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称: 武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武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 远景目标纲要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 发布机构: 武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  号: 武昌政办〔2022〕11号 索 引 号: 737546075/2022-16576
公开日期: 2022年04月29日 公开方式: 有效
主题分类: 城市规划

武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武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 远景目标纲要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武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任务分工方案》已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429

武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任务分工方案

《武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已全文发布。为确保《纲要》有效实施,结合实际,制订本方案。

主要指标分工

(一)约束性指标

1.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2.5年。(责任单位:区教育局)

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完成市下达目标。(责任单位:区发改局)

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完成市下达目标。(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武昌分局)

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完成市下达目标。(责任单位: 市生态环境局武昌分局)

5.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完成市下达目标。(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武昌分局、区水务湖泊局)

6.绿化覆盖率达到41.51%。(责任单位:区城管局)

(二)预期性指标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年均7%左右。( 牵头单位:区发改局;责任单位:区科经局、区建设局、区商务局、区房管局、区金融局、区人资局、区税务局)

2.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年均大于7%。(责任单位:区人资局、区发改局)

3.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完成市下达目标。(责任单位:区科经局)

4.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8件。(责任单位:区市场监管局)

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大于10%。(责任单位:区科经局)

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责任单位:区发改局)

7.城镇调查失业率小于6%。(责任单位:区人资局)

8.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7人。(责任单位:区卫健局)

9.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大于99.4%。(责任单位:武昌社保处)

10.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3个。(责任单位:区卫健局)

11.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3岁。(责任单位:区卫健局)

二、主要任务分工

(一)坚持创新驱动,塑造发展新优势

1.完善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建强引领创新的组织机制。强化区创新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提高引导区域创新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发挥党、政、企、社、媒、校(院所)、金合力,引导各方主动承担、积极履行区域创新工作职责,推动形成龙头企业主导、高校院所参与、地方政府服务的区域创新大格局。做优做大线下区创新发展和人才服务基地、“创新武昌”线上服务平台,促进创新要素互动链接、跨界融合、转化利用。优化促进创新的空间体系。优化配置创新空间资源,形成与企业发展相适应、充满创新活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多层次园区发展格局。推进小洪山科学城产业园建成全国有影响的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支持珞珈创谷建设华中地区知名园区品牌,打造和提升斗转科技园、5.5产业园等一批特色科技楼宇。到2025年,引进和培育独角兽或准独角兽企业6家以上。提升创新成果的转化水平。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推动中科院创新孵化中心、华为(武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项目落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的多元化,发挥政府引导基金和产业基金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鼓励企业融资服务对接平台建设,支持金融机构与创新型企业、研发机构协同创新。积极搭建技术、市场、资本、评估、产权等各方参与平台,着力提高成果转化成功率、项目实际投资率、技术就地转化率。(牵头单位:区科经局,责任单位:区金融局、区企业人才中心)

2.激发各类创新主体作用。强化科技创新策源作用。支持辖区高校院所开展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积极争取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研基础平台设施布局。引导支持高校、科研院与企业联合组建“产学研”联盟,开展协同创新。支持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与辖区企业联合创办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探索建设一批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现代治理机制的新型研发机构。加大产权保护力度,积极推进基层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建设。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引进一批符合武昌未来发展方向的优质创新型企业或企业研发中心,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强化人才工作顶层设计,分层分类建立武昌人才信息库、项目库、需求库。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未来五年,力争推荐各级各类专家和人才项目100个,建成区级名师工作室100家,吸引大学生留汉18万人。(牵头单位:区科经局、区委组织部(人才科),责任单位:区市场监管局、区企业人才中心)

