。
着力实现主导产业做强做优。壮大金融之城,全年力争引进优质金融机构10家以上。壮大设计之都,推进铁四院片、中南二路片、首义路片工程设计集聚区建设,鼓励发展EPC及一体化工程服务等新业务。壮大文旅胜地,创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建成一批文产项目,推进一批标志性项目建设,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30亿元、旅游人数达到4500万人次。壮大商贸中心,释放武商梦时代、武汉SKP等高品质综合体集聚优势,打造华中消费高地。
着力提升营商环境磁吸效应。聚焦政策精准发力,配套推出更具获得感的区级扶持措施,助力企业加快重振。聚焦服务效能提升,建成投用新的区政务服务大厅;深化“零号员工陪伴成长”专项行动,开展“进楼访万企、走街联万户”活动,实行龙头企业专班服务、重点企业专员服务、中小企业网格化服务,新增市场主体2.5万家、“四上”企业300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进国企民企协同发展,新增武汉市民营企业百强2家以上。
坚持扩大投资 全力打造品质城区建设样板
持续优化空间品质。提升滨江核心区建设速度与影响力,通过片区地块招商再吸引一批优质企业落户发展。提升华中金融城内涵与品质,一体化推进金融主轴形象提升。提升武昌古城产业承载力与文化多元性,促进古城历史文化与文旅商贸产业融合发展。
持续推进重大项目。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区街负责人全过程跟踪服务,优化专题调度、现场办公等协调推进机制,确保项目应开尽开、能快则快,形成更多有效投资。
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全力保障重点工程建设,建成微循环道路15条,打通断头路3条,新增停车泊位1万个以上。建成集中式充电站10个、充电桩4000根。完成水果湖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改建放鹰台等口袋公园7个,加快舒心苑等9个区块的社区雨污分流改造、洪山路等9条市政管网混错接改造。
坚持生态优先 全力打造绿色低碳城区样板
加快推进美丽武昌建设。积极推进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高水平推进长江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统筹推进“治企”“管车”“降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启动巡司河武昌段综合治理提升工程,完成849处混错接、42处二次供水改造,新增海绵城市3平方公里。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全力打造“无废城市”。
加快推动绿色转型发展。深化碳共识、碳述职、碳创新、碳招商四大行动,广泛集聚绿色发展资源。招引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碳金融及相关中介服务、技术支撑、核算核查企业机构,力争签约落地30家以上。建设气候投融资试点综合服务平台,促进一批绿色低碳项目落地。实体化运转双碳产业暨碳金融研究院,支持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加快形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双碳产业体系。
加快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加快组建运转碳普惠服务平台,开发推出“垃圾银行”等一批绿色生活场景,有效引导企业、居民、机构低碳行为。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创建一批低碳学校、低碳机关、低碳楼宇、低碳社区。
坚持协同高效 全力打造城区现代化治理样板
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健全大城管运行机制,进一步强化区街协作联动。加强街道部门执法衔接,建强基层执法队伍,推行“巡执分离”。优化智慧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智能发现、快速处置、闭环反馈,使城市管理在时间上无空挡、空间上无盲区。开展“大众城管共同家园”专项行动,全面推行街长、路长、格长、楼长、店长等“五长制”,共建靓丽武昌。
提升城市环境面貌品质。建成东亭垃圾转运站,新改建垃圾屋25座、公厕16座。推进“公园城市”“湿地花城”建设,完成洪山公园改造,新增绿地5公顷、绿道5公里,让武昌“月月有花看、天天有景赏”。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扩面推广华锦、宝安、东亭等样板社区试点经验,推动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向疫情防控、城市更新、楼宇经济、区域创新等领域延伸。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参与社区建设,不断夯实基层治理基础。拓展“民呼我应”平台功能、服务资源、响应渠道,探索建立“社区吹哨、各方报到”呼应机制,因地制宜创新推行“五民工作法”。
坚持民生至上 全力打造幸福美好生活样板
推动健康武昌扩容提质。提高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加快推动七医院迁建、中华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5个医疗设施建设,建成积玉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武昌医院东区综合楼。建成投用区级养老中心,加快3个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建设,新增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托位500个。
推动学在武昌优质均衡。启动南湖中学改扩建、实验中学二期等5所校园建设,推动滨江小学、大东门小学建成招生,新增义务段学位2400个、公办幼儿园学位270个。
推动幸福武昌提档升级。大力开展稳就业专场招聘活动,提供岗位5万个以上,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围绕武昌古城建城1800年,策划举办100场系列纪念活动,不断放大千年古城品牌效应,让更多人了解武昌、爱上武昌。
坚持安全发展 全力打造平安和谐社会样板
高效应对重大风险。坚决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强化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提高舆情应对能力,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全面压实食品药品安全各方责任,扎实做好粮食安全各项工作。
筑牢安全生产防线。组建区应急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建成湖北大学特勤站、秦园路消防站,新增20个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创建全省综合减灾示范区。
夯实平安稳定基础。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依法打击诈骗、盗窃等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活动,给武昌“烟火气”装上“安全阀”。
坚持务实担当 全力打造政府自身建设样板
全面加强政治建设。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讲政治、顾大局,把党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认真办好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确保省、市和区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全面提升政府效能。持续推进政务公开,拓展咨政问政渠道,严格法制审核,健全完善行政复议应诉机制。加强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和执行力建设,深化“智慧武昌”赋能政务服务,不断提升行政效率。坚持构建党政机关过紧日子长效机制,强化审计监督,集中财力保障社会民生、助企纾困、产业升级等重点工作。
全面锤炼过硬作风。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之以恒纠“四风”、树新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全面提升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推动政府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