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Ai政务问答

庆祝建党百年·党史学习教育 | 2982座无名烈士碑见证忠心

  • 2021-03-15 14:56
  • 来源: 湖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革命烈火燃遍鄂东南,
3011位红军烈士长眠阳新龙港,
有名字的仅29位——

2982座无名烈士碑见证忠心

1925年3月,幕阜山区。

柯少轩、华鄂阳、肖作舟等一批党的优秀儿女在外求学多年后,受党组织派遣,先后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阳新县龙燕地区(龙港和燕厦),传播马克思主义,先后在龙港建立第一个党小组——下畈党小组、第一个党支部——中共龙港支部。

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农民运动蓬勃开展,打土豪、分田地,革命烈火燃遍龙港。

1930年,随着彭德怀率红五军挺进龙港,这个鸡鸣三省的鄂东南边陲小镇,成为中国土地革命时期的东方“小莫斯科”,从此与中国革命事业的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

今年2月5日,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和“00后”大学生组成的“初心百年——荆楚大地的追寻”全媒体报道小分队走进阳新县,探寻这段红色故事。

腰缠万贯,不取分文


走进湘鄂赣边区革命烈士纪念馆,吴德峰的传奇故事吸引了我们。

他是武汉解放后的首任市长,我党情报工作的传奇人物。

1930年秋,一位商人模样的青年男子秘密从上海乘船出发,经过两天两夜的长途跋涉后抵达阳新龙港,见到了化名胡梓的鄂东南特委书记吴致民。

他就是时任中共中央交通局局长吴德峰。

吴致民紧紧握住吴德峰的手,激动地说:“上海至鄂东远隔千山万水,国民党特务到处抓你,你竟神出鬼没,跑到鄂东来了。国民党不欢迎你,我们苏区人民欢迎你啊!”

此次,吴德峰肩负一项特殊使命。鄂东党组织可为中央提供一笔支持经费,但要中央指派可靠人员护送。吴德峰负责这项任务。

当天夜里,吴德峰不顾连日奔波劳累,将吴致民早已准备好的10斤黄金,装进特制子弹袋内,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为安全稳妥地把黄金运送回上海,吴德峰选择走田间小道。他风餐露宿,步行两天两夜后,才小心换乘可靠船只,抵达九江。下船后,他在地下交通站,将事先准备好的便服剪开,缝成两条各有六七个袋兜的腰带,把黄金分装在袋兜内,连夜乘船赶回上海,顺利上交给了中央。

当时,听取吴德峰汇报后,周恩来赞叹:“德峰同志,你腰缠万贯,不取分文,真是一位一心为公、不谋私利的人。”

“在条件艰苦的战乱年代,面对10斤黄金的巨额财富,吴老毫不动心,千里护送。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在老一辈共产党人心中真是坚如磐石!”武汉理工大学“00后”大学生陈昭锋感慨万千。

一封“绝情”家书


2016年4月初,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从重庆来到龙港镇。

在红十五军组建地——太子李清祠堂,看到墙上一张斑驳的老照片,老人流着热泪说:“我终于找到你了!”

老人叫周美瞻,照片上的人叫周吉可,是她寻找了半个多世纪的父亲。

1927年,周吉可离开家乡重庆合川时,周美瞻年仅2岁。对于父亲,她没有一丁点儿印象。从记事起,周美瞻对于自己从未谋面的父亲,心中一直有着很深“怨恨”。这份“怨恨”,源于父亲的一封“绝情”家书。

1930年3月15日,远在上海的周吉可提笔给母亲写下了生平最后一封信:“母亲大人:快信接读,令我万分忧虑,妻弟都陷于病乡,这的确要算是家庭的最不幸的事情;因此而来,热烈地期待着我急速返家以顾全妻弟的情义。但在客观一点看来,事情完全不是那样。请你们想想,我回到家里来,虽然暂时可以给你们精神上相当安慰,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家庭经济必然是一天天破碎……希望你们相信,我有我的伟大的事业,不要对我过于担心和幻想……我现在准备很忙,决定于日内同友人赴北京再转道满洲。借机会经日本到欧洲再为深造……请你们原谅我,以后是很少与家庭写信的……有信无信都请不必对我挂念,你们也不必与我有书信往来。”

“父亲写下这‘绝情’家书后,就如断线风筝,再无消息。母亲带着年幼的我和妹妹,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凄苦生活。1969年,在苦苦等待近40年后,母亲凄凉地离开人世。”周美瞻说。

是什么原因让父亲对家人如此绝情?周美瞻决定,有生之年,一定要搞个水落石出。

解放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多方查找,周美瞻终于得知,父亲写完这封“绝情”家书后,并未像他在信中所说“经日本到欧洲再为深造”,而是于当年5月受中共中央派遣从上海来到龙港,参与红军扩建工作,并先后担任红十五军政治部主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和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1935年8月,他牺牲于长征途中,年仅29岁。

“显而易见,周吉可当时在写这封家书时,已经知道自己即将去从事的‘伟大事业’和可能面临的牺牲。所以,他只能在信中绝别地说‘有信无信都请不必对我挂念’。”阳新县档案馆馆员舒宝珍含泪说。

锯骨疗伤,一声不吭


龙港镇岩泉村,又名“红军村”,全村20余名青壮年参加红军,全部牺牲。该村至今仍保留着3处红军医院遗址。

村西的山脚下,两排高大的松柏守护着132位红军烈士的遗骸。

“这些烈士墓中,有名有姓的只有4人。”岩泉村老支书陈绪国边说,边把记者带到其中一座烈士墓前,“这个人的故事你们要好好写一写。”

长眠于此的这名烈士叫董自洋,阳新县兴国镇银山村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红军。

董自洋的故事,岩泉村村民耳熟能详——

结婚第8天,董自洋就离开新婚妻子投身革命。1931年夏,他在攻打江西横路镇的战斗中负伤,被转移到岩泉村红军后方医院。

“他脚趾骨断裂外露。”陈绪国说,后由于伤口严重感染,须截肢,但医院又没有麻药。

“关公没有麻药,尚可刮骨疗毒,我一个共产党员,难道还不如一个古人?!”董自洋说。

没有专门的截肢医疗器械,医生便让村民找来一把锯木头的锯子,简单消毒处理后,硬生生将董自洋的脚趾骨锯下。“截肢过程中,董团长一声未吭。手术后,他昏迷了三天三夜才醒。”陈绪国说。

董自洋的叔叔和侄儿赶到岩泉村,要接他回老家养伤,他坚决拒绝:“我要和战友们在一起。埋骨何须桑梓地,你们今后来祭奠我的时候,别忘了祭奠我一起的兄弟。”

由于缺医少药,董自洋最终牺牲在岩泉村,年仅26岁。

1931年6月到1932年6月,红五军、红八军先后有1000余名指战员受伤转移到岩泉村。其中132人伤重不治,长眠于此。

不仅是岩泉,当时在龙港境内白岭、鹅塘堰、黄道垅、骆家梁等地的百姓祠堂里,均设立有红军后方医院,受伤牺牲的红军战士由龙港人民就近安葬,形成多处红军烈士墓群。

2000年3月,民政部门将这些烈士统一迁葬于鹅塘堰烈士墓林。这片墓林里,至今安息着3011位红军烈士,有名字的仅29位,2982名无名烈士用编号代替。

“董自洋等革命烈士的事迹,让人深感震撼。唯有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才能锻造这种铁一般的革命意志。探访这个红色小镇,让我深深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湖北汽车工业学院“00后”大学生梅洋说。

“这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屹立百年!”华中师范大学“00后”大学生王政说。



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