3.大力推动创新赋能发展。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积极承接武汉市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任务,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5G等数字经济新兴技术与现代服务业、城市治理、社会民生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武昌数字经济总部基地等空间平台,引进和培育60家以上数字经济标杆企业。积极支持数字经济创新创业活动,加快各类城市数字经济场景应用。实施全民数字教育计划,持续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加快发展院士经济。大力实施院士专家引领高端产业发展行动,建立院士经济动态项目库,推进一批具有引领性、带动性和基础性的院士经济项目落地发展。推动企业合作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促进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进一步向建站企业集聚。成立“武昌院士之家”,建立健全政府与院士专家的对接服务机制,促进院士专家与地方发展之间、院士专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加快建设智慧城区。加快“智慧武昌”建设,构建各类城市感知终端于一体的运行支撑平台,提高城区运行管理的感知预判能力。推动交通出行、教育、医疗健康、城市管理、企业服务等公共服务领域数字化应用。(牵头单位:区科经局,责任单位:区大数据中心)

(二)坚持质效优先,推动经济体系升级

1.推动区域经济高能级集聚。提升总部经济发展水平。大力引进国内外企业总部,重点吸引具有引领标杆地位的企业地区总部、区域总部、业务总部、研发中心、投资中心等。发展壮大本土企业总部,鼓励工程设计、商贸商务、建筑等企业整合资源、拓展市场,加快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格局。到2025年,辖区各类500强、央企功能性总部突破100家,上市公司达到8家,累计新增投资30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项目10个、知名研发机构10家。提升楼宇经济发展水平。推动楼宇供给升级,实现楼宇品质、运营服务、商企结构变革。提升楼宇经济发展质效,建立健全楼宇经济考核评价、商务楼宇星级评定、楼宇招商引资合作等机制,提升“亿元楼宇”能级,助推“准亿元楼宇”晋级,打造一批专业特色楼宇。提高楼宇产业集聚度,逐步建立相对集中的产业群、行业群,形成更高质量的楼宇经济生态圈。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完善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机制,搭建民营经济信息数据、信用信息和融资服务平台。持续做大做强“四上”企业库,实现更多民营企业进入武汉100强、全国500强、世界型企业行列。健全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的政策体系,推动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牵头单位:区发改局,责任单位:区科经局、区商务局、区建设局)

2.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金融之城。做大做强总部型金融机构体系,培育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引领打造标杆级金融创新体系,依托中碳登产业引领和辐射优势,创建“碳金融集聚示范区”,创新发展绿色金融、金融科技、消费金融、文化金融。到2025年,金融业增加值力争突破560亿元。打造设计之都。加快杨园、中南片“设计之都”核心区承载地建设,不断增强武昌工程设计产业品牌集聚效应。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工程设计机构、专业服务机构,推动以设计为主的全生命周期业务模式。支持工程设计产业跨行业、跨部门渗透联合,促进文化创意与工程设计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附加值。到202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20亿元。打造文旅胜地。深入打造武昌古城、武昌滨江、楚河汉街、东湖西岸等“一城三带”文旅集聚区,建设3-5个富有文化底蕴、特色鲜明、标志性强的文化地标和文化品牌,新增1-2家4A级以上旅游区,创建2-3个省市旅游名街,将武昌建成全领域、多层次文旅休闲之城。持续打造大黄鹤楼武昌古城历史风貌旅游区,探索“景区+街区+社区”发展模式,形成世界级历史人文展示区。以东湖西岸文化传媒产业为核心,培育发展数字出版、网络视听、影视媒体、动漫设计等文创产业,打造高品质的文化创意集聚带。打造商贸中心。以阿里巴巴、居然之家等龙头企业和武商梦时代、华联SKP等重点项目为带动,培育体验式、定制化服务新业态,打造华中高品质消费重要目的地。探索新零售发展模式,到2025年,构建完善“3个市级商业中心、2个区级商业中心、4条特色商业街区、若干个便民商业网点”的实体商业网点体系和“数据终端+线上商店”为核心的新零售商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200亿元。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未来五年,力争累计培育可上市的外贸外资企业、电商企业各10家。(牵头单位:区发改局,责任单位:区金融局、区建设局、区文旅局、区商务局)

