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造完备的养老服务设施
我区不断在基础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同时将整合资源作为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能力的核心工作。我区现有27家养老机构、 116家社区老年服务中心、32个“互联网+”养老服务网点、28家老年幸福食堂,80余家第三方服务商、200多名相对固定的服务人员。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全面实行社会化运营已达到88%以上。今年,将新建8家社区老年服务中心、10个“互联网+”养老服务网点,打造完备的居家养老服务阵地,丰富养老服务供给,满足老人对不同类型的养老服务需求。
二、全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进度
一是建立综合为老服务平台。区政府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纵向与市级为老服务平台、街道和社区服务网点贯通,横向与区残联、卫健局、网格指挥中心等部门数据联通,构建线上线下智能化养老服务体系,让数据多跑路、老人少跑腿,统筹全养老服务资源,促进线上线下服务对接,满足老人居家养老需求。二是全面开展老人能力评估。协调社区、街道、评估机构和上级业务部门,按照原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对象、低保对象、计生特服对象、80岁以上经济困难重度或中度失能老年人组织了三批次的评估工作,目前已录入特殊困难老人评估信息1397条,完成全部评估环节人数达到922人,完成全部评估环节人数657人,每月可享受服务补贴21.35万元,有力地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生活。三是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区政府出资为每位无自理能力、家庭照料有困难的老人,每月增加100-800元补贴,继续享受原“居家1小时”护理服务。持续推动全区老人“助餐”补贴专项行动,按“早餐补1元,中、晚餐各补2元”的标准普惠全区老人。区政府投入70万,为特殊困难老年人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一劵通”。结合居家养老服务实际,将“互联网+居家养老”市级以奖代补200万元资金,全部用于“三助一护”服务项目。
三、着力完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
目前,武昌区27家养老机构中,包含1家公办养老机构—武昌区社会福利院,26家民办养老机构。一是兜底保障特困老人养老。武昌区社会福利院承担着我区特殊困难老人的集中供养、医疗照护、临终关怀等养老服务,针对低保、低收入老人给予600-800元补贴,现集中供养老人70人。二是引导机构医养。倡导养老机构做好养老的医疗保障,我区现有医养结合养老机构10家,1家公办养老机构(武昌区社会福利院),9家民办养老机构(杨园街国棉社区阳光养老院、阳光福利院、纺器社区安泰养老院、珞珈山街社区养老院、南湖街宁松社区楚都养老院、粮道街胭脂路社区民康养老院、白沙洲街解放桥社区康健养老院、堤东社区中泰养老院、白云社区康乐园养老院)。三是开展安全教育监管。每月召集养老机构法定代表人和管理负责人召开月度安全工作会议,传达上级安全工作指示精神,讲评本月安全工作,部署下月安全工作。持续加强养老机构安全规范管理。联合安监、消防、卫生、建设、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对养老机构进行安全督导,定期邀请消防、市场监管等部门专家为养老机构授课指导,通报检查问题,督促养老机构整改安全隐患。
四、逐步推进社区医养覆盖
全区116家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均设立了医务室,以水果湖东亭社区等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为阵地,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让老人享受养老服务的同时,也可以享受到专业实惠的医疗护理,将1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启动了面向老年人的“全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活动,努力打造“10分钟养老医疗”服务圈。联合区卫健局和街道在北环路社区建成了融宣传教育体验为一体的健康驿站,有家庭医生巡诊、健康检测、健康教育、健康养生、健康保险、康复理疗、药品配送、科学育儿等八大功能,深受周围老年人欢迎。
五、高密度广范围开展养老活动
让老年人在活动中保持青春活力。一是丰富社区养老活动。2014年,我区在全市率先推行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社会化运营,引进侨亚等专业化为老服务组织在社区开展养老服务,提供老年旅游、公益讲座等服务,组织月度寿星会、趣味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老年文体活动,纳凉取暖点为老服务,以及上门慰问、体检、送餐等服务。目前,全区建成的96家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实行了社会化运营率达86%。二是构建养老时间银行。在首义“美好时间银行”模式下,已组建治安巡逻、爱心帮扶和家政服务等志愿者队伍,参加各类志愿服务的志愿者358人,推出了义务理发、爱心帮扶、免费送餐、家政服务等众多志愿服务项目,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养老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也可以降低养老的经济成本。三是拓宽社区老年教育。在社区老年学校全面铺开的基础上,建立杨园街、南湖街等五所老年大学分校,分别位处武昌的东、北、南边,解决了老年人入学难、入学远的问题。五个分校共开班300多个,在校学员一万多人次,其中2个分校均超3000人次。同时探索在社区设立教学点,努力打造区校、街道分校、社区教学点三级老年教育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