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省、市相继印发《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国务院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湖北省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武汉市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方案》等重大战略规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明确提出要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数字化发展已成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经之路和重要抓手。
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交叉融合,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创新空前活跃,新兴技术持续向经济、社会和公共管理领域渗透,引领和催生各领域发展方式的革命性转变,对城市建设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的各种海量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传输、处理、整合和分析,为提升城市经济社会各领域智能化水平提供了有效的支撑。面对经济社会深度变革的客观现实,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于政府职能转变与民生改善,将成为武昌区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
一、提前谋划,提前布局
为进一步发挥资源、人才、产业与区位优势,围绕武昌区科教基础设施、金融基础设施、文化基础设施三个支点,把武昌科教和产业优势融入全市数字经济发展体系,重点发展信息科技、智慧数据、生物健康与新能源环保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产业技术融合为突破口,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助推力,带动武昌区传统优势产业升级转型,巩固并增强传统产业综合竞争力。以滨江商务核心区、华中金融城、武昌古城、白沙新城、杨园新城、“中科·武大智谷”建设为契机,开拓资源利用途径,为产业与城市的空间融合、资源融合、功能融合、文化融合提供保障,为创新生态圈与产业生态圈的形成提供基础,探索新时代“楼宇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引进与培育相结合,强化协同创新,发挥党、政、企、社、校、金合力的作用,统筹产业、科技、人才、管理、政策、市场、金融等各方资源,推动区内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实现科技产业化标志性成果的突破,战略新兴产业头部企业的突破,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十四五期间,我局将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布局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关键技术突破,重点支持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处理、自然语言处理、新型人机交互等智能计算研发与应用企业。发挥武昌科教优势,加快建立服务运维体系和标准化服务规范,在高性能计算、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挖掘、数据交易、信息管理等领域形成算力优势、数据优势与区位优势,吸引国内外头部企业,带动本地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交易与数据服务新型行业发展。建立中部地区的云存储中心和云服务中心,大力推进数字家庭、数字城市、数字医疗等一批数字化民生工程,整合和掌控大数据资源。启动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引进大数据领航企业,培育一批智能计算领域单项冠军企业。
二、大力发展智慧治理,激发企业活力
围绕通过有效的数据资源控制技术与管理手段,提升组织数据质量与数据变现的能力的主攻方向,重点支持开展数据控制、数据资产管理、数据开发、数据操作管理、数据质量管理、数据维护等业务的企业与产业项目。鼓励企业面向传统行业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开展专业化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处理服务;支持企业参与数据管理标准、统计标准、信息系统标准、服务标准和监管流程标准的研究与开发;结合“智慧武昌”工程,有序推进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支持相关企业开展基于政府大数据的应用开发、数据与咨询服务。积极引进国内外头部企业;结合武昌区位与服务业优势,支持具有一定行业应用的企业向数据加工精细化、智能化、专业化等方向深度转型,拓宽行业应用场景,进一步提升数据“流通变现”的能力。采用“引进来”与“走起去”相结合的方式,支持本地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企业拓展外部市场,快速发展壮大。
三、加快产业升级,推动战兴产业快速发展
2021年,我局将围绕高新技术企业净增数、高新产业增加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及新增进规企业数量等市级绩效目标,强化政策支持和精准服务,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园区和科技产业楼宇,有效转化区域科技资源,促进新基建与科技创新体系的融合。
1.围绕重点产业提升产业链水平。一是加大本土企业培育力度。主动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 科学把握新基建的发展方向、内在驱动和保障支撑等关键因素推进“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促进新兴产业衍生、传统产业升级,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充分发挥产业联盟的作用,持续推进车联网产业联盟、环保产业联盟、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建设,开展区块链产业联盟筹备工作。进一步加强联盟企业间沟通交流,梳理建立产业龙头企业库,促进上下游产业链资源整合、协同发展,增强产业联盟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建立“利他、生态、多赢”的联盟。开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调研工作,以加快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软硬件终端和服务业等领域的应用。积极推进华为(武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项目,组建武昌区产业研究院。力争在智慧停车、网络信息化服务、高端医疗设备研发、大气处理、水处理等细分领域培育1-2家标杆企业。二是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强化平台招商、产业招商,依托“中科武大·智谷”、斗转科技园、V+合伙人大厦等平台,聚焦信息技术、智慧数据、生物健康、新能源环保四大新兴产业,招大招强,引进1-2家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行业标杆企业。
2.围绕创新载体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一是明确发展导向。针对现有的创孵载体建设以升级改造为主要目标,引导、鼓励和支持创孵机构围绕战兴产业发展开展工作,结合武昌区的产业结构特点,重点布局信息科技、智慧数据、生物健康、新能源环保产业,依托区域重点大学、大院、大所、大企,结合现有的创孵载体地理空间分布,重点打造科技型产业楼宇。摸清入驻企业底数和产业分布入手,招引信息科技、智慧数据、生物健康、新能源环保产业相关企业入驻楼宇,同时联手专业机构,对楼宇进行高标准、市场化的运营管理,聚集培育优质企业,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二是加强品牌建设。要着力改变现在创孵机构“小、散、弱”的行业特征,提高行业集中度,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培育具有知名品牌的骨干企业,发挥“5.5创意产业园”的引导示范作用,培养一批具有竞争力与影响力的机构,鼓励创孵机构做大做强后,通过“走出去”引入区外创新资源,推动我区战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