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人” 凝聚“人” 用好“人” 幸福“人”
闪闪红星耀南湖 党建引领促共治
2020年12月10日 星期四 长江日报 8版 专题
蔡爽 李锐 陈思思

南湖街下沉党员家门口挂牌亮身份。

疫情期间,“爱之翼”志愿服务队为居民免费理发。

下沉党员对照居民需求给自己“派单”。

居民在南湖消费扶贫馆选购商品。

街道政务中心延时服务方便居民。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会的历史节点,回望百年前我们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上起航,一路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伟大复兴。今天,英雄之城武汉同样有个名叫南湖的地方,5000多名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同颗颗闪闪的红星,照亮街道治理现代化画卷。
武昌南湖机场,曾经承载武汉发展的特殊担当。28年前,宝安地产带着南方先进的开发理念进驻南湖,从南湖机场指挥中心旧址发端,武汉第一批商品房拔地而起。现代化的生活居住圈,如冲击波向外辐射,至此形成人口约10万的纯物业小区型街道。南湖居民喜欢用“花园城”描述自己的家园,这一名称也侧面印证群众对环境美好度与生活幸福度的认可。
创新社会治理,更好服务居民,南湖最大的资源是什么?街道负责人响亮回答:是人,是一个个住在这里的党员和群众。那么南湖街如何围绕“红星”做文章,用好“红色资源”形成“红色生态”,建设“品质南湖、人文南湖、活力南湖”,我们在此解开南湖基层社会治理的“星密码”。
■ 战疫画卷里的党员
点点星光照亮疫情夜空
没有人能想到,2020年会以这样一种方式打开。岁末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沉浸在迎接春节喜庆中的人们猝不及防,武汉告急,湖北告急。
距离4月8日武汉“解封”已经过去8个月了,抚摸着手中的一本画册,南湖街道华锦社区书记周林揭开一段深刻的回忆。
周林手中的画册,没有精巧的排版,密密麻麻全是“战疫”期间的场景照片。红马甲、口罩脸,让人眼花缭乱,如果要仔细梳理,尽是居民的“柴米油盐、水电气药”。画册的创作者是社区退休干部、共产党员钟立为,他还有一个身份是社区“老格子”服务团队成员。疫情期间,社区考虑到他已经高龄,多次婉拒了他要求参加志愿服务的请求,他就拿起相机,和服务群众的社区人员、党员、志愿者站在一起,用镜头记录他们的战疫故事。
钟立为为自己的画册作品取了一个名字,用红色的粗黑字体印在画册的最中央位置:“感谢你为我们拼过命”。
为别人而拼命的事情,发生在疫情期间的每时每刻。疫情初期,宝安社区书记刘海芳望着社区十余名工作人员,想着身后5000多个家庭万余名居民的生命安危和生活需求,内心产生巨大的压力和强烈使命感。他们每一个人都在拼命坚持,但无论怎样科学搭配人手,加强分工合作,人员力量的差距都无法弥补。巡门岗、爬楼道、搬运装卸,一项项具体的事情都需要实实在在完成。
渐渐的,他们发现,身边的同伴没有因为高负荷强压力而减少,反而越来越多,下沉党员参与进来了,居民中的党员站出来了,志愿者队伍加入了,群众工作队成立了,他们不再是自己独自战斗。疫情期间主动参与志愿服务的医务工作者,自发组建了医疗服务团队,一直延续至今,如今这支医疗队正式命名“邻里医疗队”,长期成员30余名,还在不断壮大,已经成为社区里服务居民的明星社团。
回望疫情,放眼南湖,在这个大家庭里,每个角落演绎的战疫场景都深刻而真切:已年过六旬的中央花园社区书记张淑静瞒着女儿、赶走老伴,坚持工作在一线,运送病人、联系物资、排忧解难用尽“浑身解数”;南湖老年大学的老师、学员和工作人员,平均年龄都在60岁以上,疫情期间他们主动服务,捐款捐物,送药送餐,为了丰富宅家的老年居民,老年大学党支部书记李雨嘉带头开展了网上公益直播课堂,一群70多岁的老年人,在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下,硬是发布了600多小时的线上文艺课程,注册学员8000余人,网络点击量达到28万,“以艺战疫”成为南湖街邻里文化又一名片;街道公共管理办副主任蔡永飞从武汉“封城”第一天就坚守战斗一线,连续80多天吃住在单位,解决运送病人车辆问题;街道“接您回家”保障车队队长吴明达,接回发热、疑似患者近百人次;吕宗敏、吕凯凯这对环卫父子档,面对家庭变故依旧坚持上岗:“我们要是走了,你们就真的忙不过来了”……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雷恒英和华锦社区委员余佳,在火线上经受考验、接受洗礼、展现担当,经组织推荐,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与其说疫情激发了大家,倒不如说疫情检验了南湖街日常的治理成果。