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创新主体培育方式由“给资金”“给政策”向“供场景”“给机会”转变, 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招引,达到培育新产业、催生新模式、形成新动能的成效。

工作目标EMPLOYMENT OBJECTIVE

到2027年

场景创新招商效率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增强。力争协同企业共建1-2个超级场景,有效助力我区产业培育和转型升级。

到2026年

形成场景创新招商常态化机制,场景挖掘和供需对接深度开展,企业招引和科技成果转化初见成效,力争落地示范场景建设10项;

到2025年

场景创新工作机制全面建立,挖掘并梳理一批机会场景和能力场景清单,初步开展场景供需对接,择优发布一批标杆场景,力争项目签约,形成示范效应;

工作原则WORKING PRINCIPLE

  • 紧密对接“一廊两带三区”空间布局,以场景创新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 围绕巩固提升金融服务、工程设计、商业商务、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开放智慧金融、 智能建造、新零售、元宇宙文旅等应用场景,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围绕培育壮大空天信息、 软件服务、双碳经济、生命健康、绿色交通等新兴产业,开放低空物流、遥感监测、碳普惠、AI诊疗、 智慧交通等应用场景,加速产业集群集聚。围绕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开放家政机器人、 AI数字人、无人机巡检等应用场景,以先行试用抢占产业新赛道。充分发挥场景在技术创新验证和商业模式迭代中的关键作用,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 以服务国家战略和民生需求为导向,聚焦产业升级、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挖掘真实需求, 主动开展场景谋划,鼓励打造特色场景,谋划超级场景,探索符合实际、差异化的场景创新模式。

  • 以“开放共享”理念,吸引各方力量、汇聚各类要素参与应用场景创新。发挥政府在机制搭建、资源统筹、环境营造中的引导作用, 突出企业在场景创意提出、设计开发、资源开放、应用示范中的主体地位,激发高校院所技术供给,鼓励科技服务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场景建设。

场景能力是指科技企业、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等技术供给方在特定领域的技术实力与解决方案。

场景机会所需条件: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技术先进性、有明确应用场景方向。

×

武昌区场景应用

创新机会、能力清单征集

工作流程WORK PROCED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