3.推动新兴产业突破性发展。发展信息科技。加快建设小洪山科学城产业园、斗转产业科技园,做大做强信息科技产业链。以互联网应用服务为重点,深化5G技术在实体经济领域以及交通、医疗、环境、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发展智慧数据。支持企业开展基于政府大数据的应用开发、数据与咨询服务。加快推进数据产业化应用,鼓励数据可视化企业与传统行业合作,拓展行业应用场景,提升数据流通变现能力。发展生物健康。支持辖区大型医院、科研院所、重点医药企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培育健康服务新业态。依托湖北中医药大学,打造集教学科研、诊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全国知名“中医巷”,促进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发展新能源环保。引进培育一批节能服务企业,构建新能源环保产业链,打造区域节能服务中心。依托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积极培育碳减排服务业,鼓励发展低碳技术研发创新平台,重点围绕节能建筑材料、污染监测与控制、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等,开展科技应用示范。(牵头单位:区科经局、区发改局,责任单位:区卫健局、区金融局)

(三)坚持品质为要,优化城市功能体系

1.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建设“一岸”。滨江商务区加快武汉长江中心、龙湖滨江天街、阿里巴巴华中总部等重大项目建设,构建滨江天际线,打造高端现代服务业总部集聚区。完善交通、生态、观光功能,提升沿江通达性,建成滨江地下环路和生态文化长廊,开放滨水生态空间,实现滨江岸线、道路、楼宇贯通互联。武昌古城推进大黄鹤楼武昌古城历史风貌区建设,构建以得胜桥千年老街、黄鹤楼、首义文化区连线为纵轴,东西城壕、蛇山、张之洞路平行走向的“一纵三横”空间结构,恢复重点历史地段山体—城垣—城壕的古城格局。以5A级景区标准推进古城全域旅游品质提升,推动历史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和利用,依托院校资源打造“音乐谷”“中医巷”“美术街”,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集中展示区。杨园片区发挥铁四院龙头引领、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学科资源优势,聚焦工程设计、创意设计,打造武汉“设计之都”核心区承载区。整体规划推进旧城更新改造,形成集商务商贸、高档居住、文体娱乐为一体的沿江综合发展区。白沙洲片区融入武汉市大白沙地区发展布局,开展市区联动、跨区协作,实现产城融合跨越式发展。

建设“T轴”。华中金融城重点打造中南路中北路金融主轴和金融城核心区,未来五年累计完成总建设规模258万平方米,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金融之城。主轴建成天风大厦、湖北金控大厦、平安银行大厦、铁投·碳汇大厦、长投生态中心、高投资本大厦等一批高端金融楼宇,集聚优质金融资源。升级打造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等金融特色园区,培育融合新模式、新机制、新业态、新载体,打造金融文化展示基地。武珞路文旅商贸带整合武珞路沿线黄鹤文化、首义文化、宗教文化、大学文化等旅游资源,建成蛇山、小洪山、珞珈山串联绿道,打造城市休闲旅游特色线路。推动武商梦时代、华联SKP等商业体引进国际顶级品牌旗舰店,推进中南中北等市级商圈提档升级,建设高端商贸消费中心。大力发展首店首发经济,积极运用智慧门店、大数据平台等新技术模式和新零售渠道,融合VR/AR互娱,形成以消费体验为中心的泛零售业态,提升区域消费吸引力。

建设一谷高水平推进中科院武汉院所、武汉大学周边产业空间改造升级利用,发挥小洪山科学城产业园区域创新发展引领标杆作用,有序植入政产学研用金创新要素,加强创业孵化引导、科技成果转化承接,推动创新链优势转化成产业链优势,培育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三大产业,形成1-2个百亿级新兴产业,打造驱动武昌发展的新增长极。(牵头单位:滨江商务区管委会、华中金融城管委会、武昌古城中心,责任单位:区科经局、区建设局、区商务局、区文旅局、区金融局、相关街道)

