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头部

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昌区2023年推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 工作要点》的通知

来源: 区政府 区政府 发表日期: 2023年06月30日

各街道,相关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研究,现将《武昌区2023年推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政府

2023630

武昌区2023年推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

创新中心建设的工作要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科创中心”)建设的关键之年,也是武昌古城建城1800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科创中心建设的战略部署,努力建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内容,以总部经济为主要形态,以科技、人才、金融为主要要素的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城区样板目标,结合武昌区发展实际,制定本工作安排。

一、总体目标

2023年,在“黄鹤楼星空”计划的引领下,创新策源能力显著增强,推动国家实验室入轨运行,高标准建设武汉数据智能研究院。科创产业空间布局拓展优化,小洪山科学城提速建设,新建1-2个数字经济产业园,推动环大学创新经济带特色发展。科技创新主体“繁星满天”,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800家,累计培育数字经济企业、高科技企业8000家,种子企业、“专精特新”企业60家,“新物种”企业25家。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建设1家成果转化中心,推动5个院士专家项目落地,新增3.4万大学生在武昌就业创业。

二、重点任务

(一)优化创新平台,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1.建设高水平科研机构市区联动,共同建设高水平科研机构,不断提升区域创新策源能力。配合国家实验室服务保障机构建设,推动实验室如期入轨运行。依托武汉大学高标准建设武汉数据智能研究院,支持建设数据智能研发和服务平台,推动数据智能场景应用,孵化数据智能高成长企业。配合服务辖区内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推荐市级以上技术(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3个。(牵头单位:区科经局;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商务局)

2.建设高质量创新街区。坚持量质并重,做实“一谷一廊多带”创新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小洪山科学城建设招商提速,数创滨江大走廊布局扩容,推进珞珈山创新港启动建设,环武汉大学、湖北大学等环大学创新经济带特色发展。2023年,建设2个数字经济产业示范楼宇,做大做优武汉数创产业园,建设高质量创新街区(园区、楼宇)8万平方米,推荐市级示范创新街区(园区、楼宇)2个,新增市级及以上众创孵化载体4家,其中专业型1家。(牵头单位:区科经局;责任单位:区委政研室(创新办)、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武昌分局、区发改局、区人资局、区商务局、区文旅局、杨园街道、徐家棚街道、粮道街道、紫阳街道、水果湖街道、珞珈山街道、首义科创投集团)

3.支持核心技术攻关。持中船第701所、第719所依托国家实验室开展国家战略科研任务攻关。支持中科院精测院、中科院岩土所、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等国家级科研机构聚焦行业前沿,组织开展细分领域科技攻关,打造核心竞争优势。鼓励省级、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围绕产业所需、企业所盼,在科技成果转化、新技术推广应用方面形成“高原”“高峰”。(牵头单位:区科经局;责任单位:区发改局、杨园街道、徐家棚街道、首义路街道、水果湖街道)

(二)布局新兴赛道,壮大高新技术产业

4.打造高能级企业集群。启动“繁星、新星、亮星、明星”计划,全面实施“四个一批”培育行动,创新创业培育一批,企业进规增长一批,专精特新做优一批,融资上市壮大一批,打造高能级科技企业集群,形成繁星满天的科创产业发展态势。聚焦产业生态,围绕延链、补链、强链,聚焦大商、优商、好商,引进一批优质项目。2023年,累计培育数字经济企业、高科技企业8000家,金银种子企业、“专精特新”企业60家,“新物种”企业25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80家以上,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5家。全年招引数字经济类项目20项以上,其中投资亿元项目10个以上,投资5亿元项目2个以上。(牵头单位:区科经局;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区地方金融局、区行政审批局、区企服中心、各街道)

5.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加快实施“黄鹤楼星空”计划,发展数字产品服务、数字技术应用、数字要素驱动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推动金融服务、工程设计、文化旅游、商贸商务等优势产业数字化发展,深入实施“数字融万企”行动,引领服务业迭代升级。发挥区属国有企业投资引领作用,充分释放应用场景,面向数字治理、数字服务、数字生活等领域,发布应用场景20项以上。(牵头单位:区科经局、首义科创投集团;责任单位:区数字经济委员会成员单位)

6.高质量发展北斗产业。发挥武昌区在北斗产业领域的科教人才优势,与武汉大学、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紧密对接,按照《湖北省突破性发展北斗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实施创新能力提升、规模化场景应用、产业链补链强链、市场主体培育壮大、产业发展生态重构、高端人才引进服务六大工程,依托云成卫星、鸣飞伟业、开普勒卫星等重点企业,筹建武汉北斗技术应用研究院,促进北斗科技成果在武昌区就地转化,努力在争创全国北斗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中展现武昌担当。(牵头单位:区科经局;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商务局、珞珈山街道)

7.加快发展双碳产业。加快建设以碳汇大厦为核心的碳金融集聚区,深入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鼓励辖区金融机构创新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促进一批绿色低碳项目落地。积极培育绿色低碳产业,以全域低碳试点、绿色发展基金为抓手,实体化运转双碳产业暨碳金融研究院,支持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鼓励行业龙头向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船舶、绿色建造等低碳产业延伸发展,加快形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双碳产业体系。(牵头单位:区地方金融局;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科经局、区商务局、各相关街道)

(三)完善体制机制,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8.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体制机制,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体系,发挥好首义科创投母基金促进成果转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推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支持中试平台(基地)、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2023年,促进4个中试平台对外开放,提升2个中试平台服务功能,布局新建设1个重点中试平台,建成1家成果转化中心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86亿元以上。(牵头单位:区科经局、区地方金融局、首义科创投集团;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各街道)

9.发展院士经济。发挥院士专家学术领军、技术领先、产业领航优势,做实“武昌院士之家”,研究制定院士专家包保服务机制,常态化开展院士专家走访慰问活动,密切与院士专家的联系,紧密跟踪院士专家科技成果动态,综合运用人才、资本、空间等要素驱动,积极对接,因地制宜地推动不少于5个院士专家成果转化项目落地。(牵头单位:区委组织部、区科经局;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区人资局、各街道)

10.营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建立服务专员制度,依托市级科技成果转化联络员,探索建立实行服务专员制度,针对院校、楼宇、园区、企业等,分门分类设立服务专员,链接品牌、管理、法律、金融等专业辅导服务,全方位服务科技企业和创业团队,推动各类要素和创新活力充分涌流。落实人才引育留用政策,引进数字领域高层次人才30名,吸引3.4万大学生在武昌就业创业,继续发挥武昌区博士创新创业联盟的作用,助力高层次人才落地生根。组织举办“黄鹤楼星空”系列品牌活动,常态化举办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创新创业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着力营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牵头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委政研室(创新办)、区科经局;责任单位:区人资局、区行政审批局、各街道)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武昌区推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负责研究部署重大问题,统筹协调推进重要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科经局办公,负责具体工作的组织落实。

(二)强化要素保障研究修订武昌区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优化财税、金融、空间、人才要素配置,强化政策协同配套保障,完善市场化激励机制,加大对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资金投入。支持首义科创投母基金健全基金管理运行机制,鼓励“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对重大项目支持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抢时间、抢机遇,强化全方位要素保障。

(三)加强宣传引导。组织开展科技创新专题培训,进一步提升全区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提高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加大对武昌科技创新工作的宣传力度,深化科学普及,提高武昌全民科学素质和创新热情,积极倡导尊重知识、崇尚创新、鼓励探索、推动发展的社会氛围


移动端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