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称: 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发布机构: 区发改局
文  号: 2021 索 引 号: 737546075/2022-44525
公开日期: 2022年11月21日 公开方式: 有效

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奔向2035年远景目标的新起点。今年以来,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提升发展质量、创新能力、产业能级、城区功能、环境品质和治理水平,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与任务,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见下表)。

2021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2021年预期目标

(增速)

2021年完成情况(预计)

绝对值

增速

地区生产总值

(简称“GDP”)

7%

1664.44亿元

10.4%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5%

140.13亿元

2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00亿元

359.58亿元

31.9%

实施重大项目

210项

206项

重大项目年度计划投资

270亿元以上

323.89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增长高于经济增长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降低率

完成市级下达目标

完成市级下达目标

一、疫后恢复呈现良好态势

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恢复。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自身作为把握发展主动权,经济运行加快全面恢复、呈现稳中向好态势。预计全年GDP完成1720亿元,同比增长14.5%,较2019年增长12.2%;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514亿元,同比增长15%,较2019年增长13.2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41.8亿元,同比增长29.5%,较2019年增长0.1%,三项指标规模保持中心城区第1、疫后恢复程度排名中心城区前列。

经济发展动能持续增强。投资加快落地,坚持区投委会调度、区领导联系重大项目等制度,全力推动重大项目早开工、快建设、早达效,预计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55个、总投资58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21%以上,增幅排名全市前列。消费逐步恢复,促进企业线上线下、商文旅融合发展,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消费促进活动,预计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0亿元、同比增长6%左右。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新业态,支持企业开拓海外销售渠道,预计全年外贸进出口完成56亿元、同比增长11%。

经济发展活力持续激发。深化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构建“大招商”工作格局,预计全年签约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5个,其中30亿元以上项目10个,签约金额达到900亿元;完成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总额70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85亿美元。多措并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今年以来,新增市场主体21543户,其中新增企业14173户、排名中心城区第1。

二、创新驱动战略不断发力

创新空间载体提质升级。“中科武大智谷”建设提速,核心项目小洪山科学城开工,配套蓄客项目嘉嘉悦大厦投入使用,武昌区科技创新展示中心对外开放。创孵空间提质,强化政策引导的针对性,推动区域存量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向专业化、精细化升级,着力提高孵化成功率、在地落户率,新增2家市级孵化器、2家市级众创空间,目前全区有国家级创孵载体4家、省级创孵载体12家。我区今年成功获评湖北省双创示范基地。

创新创业活力不断释放。引进东华软件华中总部以及波克城市、沃丰时代、珞石机器人等一批科创龙头企业和准独角兽企业,培育5家国家级、6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净增160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入库22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各类科创企业数量排名中心城区前列。积极推进创新转化,力促刘经南、叶朝晖、詹明生等6个院士项目在武昌落地承接,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89.3亿元,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2.7件。

人才引育力度持续加大。开展高端人才定向邀约,举办“才聚武昌、共创未来”中高端人才邀约面洽会30场,提供岗位1600余个。积极推荐人才申报项目,入选省市项目专家4人,推荐申报中高级职称880人,评估考核区级名师工作室7批46家。做实人才服务保障,落实区领导联系服务专家制度,挂牌成立5个企业和人才工作服务站,打造2个青年人才社区标杆项目,协调解决高层次人才服务事项150余人次。

三、产业升级步伐逐步提速

总部经济进一步壮大。优化《武昌区支持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引进长江沿岸铁路集团湖北公司、劲酒集团第二总部等11家总部型企业,认定市级总部企业新增5家、累计达到9家,认定区级总部企业8家。持续推进楼宇提档升级,开展星级楼宇评定,完善楼宇生活配套,加强政企联合招商,全区楼宇整体入驻率达到89%,纳税亿元以上楼宇新增1栋。

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编制完成“五城”[1]建设实施意见、实施方案以及“一谱一策三清单”[2],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路径全面明晰。金融之城势头强劲,湖北首个全国金融功能要素平台“中碳登”落户,引进上交所中部基地、友邦保险湖北分公司等金融机构总部15家,积极创建“碳金融集聚示范区”。设计之都稳步推进,铁四院、中南电力设计院等龙头企业发展稳健,成功举办第六届武汉设计双年展,大力打造12个创意社区。文旅胜地加快建设,户部巷红巷街区、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成功获评首批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深入推进全域旅游,培育夜间文旅经济,丰富旅游产品体系,预计全年接待国内旅游总人数39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00亿元。商贸中心全面升级,武商梦时代广场、武汉SKP、阿里巴巴华中总部等旗舰项目加速推进,引进首店、潮店、旗舰店、老字号特色店和社区便利店54家。