2.优化发展基础支撑。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统筹做好“留改拆”,持续推动项目兴区,有序实施老旧社(片)区更新改造,实现城市有机成长。提升交通路网水平。保障11号线三期、12号线、10号线一期、13号线等轨道交通及二七路至铁机路过江通道、复兴路延长线等重点工程建设。实施骨干路网微改造,打通紫阳东路延长线、中南三路等一批影响群众出行的断头路拥堵点,推进老旧社区路网改造,科学优化交通组织,路网密度达到5.98千米/平方公里。完善慢行系统网络,提高慢行交通在出行中的使用比例。实现医疗卫生设施配套路网全覆盖,建成和平大道、友谊大道配套集疏散道路,形成杨园、水果湖两节点15分钟生活圈畅通路网。完善基础服务设施。科学建设紧急避险平台、消防和人防设施、紧急医疗救护设施,提升城区安全韧性。建设巡司河长江连通生态廊道、巡司河泵站(规划规模Q=40m3/s ),扩大新生路雨水泵站前池,实施易渍水地段排水改造工程,建立健全排水管网日常运行维护机制,提升城区防洪排涝能力。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有效覆盖50%建成区面积。合理布局停车位、充电桩、加氢站,开展公共停车场智能化改造,提高居民出行便捷性。加强公共厕所建设,设置密度达到3-5座/平方公里。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构建新型基础设施开放体系,引导市场主体共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技术创新平台,加快布局建设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基础设施,加强智能城市部件、综合管廊等新型物联网集成载体建设,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开展5G+融合应用示范,鼓励高新企业参与智慧应用建设,适度开放公共空间和公益性应用场景,推进新技术、新模式落地发展。建设35.5公里电力通道,基本建成一流电网体系。(牵头单位:区建设局、区城改局、区水务和湖泊局、区城管局,责任单位:区科经局、区大数据中心、滨江商务区管委会、华中金融城管委会、武昌古城中心、相关街道)

3.优化城区形象品质。树立干净整洁城区形象。推进精致城管常态化,建立精细化管理标准、规范体系和作业执行制度,全面提升城市管理工作水平。持续开展拆违飓风、精致环卫、星级管理、标牌提升等专项行动,创建一批示范片区、示范道路和示范项目。推进环卫机械化作业率达到90%以上。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规范行业管理。完善公共设施快修快补和长效管护责任机制,形成主动发现、及时处置、快速修复的工作闭环。创造美丽园林城区环境。规划构建合理适宜的城市公园体系,新建一批富有特色的区级和社区级公园,实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9平方米。结合长江沿岸规划发展,打造10条垂江林荫道路。继续加强绿道规划建设,建立南湖、白沙洲片区的绿道骨架,新建秦园中路、黄鹂路等8条绿道,打通绿色主脉,新增总长度20公里。改造紫阳湖、水果湖、三角路等居住片区社区绿化,优化老旧社区居住环境。提升沿江沿湖岸线、黄鹤楼景区景观亮化水平。倡导现代文明生活风尚。加快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正确率达90%以上、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大力推进文明交通建设,引导居民文明出行,保证街面井然有序。倡导和推广现代城市生活方式,丰富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的有效路径,形成积极向上的文明风尚人人维护武昌形象的浓厚氛围。(牵头单位:区城管局,责任单位:各街道)

4.优化生态环境治理。深入实施江河湖水岸同治。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推进武昌全流域江滩建设、险段加固,落实长江十年禁捕行动。持续推进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大力推进巡司河、沙湖、水果湖等湖泊港渠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提高“6湖5港”生态岸线占比,加快外沙湖、水果湖、楚河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深化河湖长制,推动群防群治,共同守护好河流湖泊。到2025年,湖泊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100%。深入实施碧水保卫战。建成水源地监测预警系统,保证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严格实行雨污分流,加快完善武锅片、民主二路等30余条道路的污水管网,稳步实施雨污水管网混接错接改造和支管系统建设,持续推进社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新建武泰闸污水处理厂,完善沙湖、二郎庙、黄家湖污水处理系统,提高辖区排水雨污分流效率,到2025年,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6%以上。新建武泰闸、新生路调蓄池,扩建沙湖调蓄池,解决相关地区雨季溢流问题。深入实施蓝天净土保卫战。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推进控尘、治源、管车、禁燃、增绿五大措施。持续深化常规污染源治理,促进空气质量达到更高标准。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建立土壤治理责任追究机制,保证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整合优化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加快建设智慧生态环境信息平台。(牵头单位:区水务和湖泊局、市生态环境局武昌分局,责任单位:区市场监管局、区城管局、区规划局、区建设局、区大数据中心、相关街道)

