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港镇岩泉村,又名“红军村”,全村20余名青壮年参加红军,全部牺牲。该村至今仍保留着3处红军医院遗址。
村西的山脚下,两排高大的松柏守护着132位红军烈士的遗骸。
“这些烈士墓中,有名有姓的只有4人。”岩泉村老支书陈绪国边说,边把记者带到其中一座烈士墓前,“这个人的故事你们要好好写一写。”
长眠于此的这名烈士叫董自洋,阳新县兴国镇银山村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红军。
董自洋的故事,岩泉村村民耳熟能详——
结婚第8天,董自洋就离开新婚妻子投身革命。1931年夏,他在攻打江西横路镇的战斗中负伤,被转移到岩泉村红军后方医院。
“他脚趾骨断裂外露。”陈绪国说,后由于伤口严重感染,须截肢,但医院又没有麻药。
“关公没有麻药,尚可刮骨疗毒,我一个共产党员,难道还不如一个古人?!”董自洋说。
没有专门的截肢医疗器械,医生便让村民找来一把锯木头的锯子,简单消毒处理后,硬生生将董自洋的脚趾骨锯下。“截肢过程中,董团长一声未吭。手术后,他昏迷了三天三夜才醒。”陈绪国说。
董自洋的叔叔和侄儿赶到岩泉村,要接他回老家养伤,他坚决拒绝:“我要和战友们在一起。埋骨何须桑梓地,你们今后来祭奠我的时候,别忘了祭奠我一起的兄弟。”
由于缺医少药,董自洋最终牺牲在岩泉村,年仅26岁。
1931年6月到1932年6月,红五军、红八军先后有1000余名指战员受伤转移到岩泉村。其中132人伤重不治,长眠于此。
不仅是岩泉,当时在龙港境内白岭、鹅塘堰、黄道垅、骆家梁等地的百姓祠堂里,均设立有红军后方医院,受伤牺牲的红军战士由龙港人民就近安葬,形成多处红军烈士墓群。
2000年3月,民政部门将这些烈士统一迁葬于鹅塘堰烈士墓林。这片墓林里,至今安息着3011位红军烈士,有名字的仅29位,2982名无名烈士用编号代替。
“董自洋等革命烈士的事迹,让人深感震撼。唯有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才能锻造这种铁一般的革命意志。探访这个红色小镇,让我深深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湖北汽车工业学院“00后”大学生梅洋说。
“这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屹立百年!”华中师范大学“00后”大学生王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