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突发危情。中华路街辛酉巷26号老屋,和这条街巷的名字一样古老,1918年建成的二层砖木结构房屋呵护着一代又一代主人平静的生活。然而, 2020年6月22日突发变故,因连日大雨这栋老屋屋顶突然塌陷且面积超过2㎡。老屋,一下子变成了危房!
险情就是命令,中华路街党工委、办事处迅速组织救灾安置工作。对房体周边进行技术性打围,避免人员通行;对周边住户进行安全宣传和警戒提醒,安抚居民情绪;及时申报居民防灾减灾保险、进行房屋定损和临时安置补贴等理赔程序;安排灾民到附近宾馆暂住;摸清房屋情况,形成文字材料备案。
寻找处置路径。应急处置之后,一道难题摆在了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面前:老屋不能居住了,老屋中的6户人家怎么办?经过仔细分析,解决路径有三条:房屋征收、旧城改造、原地重建。房屋征收,操作单体独屋难度系数大;旧城改造,需要全区统筹且时间周期长;原地重建,只要遵守“三原”原则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辛酉巷26号灾情同步报到了联系街道的区领导和业务分管领导林军、向悦、胡剑同志,第一时间来到现场勘验,并对后续处置路径给予有力指导。
破解重建难题。辛酉巷26号危房重建工作启动,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启动就遇到了五难:一是6户居民要达成一致意见;二是周边居民找理由不同意重建;三是重建资金没着落;四是危房申请重建手续复杂耗时长;五是产权关系复杂可能会阻碍重建。面对困难,中华路街党工委、办事处没有打退堂鼓,而是一鼓作气、迎难而上。首先立即组织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寻找业主。有的业主在外地,有的业主已经去世,抱着在天涯海角也要找到他们的信念,四处打听联系,功夫不负有心人,6户业主及其家人全部聚齐开会,达成了一致的重建意见,形成了重建经费36万全部由居民自筹的协议。重建主体、经费解决了,又马不停蹄入户到周边居民家中做宣传解释工作,讲清“三原”重建政策,激发邻里关爱情怀,达成重建共识,包容重建过程带来的麻烦。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邻里之间终于签订了同意重建协议书。灾后重建等不起,也慢不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变“单兵作战”为“多兵种协同作业”,通过“民呼我应”召集相关职能部门现场办公办理重建工作所需要手续、资料、调解矛盾,形成边申请、边重建、先重建后理清产权关系的应急工作机制。
2020年12月7日,重建工作顺利完成,危房换新颜!
四点启示。一是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基层一线确实转化为时不我待的行动;二是要把“民呼我应”机制确实转化为主动到一线担当作为的过硬作风;三是要把社区党委打造成一线工作统筹、引领的核心;四是要把“三调联动”等协商机制转化为居民自治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