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称: 武昌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发布机构: 武昌区政府办
文  号: 武昌政办【2022】1号 索 引 号: 737546075/2022-12836
公开日期: 2022年04月13日 公开方式: 有效

武昌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

(一)总体要求

2022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武汉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锚定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核心区目标定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经济能级跃升,提升城区功能品质,保障改善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武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全市建设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主要预期目标

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预安排: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

——实施重大项目210项,年度计划投资300亿元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完成市级下达目标。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一)激发创新活力,加快发展动能转化

强化创新资源集聚。加快创新要素在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院所集聚,高标准打造创新街区。推动政通壹公馆数字经济产业园投入运营,新增1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打造“规范化、专业化”标杆性创新园区和楼宇推动引领型科技企业招商,培育和壮大一批智能计算、数据治理等领域优质企业,引进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不少于3家。开展示范型重点企业培育,分领域、分批次加大存量企业的培养力度,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定期挖掘企业技术需求,协助对接高校院所科研成果,组织举办武昌区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活动,选定3-5个领军型院士项目开展深度合作。

增强创新人才支撑。深入实施“助企引才”工程、院士专家产业发展计划和市级重大人才工程,引进各类优秀人才投资兴业。大力开展“才聚武昌 共创未来”高端人才邀约面洽会系列猎聘活动,帮助企业精准高效引进人才。开展“武昌工匠”评选,发展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继续推进“学子留汉工程”,精心打造青年驿站、青年社区等大学生综合项目,定期开展创业大赛、人才训练营等活动,新增留汉大学生3.7万人以上。持续开展“企业问计”活动,营造人才发展优质环境。

加快数字经济赋能。切实提高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引进和培育数字经济企业20家,举办人工智能活动5场,对30家传统企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提速智慧武昌建设,推进市区大数据平台紧密耦合,实现互联互通,不断推动数据开放。做优做实“地图找楼”、企业政策奖励“云兑现”等智慧应用场景,继续推进第二批惠民便企“十大智慧场景”建设。充分利用武汉云、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资源,集约化搭建基于人员和车辆的通用分析应用,深化城管、水务、教育、民政等政府治理及民生服务领域视频智能化应用。

(二)扩大投资消费,激发经济内生动力

扎实推进项目建设。优化区投委会和区领导联系重大项目机制,探索建立区级重大项目要素保障机制,推动全区重大项目前期加速、新开早开、续建加力。加快征收出让步伐,推动电车二公司及铁四院二期、三期等启动征收,完成得胜桥千年古轴A、B、C片及文昌门(武船周边扩大征收项目)等续拆工作。加快土地供应,完成小湖口村、农行干部学院南、滨江核心区C4地块、紫金村B地块、武锅B地块、保安街二期片等土地出让。加快项目建设落地,全面推动武船厂区片、红岭三期、农讲所等项目开工建设,全力服务武汉长江中心、长江沿岸高铁总部、联投中岳大厦、斗级营片综合改造提升等项目加快推进。

全力以赴抓好招商。巩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全区一体招商机制,形成招大引强、招强引优的强大合力。加大优质招商项目引进落地力度,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700亿元以上,新增亿元以上服务业项目不少于50个。深入实施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全流程管理,加强区级领导领衔招商频率,加快储备项目签约进程,加快签约项目落地速度,促进优质项目落户,提升招商引资实效。强化城区产业招商品牌营销策略,用好进博会、亚布力、华创会、台湾周等重大招商平台,自主策划举办北沪深系列高峰论坛,围绕主导产业延链扩链、新兴产业补链强链,开展有目标、有重点的定向产业链招商。

畅通内外贸双循环。推进消费升级,谋划组织“欢乐五畅”、新品首发周等系列“武昌购”特色消费促进活动,打响首义文化节、非遗过早节等消费节庆活动品牌,加快推进夜间经济繁荣发展,打造楚河汉街等具有武昌特色的夜间消费街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推进外贸扩容,重点跟踪引进阳光物产、厦门信达等出口型贸易平台企业,加快推进建发、国能、中煤等外贸业务导入。培育新兴业态,出台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政策措施,鼓励引导以一达通、人福桦升为代表的外综服、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类企业集聚,力争全年外贸进出口增幅达10%以上。