(四)坚持生命至上,全面打造健康武昌

1.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全面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疫情预警、风险研判、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与初步处置能力,改造建成1个P2+实验室和4个P2实验室。完成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市七医院迁建)平战结合项目建设,增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检分诊和应急处置功能,打造“10分钟医疗急救圈”。提高医疗服务供给水平。调整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加快市七医院人才引进和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构建以市七医院为骨干,上接省、市综合医院,下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分级医疗体系。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拓面提质,发挥社会办医作用,形成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继续做优医联体服务,完善辖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就医机制,推动全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履约率达到100% 推动覆盖全人口全生命周期的预防、医疗、康复和一体化电子健康管理服务,到2025年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90%以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组建区域公共卫生管理委员会,提高公共卫生体系运行效能。到2025年,达到每千常住人口编制床位数12张、执业(助理)医师数7人、注册护士数6.5人的保障水平。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健全人才保障与激励机制,开展医保重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点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 DRGs )分级付费试点。推进中医药服务创新。发挥湖北省中医院龙头作用,完善以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引进建设国家中医药院士(专家)传承工作基地,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探索中医药理论与实践创新,促进规范的养生保健服务加快发展。(牵头单位:区卫健局)

2.提升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提高妇幼健康水平。落实三孩政策,倡导优生优育,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降至9/10万和2.5%c以下。努力将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7以内。建设武昌区0-3岁示范托育中心,逐步实现街道托育机构全覆盖,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托育机构,扩大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积极创建人工智能养老示范区,打造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智能化养老服务体系。全面实行养老机构星级评定管理整合提升社区医疗与养老服务能力,未来五年建成3家医养融合康复服务中心。加强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推动开展老年心理健康与关怀服务,提高老年人健康管理水平。做好重点人群健康服务。突出抓好中小学健康促进,强化肥胖、视力不良等学生重点疾病筛查干预。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完善癌症、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重大疾病防治服务保障机制。积极落实免疫预防和病媒生物防制各项措施,做到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超过95%、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低于180/10万。建设区级残疾人综合服务活动中心和康复服务中心,提档升级阳家园,持续提高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突发事件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和水平。(牵头单位:区卫健局、区民政局,责任单位:各街道,区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工作联席会议组成成员单位)

3.创造健康生活环境。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完善居民健康素养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健康促进和教育体系,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形成人人热爱健康、追求健康、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武昌文化体育中心,升级改造武泰闸体育场,合理布局一批社区健身小广场,进一步推动机关、学校、企事业等单位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到2025年,人均公共体育场地占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升体育赛事管理服务能力,承办或打造2-3项品牌体育赛事活动。丰富健康服务供给,大力培育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链,创新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新业态。引导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中心、医疗影像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和血液透析中心等。支持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牵头单位:区文旅局、区卫健局)

(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造美好幸福生活

1.努力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健全就业优先长效机制,多渠道支持灵活就业,未来五年累计新增就业人数10.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畅通公益性岗位进出渠道,优先安置就业困难人员。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加快发展,到2025年,力争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达到200家,培育6-8家省、市级领军企业。提升创业带动就业效能。积极落实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进一步发挥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创业园区和众创空间等平台带动作用,提高政府引导基金参与度,积极树立并宣传创业典型,营造良好创业创新氛围。未来五年,力争扶持2万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4.2万人。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健全科学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保证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以上。推动带薪年休假等规定落实,规范企业特殊工时制度,加强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和女职工、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协调机制,完善推广武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智慧服务平台。深入开展劳动保障诚信建设,加强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管理。(牵头单位:区人资局,责任单位:区科经局、区金融局、区企业人才中心)

2.持续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提高教育核心竞争力。提升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水平,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普通高中多元特色发展,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育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区管校聘,构建教师跨学段交流机制。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引导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发展,支持特殊教育、社区教育、民族教育、国际教育协调发展,完善终身学习体系。优化教育体系运行机制,完善绿色教育评价体系,提高教育评价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让评价成为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工作落地的有力支撑。深化平安校园建设,打造警校家+升级版,推动平安校园硬件建设投入向软件管理升级转变,建设平安和谐校园。加强教育资源空间建设。超前谋划教育布局,提升学校建设效率和品质。有序安排教育建设项目,做到学校建设与优质学校引入相衔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牵头单位:区教育局,责任单位:区公安分局、区交通大队)

