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Ai政务问答
名  称: 对区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106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机构: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武昌区分局
文  号: 2023(041) 索 引 号: 737546075/2023-22578
公开日期: 2023年08月31日 公开方式: 有效
主题分类: 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

对区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106号提案的答复


对区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106

提案的答复


致公党武昌区工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湿地保护修复,促进生态碳汇能力持续提升的建议提案收悉该提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建设性,武昌生态环境分局会同区有关部门进行了认真学习研究,积极采取措施认真落实,现答复如下

一、全面做好地区湿地保护顶层设计

一是做好辖区生态规划。武昌区组织编制《武昌区“十四五”国土空间规划》,充分利用江河湖泊资源,提升河湖水体水质,构建治污为本、科学保护、健康和谐的水生态水环境保护与修复体系,推进滨水公园建设,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和绿化空间布局均衡性,塑造魅力生态型城区。围绕目标制定营造“湖城共生”的蓝绿网络、推进湖泊治理和品质提升、构建城区绿道系统、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等四大行动策略。

二是积极推进湖泊湿地生态修复武昌区积极贯彻《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相关要求,遵循有利于湖泊自然修复、有利于建立良性生态系统的原则编制湖泊整治方案,根据湖泊的具体情况,改善湖泊生态环境。目前全区所有湖泊湿地均已完成生态修复治理。通过对部分原有硬质驳岸进行生态化改造,在湿地内种植美人蕉、梭鱼草、芦苇、芦竹、再力花、水葱等挺水植物,圆币草、睡莲、萍蓬草等浮叶植物对湿地生态功能进行恢复与提升,建立了乔--草滨湖缓冲带,恢复了岸带湿地的生态功能及亲水功能,起到了净化水质、恢复生态多样性、营造湖滨生态景观的作用。同时,完善的生态功能也为鱼类、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栖息场所等功能,其中仅外沙湖及水果湖就构建了约37m2的湖泊岸带湿地系统。

三是进一步完善湿地保护体系。2022年,武昌区高标准、严要求地将湖泊湿地治理工作做实、做细,着力水环境改善与水质提升工作,不断巩固水环境治理成效。经过系统治理与科学维护,2022年全区湖泊均达到Ⅲ类水质以上,其中内沙湖在湖泊健康评估中获得“非常健康”评价。

在湖泊湿地日常维护过程中,一是通过设置松木桩,同时结合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利用无人机日常飞检,落实涉水建筑空间管理,锁定湿地面积不被侵占,做到明晰管理保护范围,依法依规严守湖泊蓝线。二是积极推进河湖长制工作,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的作用,强化湖泊常态化、规范化监管,区、街道、社区三级河湖长定期巡湖履职,加强督查督办,积极开展日常巡查监管与联合巡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三是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工作,认真实施《武昌区河湖“清四乱”整改攻坚及长效管控方案》,维护湖泊岸线水清岸绿。

四是强化湖泊湿地保护宣传力度近年来,武昌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统筹考虑生态景观、绿化保护和城市建设的要求,以湖泊湿地保护为核心,充分发挥湖泊水资源优势,创造高标准的城市生态环境。为宣扬湖泊湿地保护理念,一是全力保障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成功召开,会议期间,武昌区各类水体水质保持稳定,分别为:外沙湖、水果湖、晒湖Ⅲ类,紫阳湖、内沙湖、四美塘Ⅱ类;空气质量均达到优良,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39,较去年同期下降(变好)0.16是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宣传契机,积极推进湿地保护宣传工作是以河湖长制工作为联系纽带,联合街道、社区志愿者开展宣传是配合沙湖公园开展“湿地大会”主题公园艺术展,形成全民参与的湖泊治理新局面。

、重建水生植被,形成“水下森林”

水生植被的品种、数量及分布,对湖泊水质、水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武昌区湖泊中常见沉水植物有苦草、范草、黑藻、狐尾藻等;挺水植物有美人蕉、再力花、菖蒲、鸢尾、芦苇等;浮叶植物有睡莲等。2022年,武昌区针对紫阳湖、晒湖及四美塘水生植被覆盖度不足、品种单一的情况,实施湖泊水生植物调整项目,根据各湖情况进行水生植被补种紫阳湖补种苦草约11130m2、黑藻700m2;四美塘补种苦草1800m2晒湖补种再力花240m2、美人蕉130m2成活率达到95%。补种后,相应区域的水体透明度得到提高,水质得以稳步提升。

三、深度挖掘湿地碳汇的生态与经济双效益

(一)助力筹建碳金融研究院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一是武昌区配合中国(武汉)双碳产业暨碳金融研究院组织开展10余场“首义论碳”沙龙活动,同步推进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筹备、研究课题、碳中和知识读本编写等工作二是组织金融机构积极参与“首义论碳·碳金融法制建设沙龙活动”“首义论碳·绿色金融视角下林业碳汇开发利用实践沙龙活动”等首义论碳品牌活动,推动碳金融法制机制建设、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三是鼓励支持引导辖区专家学者团队、高校、科研院所加入全市“30·60”产学研联盟,加快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等高校科研院所低碳技术成果转化四是举办武昌博创联盟首期“资智直通车”投融资对接活动,邀请一批投资机构积极参加活动,促进武昌博创联盟“智能化合成加速新药研发”等博士创新项目与投资机构有效对接,加速“政产学研金服”联通联动,推动碳捕集创新企业成果转化。

加快碳普惠体系建设,率先开展应用试点

一是推动武汉双碳发展服务有限公司与湖北中碳资产管理、长江运通成立武汉碳普惠公司,落实《武汉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工作任务,争取碳普惠在武昌率先试点。二是拟定武昌区碳普惠工作清单,组织碳普惠公司推进碳普惠C端平台开发及低碳场景应用,启动碳普惠平台建设。

以基金促双碳产业发展

一是筹建10亿武汉双碳产业绿色发展基金,形成基金设立方案,对接武投控、国联通宝资本、普维资本等投资机构,宣传开展基金合伙人招募工作。二是推进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运行管理,推动首义科创投集团、兴昌公司对接区引导基金资金划转事宜。三是对接建设银行省分行、南方建信投资公司、瑞江投等投资机构,推动与首义科创投合作对接,开展科创母基金被投项目摸底储备工作。

全面开展碳招商,引进优质双碳市场主体

一是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参与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交易博览会分论坛“双碳数字服务合作交流洽谈会”,宣传武昌碳金融发展战略,积极开展活动招商先后在长江日报、湖北日报头版刊登碳招商宣传新闻,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二是赴北京开展异地招商,考察中林集团、神州泰岳数字能源板块。完成第一批入驻企业安泰信用、中环联合等碳企业政策过会,推进招商协议签署。会同首义科创投集团梳理第二批洽谈入驻企业名单,初筛备选企业10家。三是与国家电投集团智慧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国家电投集团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共建碳金融集聚区、推动气候投融资试点成果落地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武昌区分局

2023529





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