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Ai政务问答
名  称: 对区第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23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机构: 区地方金融工作局
文  号: 索 引 号: 737546075/2023-38204
公开日期: 2023年12月28日 公开方式: 有效
主题分类: 其他

对区第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23号建议的答复

一、提升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发展能级,持续扩大气候投融资试点优势

(一)着力推动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在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中国人民武汉分行营业管理部指导下,武汉双碳产业研究院承办武汉市首届“绿色金融示范行”评选活动,来自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等38家金融机构参与评选,进一步发掘选树一批绿色金融先进单位,促进绿色金融大力发展。其中,中国民生银行在 “民生益企行——金融服务绿色发展专场”活动中,正式启动建设碳金融创新实验室。依托中碳登、湖北碳交中心两大碳市场运营机构资源优势,武昌区金融机构推动一批碳基金、碳保险、碳质押融资、绿证收益权质押融资等气候投融资创新产品落地,丰富碳金融产品供给。推动辖区6家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机构碳核算试点,通过绿色低碳银行网点建设、项目贷款环境效益核算等措施,搭建从金融机构到项目企业的碳减排核算机制,为后期推动建立气候投融资试点金融产品创新提供科学依据。探索碳市场与其他市场联动链接机制,颁发全国首批碳电市场双认证绿色电力交易凭证,为交易双方测算绿电等效二氧化碳减排量,首批参与企业已达71家,成交绿电电量4.62亿千瓦时,等效二氧化碳减排33万吨。

(二)推动碳市场服务主体深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国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机构“中碳登”在武昌落户展业,于全国碳市场运行一周年之际顺利入驻中碳登大厦办公,自成立以来高质量完成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建设任务,顺利完成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配额分配,联合相关行业推动全国碳市场扩容,取得CCER抵销履约职能丰富和规范登记职能,推进大型活动碳中和标准化建设。截至8月31日,服务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至今累计成交总量2.54亿吨,累计成交总额119.03亿元。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推动地方碳市场创新发展,与武昌区紧密合作,在碳金融、碳普惠、气候投融资试点等领域开展协同创新,截至2023年8月31日,湖北碳市场配额二级市场累计成交3.66亿吨,成交额88.74亿元。推动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宏泰集团积极争取全国碳交易清算服务机构落户武昌。碳市场主体建设完善为武昌夯实气候投融资试点优势提供市场主体支撑。

(三)省市区合力建设碳市场服务平台。市区合力推动气候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搭建以碳账户为基础,气候投融资企业库和项目库为核心,投融资服务为功能的武汉气候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计划于2023年11月投入试运行,定位于服务全省、全市气候投融资需求,促进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平台将企业碳排放评级纳入企业主体征信评价,形成以气候投融项目和企业评价、碳排放和碳减排计算、企业碳信用报告、气候投融资和企业碳账户金融服务为特色的四大功能模块。目前已报送气候投融资重点项目19个,涉及总投资额459.32亿元,其中有2个项目被纳入湖北省生态环境重大工程项目。为推动完善气候投融资体系建设,邀请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行业专家召开武汉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标准研讨会,共谋建设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标准。依托平台绿色金融投融资对接功能,发动市场主体主动探索碳信息核查、碳资产管理、碳潜力分析、碳信用评级等服务创新,开展以碳减排贷款使用和管理、碳减排效益与风险、治理与信息披露作为主要维度的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一系列评估认证方法探索研究。

(四)多举措加速推动涉碳企业聚集。为推进低碳产业集聚发展,武昌区在《武汉市武昌区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关于突破性发展碳金融产业 建设全国碳金融集聚区的实施意见(试行)》等政策中明确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绿色低碳发展领域集聚,充分发挥碳金融产业集聚效应。武昌区积极开展“碳招商”行动,建立多层次碳招商工作专班,打造全国首个碳金融创新楼宇“中碳登大厦”,制定全国首个碳金融楼宇专项支持政策,对接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的双碳产业平台,实现中碳登、中碳科技等30余家企业和机构陆续入驻,初步形成碳交易、碳登记、碳结算、碳评级、碳信用、碳核算、碳科技、碳基金、碳资产管理等碳市场服务产业链。进一步挖掘拓展周边如中北路、环沙湖沿线等高品质商务楼宇,打造双碳服务资源集聚的生态圈,深化碳市场激发金融市场活力。