3.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保保险体系。继续推进社会保险扩面,鼓励发展补充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促进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有序衔接。健全预防、补偿和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加强市场监管、民政、公安等部门协作,建立社会保险费征缴联动工作机制,实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依法严惩社会保险欺诈。加强社会保障服务。建立困难群众救助帮扶政策动态调整机制,打造智慧救助平台,加强对高龄老人、残疾人、困难儿童、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关爱服务。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做好双拥工作。发展多元救助方式。把慈善救助作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和新型社会福利体系的重要补充,探索建立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服务库,引导更多专业社会组织开展精准帮扶救助。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协调推进妇女在经济、社会、健康、教育等各领域的全面发展。坚持把儿童发展放到优先位置,积极创建适合儿童发展的友好城市社区。保障儿童身心健康,提高儿童综合素质,促进儿童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实现全面发展。严厉打击拐卖、绑架、暴力、虐待等针对儿童的违法犯罪行为,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普法教育活动。(牵头单位:武昌社保处、区医保局、区妇联、区民政局,责任单位:区残联、区退役军人局、区公安分局)

4.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传承历史文化,推进文物合理利用,加强非遗传承保护,促进传统工艺振兴,努力延续历史文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持续推动街道、社区公共文化硬件设施提档升级,打造12分钟文体圈。加快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步伐,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推动博物馆、艺术馆利用VR技术发展场景融合。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更好发挥首义之春、昙华林非遗节等文化活动品牌效应。深入实施舞台音乐、舞蹈、摄影、音乐等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提升一批、创排一批、扶持一批重点剧目、精品剧目。(牵头单位:区文旅局,责任单位:各街道)

(六)坚持系统思维,加快迈向现代治理

1.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严密防范敌对势力渗透颠覆破坏,加强涉政重点人员教育管控,深入推进反邪教斗争,打赢反恐防暴主动仗,建立健全重点区域突发事件快速响应处置机制,筑牢政治安全铜墙铁壁。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新闻宣传、理论讲堂、文化文艺等阵地管理。严格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坚决抵制极端思想、错误言论向大中小学渗透。构建一体化社会治安防控新格局,常态开展天网、地网、敲门、敲锣、亮剑五大行动,推进老旧派出所改造提升,做到智慧平安小区全覆盖、星级平安单位创建达标率100%、枫桥式派出所创建率50%。纵深推进清源行动,持续推进电信诈骗犯罪专项治理,依法打击黄赌毒等热点违法犯罪行为。健全涉稳、精神障碍患者、吸毒人员等重点人员管理机制和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危害食药环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完善处理群众矛盾诉求的有效机制。坚持和完善信访工作机制,以民呼我应武昌微邻里等平台为支撑,加强对信访大数据的分析研判运用,创新互联网新时代群众工作机制。深化领导干部大接访、万名警察进社区等制度,加大积案化解力度,及时就地解决信访问题。健全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加强社会心理服务和危机干预机制建设。(牵头单位:区政法委,责任单位:区公安分局、区大数据中心、区信访局、区网格化中心

2.深化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构建更加完善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有序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深入推动安全生产网格化全覆盖。大力开展四不两直”“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建立跨部门执法检查联动机制,探索委托街道执法模式,强化安全生产执法震慑作用。构建更加迅速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指挥体系,优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加强综合灾害事故应急演练,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构建更加保障有力的防灾减灾体系,加快区应急救援备灾中心、社区应急救援站建设,持续推进国家、省、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提升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健全灾害救助平台,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减灾救灾,构建政府主导、多元联动、协同配合、有序参与的防灾减灾新格局。(牵头单位:区应急管理局,责任单位:区安委会成员单位、区突发事件委员会成员单位、区减灾委员会成员单位