今年9月,南湖街获得武汉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南湖街水域风华社区获得武昌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在这场战疫中,一个个战斗堡垒巍然挺立,一名名共产党员挺身而出,团结带领居民群众,弘扬志愿精神,邻里守望相助,共筑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这些人,也是伟大抗疫精神的具体体现,必将成为激励我们前进的精神坐标。
■ 治理现代化中的党员
星语心愿倾情居民幸福
南湖街都市桃源社区沁康园小区的周先生近来十分惬意,每天拖着小推车,带着2岁的孙女,车把手上挂着装得满满的生活用品和新鲜肉菜,进出小区走在刚刚刷黑的崭新道路上,他对下沉党员为小区修路这件事赞不绝口。
“门口这条路,今年9月以前,全是坑洼不平的石子。这种状况已经好几年了,反映了多次,就是没解决。我推我孙女一出门,她准会哭。”周先生也曾参与过道路破损问题反映和协调,知道其中的困难,自己也一度失去信心。
“今年8月底,事情突然有了转机,道路维修快速推进,很快一条新的沥青路,从小区门口一直延伸到小区内部,就连破损人行道和部分停车位也一并得到整修。”都市桃源社区书记甘利蓉介绍,原来是社区下沉党员齐心协力努力的结果。“这件事,真是干得漂亮。”周先生伸出大拇指,赞不绝口。
据了解,进入疫后重振关键期,按照省委、市委和区委相关部署安排,随着党建重心下移、在职党员干部力量常态化下沉,下沉党员结合小区实际情况和个人资源优势,主动参与解决居民生活实际问题。
南湖街道将疫情防控经验固化为制度,在成立小区党组织的基础上,把抗疫时期的小区临时党支部升级为网格邻里党支部,与社区功能型网格党支部融为一体。
“贴近居民需求、发挥党员特长、提升服务功能”是南湖街道对待下沉工作的总体原则,结合小区实际,积极开展了小区综合党委组建,全街已成立小区综合党委18个,下设44个网格党支部、33个功能型特色党支部、162个楼栋党小组、覆盖752个楼栋,全街27个物业管理小区实现党组织建设全覆盖。
“我们的小区还有哪些问题?”这个普调问卷式的问题,南湖街宁松社区书记张艳在综合党委成立后第一时间公开征集。一时间,既是下沉党员,又是小区居民的综合党委成员纷纷发来反馈,一大批小区居民各类生活问题被整理收集。
紧接着,第二个问题被抛出来:“我们能为小区解决哪些问题?”看到这句话,综合党委成员们立刻反应过来,发挥下沉作用,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实为居民服务,不正是小区综合党委的作用吗?
南湖街道在认真落实下沉党员报到工作的同时,因地制宜,摸索出“群众点单、社区下单、党员接单”为主要内容的“三单制”服务模式,并迅速在全街推广。很快,这种三单制模式就被综合党委刷新: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往往社区还没来得及“下单”,综合党委已经自己给自己“派单”。
自主“派单”后的成果效率很快体现出来:一个个网格邻里党支部里,“南湖大妈”“民呼我应”小分队等30余支特色党员队伍下沉辖区6个社区、27个小区,1000多名挂牌亮身份的党员活跃在社区网格、楼栋单元,大家群策群力,共建共治,解决居民家门口的治理难题,成为居民身边一颗颗“闪闪的红星”。
南湖街道在这种局面形成后再加一把火,7月25日以来,进一步引导1000多名党员纷纷在家门口挂牌亮身份,“我家有党员”“我是党员我来干”……
“虽然只是一块小小的牌子,但我感受到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无比光荣。挂牌就是挂承诺,亮身份就是亮责任,它时刻提醒自己要约束言行举止,当好先锋模范,服务居民生活,接受群众监督。”下沉党员杨晶激动地说。