(三)做强产业支撑,加速经济能级跃升

推动总部楼宇提质。盘活存量资源,通过星级楼宇、特色(专业)楼宇评定和支持政策优化等激励措施,推动自持楼宇空间资源优化、普通楼宇特色发展。做优增量供给,积极引导在建楼宇发展相对集中的产业群、行业群,形成更高质量的楼宇经济生态圈;严格把控土地供应门槛,重点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参与开发,确保高品质楼宇供给稳定增加和高端产业持续导入。聚焦企业总部项目,组织楼宇专题招商,实施“整层、整栋、整片”套餐式推介策略,促成集群化、链条式总部项目落地,实现“亿元楼宇”升级、“准亿元楼宇”晋级。全年新增科技楼宇2栋、亿元楼宇2栋,培育专业特色楼宇不少于8栋。

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强化金融之城品牌,以碳汇大厦为载体打造碳金融产业集聚发展示范楼宇,构建碳金融产业体系,申报创建碳金融集聚示范区;以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为载体,升级打造武昌金融文化IP。提升设计之都价值,充分发挥铁四院、中南建筑设计院等设计龙头企业品牌效应和引领作用,加快推动工程设计产业延链补链,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增添文旅胜地魅力,重点实施“大黄鹤楼—武昌古城历史风貌旅游区”的改造建设和保护性开发,打造得胜桥街巷活态博物馆集群和千年古城文化体验轴线;完善武昌滨江人文体验段建设,凸显中华路、月亮湾城市阳台的城市中心会客厅功能。稳固商贸中心地位,加快推进新零售之区、商文旅融合之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时尚引领区建设,抓紧推进武汉SKP、武商梦时代广场建设,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和品牌经济,打造华中新品首发地。改造提升楚河汉街品位,争创国家级步行街。

促进市场主体壮大。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为市场主体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市场主体突破15万户。建立完善“四上”企业纳统培育库、重点库以及达标库并定期更新,推动“四上”企业量质齐升。加大上市后备企业培育,推进上市“萌芽计划”,培育上市苗子企业,持续跟进湖北银行、中科生态等上市后备重点企业上市进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区属国有企业归并整合,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

(四)紧盯服务实效,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深化行政效能改革。对标国内政务服务先进城市,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深化做实“五减” “五通”,大力推进“一事联办”。坚持“三个能简则简”原则,推动更多极简审批改革项目见效落地。推行“一业一证、一企一证”改革,实现“一证准营、一码亮证”,扩大推行企业住所登记告知承诺制,推进企业开办便利化。持续开展交叉轮岗,逐步实现“无差别”综窗受理。深化电子证照应用共享,引进智能审批设备,搭建自助审批平台,持续拓展优化“不见面审批”,同时逐步向街道园区延伸,打造老百姓身边的“一刻钟”智慧政务服务圈。

提升企业服务质效。全面建成区企业和人才服务智能系统。围绕企业的设立、准入经营、投资置业、经营变更、市场退出等环节,不断拓宽帮代办服务深度和广度,全力推行企业成长发展周期内一站式“打包服务”。加大对各类涉企违规收费的整治力度,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减负增效。积极开展金融沙龙、上市培训、银企对接等融资对接活动,落实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贷款贴息等政策,帮助企业缓解融资压力。持续推进“服务千户新企业用工”、“重点企业用工指导”等行动计划,保障优化企业劳动用工。

完善工作优化机制。开展问题巡查督办,切实解决一批市场主体所急、所盼的营商环境难点和堵点问题。加强作风巡察,强化责任担当和压力传导,层层压紧压实责任。严厉打击侵害企业发展的涉企违法犯罪,严格审核把关涉企执法,主动排查化解涉企矛盾纠纷,严厉打击侵害企业权益违法犯罪,优化涉企案件办案,慎用查封、扣押、冻结、羁押等强制措施,营造良好营商软环境。加大营商环境优化的宣传推广,扩大正面示范效应。

(五)坚持建管一体,提升城区功能品质

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实现区级城建投资100亿元以上,新建微循环道路12条,新增道路里程6公里。大力推进停车场及配套设施建设,新增公共停车位2000个、集中式充电站8个、充电桩1000根,完成水果湖闸、茶港两个管控分区共5.3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加快武泰闸站、月亮湾站两座变电站建设,分期启动27.2公里电力通道建设。加大水务项目建设力度,持续推进社区雨污分流、混错接改造及老旧小区二次供水改造,实施董家明渠排水主通道、周期性清淤及维护工程,启动中华路、才华街排水管道工程,系统提升管网过水能力及雨污分流效益。开展既有城市公共设施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平战两用改造工作。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全面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坚持实施水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深入落实流域河湖长制试点工作,加大环境监测和监管力度,加强巡司河、沙湖等江河湖泊治理与长效管护,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推进“控尘、治源、管车、禁燃、增绿”五大措施,突出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攻坚,促进空气质量达到更高标准。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受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推进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全面落实“路长制”,建立与街道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路长制互动共治管理模式,狠抓清理查处违法三乱工作,加强重点区域整治,引导沿街商户共管共治。强化全区354条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及街巷道路日常巡查,形成市级督办、人民群众投诉、新闻媒体监督等各方参与的道路病害发现机制和巡查—督办—落实—核验的道路养护维修链条式运行机制。围绕“湿地花城”,持续推进“大湖+”示范项目与武昌生态文化走廊建设,新建口袋公园3个、林荫大道5公里、立体绿化500平方米。提升道路桥隧管养能力,推进智慧桥梁运行使用。