3.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优化基层治理格局。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建立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下沉常态化,引领带动社会各方力量常态化参与社会治理。完善基层治理体制。大力推动基层治理资源向街道社区下沉,深化民呼我应改革,全面提升街道统筹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水平。完善和落实街道职责和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建立各级各部门主体责任清单和配合责任清单。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实现街道一支队伍抓执法。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工作者积极性和服务效能。畅通社会参与渠道。建立健全社会服务资源运用管理机制,拓宽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抓好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全面构建社会治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牵头部门:区委组织部、区委政法委,责任部门:区民政局、区网格化中心、区城管局)

(七)坚持改革开放,打造更优发展环境

1.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审批效率。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对标优化,推进一事联办集约服务。完善优化网上政务服务,大力推广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终端及园区、楼宇政务服务专窗,实现企业群众就地就近办事。持续做优涉企服务。做优做强企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健全服务企业、解决问题的部门联动机制,构建一门受理、内部协调、一门回告的涉企服务闭环,实行涉企集成式服务。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倡导店小二精神,做实政府联系服务重点企业、企业服务专员机制,完善千名干部联千企等挂点服务企业制度,打造畅通高效的政企互动渠道。健全营商环境专项暗访、考核评价、作风巡查和第三方评价机制,形成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良性循环。(牵头单位:区行政审批局,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企业人才中心)

2.完善依法治区体制机制。建设法治政府。提高法治建设水平,坚持统筹推进依法治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深化市场监管、生态保护、交通运输、城市管理等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健全完善重大行政决策机制,加强合法性审查,强化目录管理和规范实施。推动诚信政府建设,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工作制度,加强法治培训,全面提升公职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建设法治社会。大力弘扬宪法精神,不断增强全社会宪法意识。落实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要求,进一步提高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做好八五普法,营造学法用法尊法守法浓厚氛围。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引导诚信规范经营。推进智慧社矫建设,创新监管、教育、帮扶模式,提高社区矫正力量。强化法治保障。成立武昌区律师工作委员会,创新律师参与普法及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机制。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群众享有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质量和水平。探索法律服务+大数据支撑模式,切实提高涉法矛盾隐患风险预警和研判能力。(牵头单位:区委政法委、区司法局,责任单位:武昌区公安分局、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发改局、区市场监管局、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武昌分局、区城管局等各执法单位、各普法成员单位,各街道)

3.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把握内陆城市开放新机遇,加强与长江沿岸地区在创新驱动、交通联网、生态保护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深化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在科技、信息、金融等高端服务业方面的合作。探索建立与远城区产业合作发展机制,探索建立区区联合招商机制,拓展辖区发展空间。发挥区域金融中心优势,鼓励辖区金融机构发展涉外投融资业务,积极引进外资金融机构,推动建立区域涉外服务金融后台中心。推进教育医疗、健康养老、文化旅游、体育休闲、专业服务等领域开放,吸引更多外资投资。营造国际化发展环境。积极组织参加国际性展会活动,争取更多国际中介机构、商会、协会等国际性组织落户。加快建设国际人才自由港和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提升国际化生活品质。挖掘和包装彰显武昌魅力的IP资源,加强产业地标、知名企业和品牌产品宣传推介,不断提升区域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牵头单位:区委办,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区金融局、区文旅局、区教育局、区卫健局、区市场监管局)

三、工作要求

(一)推动任务落地见效。各职能部门要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将《纲要》重大任务纳入年度工作重点事项,提出年度滚动工作计划安排。要加强对主要指标的跟踪分析和监测工作,及时协调解决《纲要》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

(二)加强部门统筹协调。各牵头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切实承担主体责任,坚持“挂图作战”,在相关任务实施中明确责任单位及责任分工,加强跨部门任务实施的统筹协调。各责任单位要积极协作配合,增加工作合力。

(三)强化监测评估。完善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体系,加强动态监测分析和监督考核,综合运用政府自评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科学研判实施效果。在《纲要》实施中期阶段,区发改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对《纲要》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提出中期评估报告,报经区委、区人民政府同意后提请区人大常委会审议。基于《纲要》中期评估,确需对《纲要》进行调整时,按照规定程序报批。

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429日印发


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