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开展情况
我们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引,立足起义门社区多民族交融特色,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深化共建共享,凝聚治理合力
1.健全协商议事机制。充分尊重和发挥民族人士的积极作用,鼓励少数民族骨干加入各类自治组织、群团组织中,参与社区建设。通过红石榴协商议事会、邻里客厅等议事平台,讨论环境建设等身边事项。
2.拓展志愿服务体系。在紫阳街道起义门社区组建马义帮志愿服务队、红石榴志愿服务联盟,形成治安巡逻、矛盾调解、文明宣传等10余支志愿服务小分队,带领各族群众共同参与小区治理、结对帮扶、矛盾化解等服务。鼓励各族群众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开展长江环境整治、困境老人帮扶等服务。
3.强化校地协同联动。指导起义门社区与武汉9所院校组建“红石榴院校联盟”,发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主阵地作用,建立双向研习实践基地和服务清单,实施“红石榴成长合伙人”计划,通过课程育人、阵地育人、活动育人,将各院校丰富教育资源与社区实践锻炼有机融合,满足各族群众对技能培训、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
(二)厚植文化底蕴,构筑精神家园
1.赓续历史文脉。武昌区紫阳街道起义门社区地处辛亥革命首义之地,起义门(原中和门)作为武昌古城现存唯一明代城门,是辛亥革命首义胜利的历史见证。其所在的起义街自古便是多民族商贸文化交融的活态街区,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基因。我们树立武昌古城资源“一盘棋”的思想,深化打造中轴线上黄鹤楼景区、辛亥革命博物院与紫阳湖、起义门的研学路径。
2.弘扬传统文化。结合中华传统节日,制定全年活动安排,丰富活动形式。积极开展“我们的节日”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广泛开展民俗体验、书画比赛、中秋颂明月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传承中华文化。举办民族之夜音乐会、最炫民族风广场舞、红火盛宴民族美食节等活动,增强各族群众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3.活化非遗传承。起义门社区联合红石榴院校联盟单位成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开展“戏曲进万家”文化惠民活动,提升非遗戏曲文化的全民参与度。组织开展扎染、剪纸、漆艺等非遗文化课程,提升各族群众就业创业能力。
(三)强化惠民服务,促进交融互嵌
1.优化语言教学。以湖北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培训基地为基点,持续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培训,开展“境”、“情”、“逸”拓展深度课堂及送课上门“流动课堂”。积极推广“红石榴课堂”公益服务线上学习平台,打破空间、地域限制,让少数民族学员能够全天候学习培训,营造善学风尚。
2.拓展公共服务。以服务居民需求为导向,设立红石榴服务岗,定期走访、加强互动,帮助各民族群众解决就业就医、子女就读等方面难题;邀请卫生服务中心为各民族妇女进行免费义诊,开展免费法律咨询。建设“红石榴帮帮团”,加强对各民族群众的走访慰问,实施“一助一”“多助一”结对帮扶,及时解决各民族群众的各种困难,引导形成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
3.助力就业创业。在社区开设“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等“一件事办理”模块,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难题。针对就业困难少数民族群众,开设手工制作、食品制作、计算机使用等技能培训,推荐辖区单位合适招聘岗位;针对创业困难少数民族群众,帮助进行店面租赁、担保贷款办理,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局等相关单位开展创业知识讲座。支持“红石榴”线上直播间使用,拓展各族群众售卖家乡牛羊肉、奶酪等特色产品的线上平台。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落实以下措施:
(一)实施环境微改造,打造特色街区
1.提升基础设施。以“宜居、宜游、宜业”为目标,对社区基础设施进行升级。优化社区绿化、照明及休闲设施,种植石榴树,打造干净整洁、舒适宜人的街区环境。
2.突出民族元素。依托起义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改造升级,在周边设计具有民族特色的标识,进一步扩大起义门社区民族文化影响力。
3.强化文旅融合。联动紫阳公园、起义门、辛亥革命博物院等周边资源,开发“民族团结+”文旅线路,开展丰富的研学活动,提升街区吸引力。
(二)创新治理模式,激发共建活力
1.完善参与机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文化建设、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等活动;设立社区文化基金,支持群众自发开展文化创作、环境整治等项目,激发居民参与热情。
2.汇聚同心力量。推进紫阳街道同心联谊会建设,整合紫阳公园、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等阵地资源,开展多元联谊活动;吸纳民族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院校及企业代表等参与“紫阳湖畔月月谈”,共谋区域发展。
3.数字赋能治理。推广“江城同心”小程序,实现民意收集、活动报名线上化,扩大辐射范围,提升参与便捷度。
(三)强化宣传引领,培塑共同意识
1.建强宣教阵地。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对起义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功能优化;以起义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改造升级为契机,打造铸牢宣传教育阵地,建设“红石榴书屋”、民族团结展廊,通过交互技术展现民族团结故事,提升宣传教育实效。
2.创新文化载体。打造“红石榴非遗工坊”,联合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开设非遗戏曲课堂,传承汉剧、楚剧、黄梅戏等地方戏曲;在红石榴书屋展示非遗艺术作品,渲染文化氛围;开展扎染、剪纸、漆艺、皮影戏等非遗课程,推动文化活态传承。
3.拓展教育覆盖。积极推广《红石榴课堂》公益服务线上学习平台,让少数民族学员打破空间地域限制,全天候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课程,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活动,让各族群众如石榴籽般紧密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