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发集群创新活力,构建多层次集群创新平台。我区支持719研究所创建省级绿色智能船舶技术创新中心,武汉理工大学建设内河智能航运交通协同创新中心,长江船舶设计院建设长江航运绿色智能科技创新中心,突破内河船舶绿色动力关键技术和智能技术,推进内河绿色智能船舶标准化船型研发、推广应用。依托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协同创新基地和长江船舶供应链公司,推动与产业链上下游各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创新合作机制,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二、破解产业发展瓶颈,提升主导产业优势。依托辖区单位及三大创新中心,聚焦关键技术需求,围绕产业链开展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快推进谱系化研发绿色智能船舶标准船型,加快智能系统集成、快速充换电、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攻关,强化技术扩散与转移转化,辐射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创新生态。全国首艘长江支线换电电池动力集装箱班轮“华航新能1”号已实现首航。
三、推进集群数字化升级、加强产业链供需对接。湖北长江船舶供应链有限责任公司船舶供应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已正式上线,初步建成集采营销、技术对接、人才匹配、资源共享等四大模块,新增补贴政策申报审核功能,目前已有超200家企业入链,绿色智能船舶订单量48艘,总造价约14.2亿元,已与武钢股份签订船用钢板一级代理协议,获得建筑用钢材一级经销商资格。依托现有产能,扶持省内头部企业开建12艘船舶,价值5.5亿元。2024“制造翘楚”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活动船舶工业专场活动在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220余家企业的嘉宾近400人参加活动,现场集中进行五轮签约,总金额近120亿元,就供应链体系、江海直达、岸基驾控、电动化、船用动力电池、安全预警等方面共享发展新机遇,共谋合作新篇章,加快推动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
四、深化集群开放合作、提升集群治理和服务能力。我区成立了绿色交通产业链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办负责统筹、组织和协调辖区绿色交通产业链发展相关工作,积极构建政府、企业、高校、行业组织和专业机构等多方协同的推进机制,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抽调区发改局、区科经局、相关街道专业干部成立工作专班,落实领导小组关于推动辖区绿色交通产业链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和安排。编制《武昌区内河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集聚区建设方案》,探索构建沿滨江由北到南、错位发展、相辅相成的发展格局,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中心,利用武汉中交大厦楼宇,重点承载航运交通行业技术创新策源和科技成果转化功能。以长江船舶设计院为中心,利用院区改造楼宇,重点承载船舶总成设计平台。以长江船舶供应链集团为中心,利用政通壹公馆楼宇,重点承载船舶上下游相关总部企业集聚发展。以719所为中心,利用中山路院区载体,重点承载军用技术转化及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以中交二航院为中心,利用院区老楼及周边改造升级载体,重点承载绿色智能码头设计发展。力争形成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集群发展效应。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带动支撑船舶集聚区整体建设,依托长江船舶设计院拟打造的产业载体改造项目、719所东区改造项目正在开展整体规划,预留产业发展空间。依托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建设武汉中交大厦,打造交通协同创新基地,聚焦发展绿色船舶、智慧交通、智能建造、科技金融四大产业,主体结构已于2023年12月封顶,整体预计在2024年7月竣工。
五、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厚植产业集群的沃土。正确引导,秉承“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理念,发挥辖区绿色智能船舶资源优势,吸引知名企业来集聚区发展,大力培育绿色船舶产业链上中下游重点企业,构建绿色智能船舶新型产业链。目前,头部船舶供应链平台公司长江船舶供应链公司、专注于高性能船舶技术领域的理工船舶公司已相继落户武昌。2024年全年拟招引相关企业10家以上,实现产业营收100亿元以上。
六、落实好各类惠企政策,加强对集群企业参与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积极组织船舶领域相关项目申报专项资金,结合集聚区建设目标和发展定位,进一步加强与武汉长江船舶设计院等集聚区建设合作单位的深度对接,加快启动集聚区实体建设,同步开展武汉中交大厦招商工作,持续推进绿色智能船舶领域发展。优化服务,健全金融链支撑,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链的融资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绿色智能船舶的研发及产业化推广应用。推动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壮大以绿色智能船舶产业为研究方向的人才队伍,培育青年创新团队,支持内河船舶船员培训教育。
七、加强监督考核和经验总结。开展绿色船舶供应链平台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题调研,对比国内同类供应链平台,全面梳理分析绿色船舶供应链平台建设运营情况。加强宣传,广泛运用政务网站、新型社交媒介等平台渠道,大力宣传船舶集聚区建设成效、政策措施、特色亮点,定期组织专题工作会,持续跟踪集聚区建设进展。跟踪跟进阶段性成果,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做法,动员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建设,增创发展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