下一步,南湖街计划鼓励党员从自己的小家开始,迈出第一步,清理自家门口牛皮癣;迈出一百步,清理打扫单元楼道环境卫生、组织关注邻里需求、协调单元楼栋邻里纠纷等;迈出五百步,关注关心小区内部事务、积极参与“三方联动”协调会议,并为小区困难居民服务等;迈出一公里,参与社区社情调查、邻里协调、安全防范、困难家庭帮扶、文明创建、志愿服务等活动,深度参与社区治理;做好5件事,每名在职党员干部一年至少协助社区(小区)开展5件事,社区通过一定形式开展服务纪实,并逐步探索下沉党员服务纪实积分管理。
让党员在小区党组织领导下发挥专业特长,身边的党员解决居民身边难题,成为激活城市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的“红色细胞”,“闪闪红星耀南湖”的治理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 群众身边的党员
群星闪耀映照党建品牌
水域风华社区居民兰欣在小区内有自己的创业场所,作为一名自主职业者,将时间花在自营主业上似乎才是“正事”,可兰欣不同,他觉得自己还有一个“主业”,就是积极参与到小区公益服务中。在风华天城小区,很多人都知道“风华天城桃花林志愿服务队”,兰欣就是这支服务队的主要成员。
前不久的连绵冬雨,让小区里的落叶铺了一地枯黄,物业来不及打扫,志愿者们就主动补缺,除了清扫落叶,还将部分角落里平时不易清洁的死角都清理一遍。这样的行动在小区居民看来,似乎已经习以为常,因为连续多年,每到周末,都能看到志愿者团队身穿红马甲的身影活跃在小区,他们早已成为家园里不可缺少的那抹色彩。
水域风华社区书记龙赟介绍,这样的志愿者服务队还有很多,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青春力量”,这个由“政教之声”延续而来的党建品牌,最初只是一个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项目,经过锤炼和打磨,结合水域风华社区居民和党员年轻群体多的特点,逐渐成为集党员学习、志愿者社团活动开展、宣传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党建品牌。
丰富的党建品牌是南湖街一大特色,爱之翼、南湖大妈、老格子服务队、银发先锋、巧姐姐艺术团、居民服务直通车等居民服务社团组织众口称赞;“感动南湖”“流动老党员”“了不起的居民”“青春力量”等特色党建活动品牌深入人心。这是在坚持“一核多元”理念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激发多元共治活力,积极探索“党建+群建+社建”的生动实践。
社区,是工作方法进行实践检验的最好平台,南湖街的社区治理工作,不仅在自我区域内得到良好的实践效果,也在脱贫攻坚对口帮扶中发挥作用。
街道在解决社区居民就近购买生活物资问题的同时,将对口帮扶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引进,在都市桃源社区开辟专门场地,形成武昌区第一个建在社区里的“消费扶贫馆”,来自新洲、阳新等地区的优质鸡汤、豆丝、腊肉、瓜蒌子等农产品60多种,在馆内长期售卖。
中央花园社区书记张淑静在给对口帮扶地区新洲区施阳村全体党员上特色党课中,重点分享了党建工作经验和方法,她提出的“五心”志愿服务文明实践活动,也是中央花园社区长期工作实践的经验。
据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孔云华介绍,该中心结合“四办改革”要求,考虑到南湖地区纯物业小区型街道的特点,政务中心上班的时间正好也是居民上班的时间,那些准点上下班的居民,哪里有时间办事?于是主动将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分别提前和延后半小时,取消中午休息,周六也照常服务。别看这小小改动,一周下来,服务时间延长18小时,相当于多上了两天半的班。这样一来,居民办事方便了,“补时差”工作法收到好评无数。
从疫情防控到防洪斗汛,从助力复工复产到保障复市增收,南湖这个10万居民的纯物业小区型街道紧密围绕做好社会治理、服务居民这一工作重点,充分用好“人”的资源,寻找小伙伴、寻找交叉点、寻找同心圆,通过选树群众身边可亲、可敬、可学的先进个人和先锋群体,擦亮红色品牌,发挥榜样力量,充分挖掘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带领群众、引领风尚,提升自治水平,实现共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