数字经济取得新突破。融入全市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大局,出台《武昌区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打造政通壹公馆数字经济产业园,华为(武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正式启用,引领产业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积极推进线上经济发展,湖北省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入选全市线上经济重点企业(平台)名录库。推广智慧城市应用,推出企业政策奖励“云兑现”、视频智能化精准打击“黑车”等“十大智慧场景”。

四、区域承载能力持续增强

功能区建设展现新面貌。滨江商务区建设全面提速,长江沿岸铁路集团、武昌滨江天街、劲牌集团第二总部等项目开工建设,武汉长江中心、江城之门、核心区地下空间环路(二期)等一批项目加速推进。华中金融城粗具规模,中北路中南路金融主轴上以碳汇大厦、天风大厦为引领的青鱼嘴标志性节点基本形成,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成为全市金融文化名片。武昌古城彰显魅力,黄鹤楼运用现代光影技术实现华丽蜕变,昙华林人文小镇华美绽放,斗级营改造提升、城史博物馆等项目有序推进。杨园片铁四院一期、国棉二厂征收收尾,白沙新城北一号地块启动征收前期流程,明伦街征收收尾。

城市更新改造深入推进。大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预计全年完成征收拆迁55.9万平方米,土地储备供应17宗、1065.5亩。加紧推动城中村改造收尾,完成怡江苑、姚家岭新城等17个项目、约1.5万套城中村还建房办证。改善老旧小区生活条件,老旧小区改造新开工74个、完工38个,加装电梯50部,完成二次供水改造218处。提升排渍排涝能力,实施21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及18条道路混错接改造,疏捞管网500余公里、各类井室2万余座,易渍水点渍水情况得到极大缓解。

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年实施区级城建项目150个,完成投资98.4亿元。轨道交通5号线试跑,友谊大道完成快速化改造,和平大道南延隧道段开工,新建改建中南三路、小龟山路等12条微循环路。新建中北路自来水公司等2处智能停车库,新增2000根充电桩,建成沱塘路、国盛路等12处集中式充电站。完成晒湖、五大会址、绿地金融城等3处亮点片区路灯照明提升。启动月亮湾、武泰闸两座变电站建设,完工6公里配套电力通道。完成南湖花园、董家明渠和天鹅湖等管控分区共7.5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

五、城区人居环境不断优化

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坚持精细精致标准,统筹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城市综合管理水平保持全市前列,高标准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查。开展环卫车辆进场作业调度管理、精细化洒水作业、环卫车容车貌治理、暴露垃圾整治等专项行动。新建区级大件垃圾处理场1座、生活垃圾收集屋10座,改造提升生活垃圾转运站1座,创建垃圾分类定时投放小区14个、示范单位14个。新建公厕2座、改建公厕16座。创建“无违社区”33个。持续开展共享单车乱堆乱放重点整治。继续探索“非现场”执法,有效解决出店经营、门前“三包”不落实等“老大难”问题。

街景街貌更具品质。加大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力度,着力打造昙华林路、洪山路、惠明路等市级示范路段,积极创建省市“美丽街区”。加强道路、桥梁通道、路名牌等管理养护,维修车行道8.4万平方米、人行道3.5万平方米,更换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照明灯470套,补增、维修路名牌297块。科学规划设置户外广告,整治违规广告招牌2600处,整治提升张之洞路等路段约500余处临街商铺招牌。新建改建绿地23公顷,启动洪山公园等3个游园改建,建成4个口袋公园,新建成绿道5公里,打造林荫路10公里,建设花田花海10公顷。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扎实推进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施行流域河湖长制,探索湖泊管护标准化改革。开展长江入河排口溯源整治,武昌段38个入河排口实行“一口一策”,辖区控制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完成外沙湖、楚河、水果湖综合治理,实施沙湖港上游段补水工程,内沙湖可达Ⅱ类水质,四美塘、晒湖可达Ⅲ类水质,全区河湖港渠水质稳中向好。强化大气污染源科学管控,加强工地扬尘、渣土车管理,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0%。辖区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

六、社会民生事业全面进步

健康武昌建设纵深推进。严格落实立体型常态化科学精准防控机制,排查各类涉疫信息15万条,完成重点人员核酸检测60万人次、全员核酸检测94万人,累计完成新冠疫苗接种200万余剂次,高效有效应对8月份突发输入性疫情,以最短时间、最小代价保障了武昌安全。增强公共医疗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市七医院迁建项目及积玉桥街、中华路街社卫中心还建项目,完成区疾控中心、市七医院和8家区属社卫中心改造提升,新建急救站1个。建成区妇幼、省幼师示范托育中心2家,开设街道科学育儿服务站12个,全区累计托位达1500个。持续开展免费婚检、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两癌”免费筛查等惠民服务。推进落实国家、省、市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中选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55%。积极申报全国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高标准完成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