二、培育发展绿色低碳新兴服务业,积极打造示范引领区

(一)推动省市区聚智发力强化“中碳登”优势。武昌区参加碳市场建设工作专班成立暨工作推进会,并选派专人参与专班工作,充分利用好碳市场建设工作专班的平台与资源,推动专班各单位持续发挥中碳登国家级平台的核心引领作用,发挥碳数据资源优势,拓展碳数据在全国双碳工作中的应用,实现与绿色电力、债券、证券等市场高效协同,打造湖北特色的绿色低碳产业链集群。武昌区属国有平台联合省市国有企业联合组建武汉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探索政策与市场相结合,打造全新可持续碳普惠发展模式,建设集政府控碳、企业降碳、个人减碳为一体的碳普惠综合服务平台,构建政府治碳、企业降碳、个人低碳三位一体的全新碳普惠体系,未来将在中碳登大厦实体运作,并在武昌开展全民碳普惠试点。

(二)谋划碳经济发展推动低碳技术创新武昌区目前正在起草《武昌区碳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谋划形成以绿色制造、绿色建造、绿色商贸、绿色金融、绿色文旅、绿色设计等六大重点领域为产业体系,绿色创新技术为支撑,绿色生活为基础的顶层设计,推动武昌形成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的引领示范模式,争取率先建设全国“‘双碳’现代绿色城区”。武昌积极培育低碳领域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强化“专精特新”发展导向,持续分行业分领域筹备组织辖区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开展座谈推介,促进其加大对低碳转型的研发投入、发挥对低碳发展的引领示范作用,今年已有长江船舶设计院、新大创新水处理、瑞能华辉能源、中南安全环境技术研究院等13家低碳高新技术领域企业成功申报。

(三)集聚创新之力培育发展双碳经济。发挥基金招投一体作用,储备一批气候投融资项目,筹备50亿武昌区科创母基金、15亿武汉碳达峰基金,通过政府产业基金投资为气候投融资重点项目绿色赋能,重点投资清洁能源、节能减排、储能、低碳生活、碳捕捉与固碳、碳交易服务等双碳及气候投融资领域项目。聚焦低碳服务业,引进中碳科技、安泰信用评级、中国国检、中碳资产管理公司等一批低碳服务业企业入驻中碳登大厦,为打造全省低碳服务业高地打好产业根基。充分发挥好、运用好税收的调节和杠杆作用,聚焦低碳服务企业的注册和落户,对中碳科技(湖北)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开展“一户一策”精确辅导、定制服务,提升低碳业务税收转化效率。探索碳金融司法领域创新,挂牌成立碳金融纠纷诉调对接工作室和驻碳金融集聚示范园区巡回审判法庭,创新发布《武昌区人民法院关于为碳金融产业发展提供司法服务的意见》“十二条”,搭建专业化涉碳金融纠纷线上、线下解纷平台,为武昌区夯实“双碳”发展新赛道提供坚实的司法保障力量。

(四)借试点红利发挥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引领作用。打造以武汉双碳产业研究院为主要阵地的气候投融资宣传交流合作平台,成功打造“首义论碳”品牌,举办24场双碳主题沙龙,联合举办2023全国低碳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主题宣传活动。召集各类金融机构、行业专家、高校学者、政党政协为武昌区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绿色金融创新、碳市场建设等方面建言献策。开展省市区气候投融资及双碳课题研究,印发碳达峰碳中和系列丛书第一册《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知识100问》武昌区不断营造气候投融资交流氛围,积极参与第二届国际气候投融资国际研讨会、第十二届服博会分论坛“双碳数字服务合作交流洽谈会”、气候投融资与中国未来主题研讨暨报告发布会、武汉市双碳产业招商推介会上海专场活动等气候投融资交流活动,在新浪财经、湖北日报、长江日报、大成武昌、首义论碳等各大媒体平台发布试点专题宣传,扩大气候投融资试点影响力。今年4月,武昌区在武汉市中心城区中率先获批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编制出台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文件,将对照国家考核要求,全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策划碳宣传交流活动,面向街道、高校、企业、园区等公众开展双碳科普。支持申请全国双碳教育课题研究,开发武昌区域特色节能降碳、绿色发展的“碳探武昌伢”课后生态文明实践课程,修建 “武昌区青少年碳中和体验馆”。积极推进低碳应用场景创建,支持区属国有企业率先试点,开展绿色建造示范工程创建,召集政府部门、专业机构、专家学者等社会各界聚智献策,打造低碳机关、低碳社区、低碳园区、低碳校区、低碳楼宇、低碳景点等六大场景。中碳登大厦先后入选武汉市2022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及由新京报零碳研究院和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工商管理案例中心联合发布的2022年度十大绿色典型案例。

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