(六)丰富服务供给,提高群众福祉水平

做好基本民生保障。扩展就业渠道和就业容量,组织开展“春风行动”、精准扶贫送岗位进社区、服务企业送岗位进校园等系列招聘对接活动,贯彻落实灵活就业相关政策。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加快滨江小学、大东门小学、南湖中学南校区、新河街学校等中小学校项目建设,扎实落实“双减”政策,推进教师跨学段交流,全面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完成区级养老中心主体建设,建成3个床位在100张以上的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实施特困家庭适老化改造,建设800户家庭养老床位,开展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试点。持续推进社保扩面,精准落实各项社会救助政策,持续关爱特困供养老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困境儿童、残疾人等人群生活。

加强健康武昌建设。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防线,利用“大数据+网格化”等手段提高精准流调能力,坚持做好重点公共场所、重点物品、重点从业人员常态化监测工作。构建预防、预警、预诊“三预”体系,推进中西医结合“预防一体化”,全面提升重大疫情救治能力。持续推动医疗卫生补短板工程,加快市七医院迁建、中华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构建区、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健康教育网络。深入推进爱国卫生工作,实施“健康细胞”行动计划,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复审成果。深化“一老一小”健康服务,整合提升社区医疗与养老服务能力,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创建活动,优化妇幼健康服务。

提升文化供给品质。推进武昌城史馆、数字文化馆建设,传承武昌优秀传统文化。组织举办中国(武昌)辛亥首义文化节及“首义之春”、“户部巷周周演”、“文华悦读”等活动,加大艺术、非遗进校园力度。加强科普阵地建设,整合串联科普馆、科普e站等资源,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积极落实《武昌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利用武昌滨江滨湖、公园广场等复合用地,新增一批集力量训练、益智娱乐、健身休闲于一体的健身场所,兴建3-4处社区体育智能设施。举办武昌古城定向赛、武昌古城半程马拉松等全民健身活动,做好汉马、7.16渡江节活动保障工作。

(七)强化问题导向,提高现代治理水平

深化法治武昌建设。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规范行政决策,完善法制审核程序,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扎实推进矛盾纠纷化解,畅通四级调解网络的“毛细血管”,完善警调对接工作,打造武昌“大调解”格局。推动部署“八五”普法规划全面实施,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进一步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优化法律服务供给,推行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承诺制、容缺受理及“全市通办”工作,全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从“全覆盖”向“高质效”转变。优化完善社区法律顾问工作,推动“一所包一街”的服务模式,积极推动法律服务进家庭,进一步发挥律师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服务社会治理新格局中的重要作用。

维护社会平安稳定。开展“找窟窿、堵窟窿、防透风”专项行动,推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查处酒驾、醉驾、毒驾,全面排查整治公共安全隐患,深入推进水果湖地区、站前地区及全区校园周边整治。紧盯“毒、枪、诈、赌、黄”五类突出违法犯罪,持续推进严打整治。开展“无诈社区”创建,推进“全民反诈”,努力实现电诈警情回落。聚焦重点人群,认真做好社区矫正对象监管教育帮扶和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现代化,全力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收官战,强化事故多发领域安全监管,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较大以上事故发生。全面摸清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提升武昌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纵深推进质量强区战略,开设“一站式”质量服务窗口。

提升社区治理效能。深化“三方联动”制度,规范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建设。实行“五民”工作法,不断拓展和创新社区协商形式。组织“一居一品”特色社区和社区治理十大创新项目评比,推介宣传社区特色品牌项目,促进特色社区文化交流,开展国际化社区创建。做实街道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区社工站,持续落实街道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实施、监管、督导和评估。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配备和使用,开展“最美社工”“优秀社会工作案例(项目)”等评先评优活动和社工宣传周活动。健全“民呼我应”管服体系,拓展完善“民呼我应”系统功能,及时有效解决群众反映问题。

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