学在武昌建设保持领先。新增公办幼儿园3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2.1%。有序推进陆家街中学、二职中心、实验中学、滨江小学建设,义务段“公民同招”政策平稳落地,2021年中考普高上线率达62%。高中教育多元特色发展,6所高中成功创建全市首批普通高中领航学校和特色学校,2021年高考一本上线率达69.2%。深化教育改革,全面落实 “双减”政策。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引导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发展,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支持特殊教育、民族教育、国际教育协调发展。

幸福武昌建设扩容提质。切实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大学生留武昌3.7万余人,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完成社会保险扩面5.45万人次。提高为老服务水平,新建1个区级养老中心、2个街道康养综合体、3个综合性社区养老服务机构、10个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40个“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网点,为60岁以上老人购买意外伤害险。强化兜底保障,发放低保金、临时救助金以及特困供养对象、孤儿、高龄老人、残疾人等人群救助金共计1.3亿元。加强住房保障,筹集租赁住房7100套,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1250户。推进数字文化馆建设,组织文化惠民活动100余场。优化提升体育设施,举办武昌红色地标定向赛等全民健身赛事7场次,参加人数9000人次。

平安武昌建设不断深化。扎实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保持命案、枪案、抢劫案、抢夺案“四案全破”,各项打处目标完成情况全市排名靠前。大力推进“全民反诈”,打掉电诈团伙38个,避免群众损失5亿余元,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积极开展矛盾化解攻坚,深入推进警调、诉调、访调、行调、裁调等“五调”衔接联动,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4万件。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累计整改各类隐患1.9万处。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启动建设罗家路、黄鹂路等5个消防站,建成区级应急物资备灾中心,在全市率先实现社区应急服务站全覆盖。

七、政府治理能力持续提升

行政效能稳步提高。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积极参与第一批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综合示范创建。坚持依法行政,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3]办理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530余件。强化作风建设,深入实施六项治理,统筹推进作风巡查、营商环境专项巡察,加强换届风气监督。用好电视问政、“双评议”等监督平台,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大国有企业整合力度,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经济实现稳步增长。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全面对标先进地区,大力开展营商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改、“清减降”和惠企政策落实重点整治等专项行动,主动探索并推出49个极简审批事项,审批效率最高提速87.5%,作为全市唯一城区在湖北营商环境评价成果新闻发布会上交流经验。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今年以来,新增减税降费额8亿元。落实银税贷、再担园区贷、纾困贷款等政策,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放贷99.6亿元,规模居全市中心城区首位。综合运用政府采购政策工具,中小微企业政府采购份额达80%以上。推动企业和人才智能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实现政策精准推送、政策兑现线上审批,为500家重点企业兑现各类奖补资金1.3亿元。

基层治理继续夯实。开展社区党建“治理提质”行动,基层治理“五个五”工程[4]向纵深发展,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取得实效。持续加强头雁队伍建设,有序推进社区“两委”换届。探索红色物业“3344”机制[5],形成小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代表、业委会、物业企业“三方联动”升级版。拓展“民呼我应”、“微邻里”等平台功能,做优便民服务“15分钟生活圈”,更扁平高效地服务居民群众。着力打造水果湖街滨湖社区、粮道街昙华林社区等社会治理样板社区。开展水果湖街机安社区、粮道街昙华林社区国际化社区创建。


[1]“五城”:金融之城、设计之都、文旅胜地、商贸中心、科创强区。

[2]“一谱一策三清单”:制定产业发展图谱,出台促进产业发展政策,梳理形成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平台3张清单

[3]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4]“五个五”工程:筑牢“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和“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小区综合党组织—楼栋在职党员党小组—在职党员中心户”双五级架构;建强社区自治、党员、群团组织、物业服务、志愿者“五支队伍”;推进强化政治引领、自治根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智治支撑的“五治融合”路径;健全民主决策、协商议事、“民呼我应”、“三方联动”、网格化工作“五项机制”;开展党建引领守初心、平安创建保安心、美好家园享舒心、困难帮扶献爱心、共驻共建结同心“五心共建”活动。

[5]3344”机制:市场型物业、自管型物业、公益性物业等“三型”全覆盖;提升市场型物业红色化水平、提升自管型物业长效化水平、提升公益型物业规范化水平等“三化”全提升;区委两新工委、区物业行业综合党委、各物业服务企业党组织、小区物业服务项目等“四级”全响应;有组织、有队伍、有机制、有作为等“四有”全保障。

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