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 称: | 武昌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 发布机构: | 武昌区政府办 |
文 号: | 武昌政办〔2020〕1号 | 索 引 号: | 737546075/2020-877152 |
公开日期: | 2020年06月18日 | 公开方式: | 有效 |
武昌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
(一)总体要求
2020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决落实省、市、区工作要求,坚持“红色引擎+五线推进”总体发展思路,科学编制武昌区“十四五”规划,精准对标、精进提质,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保障改善民生,全面实现武昌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新一线城市首位之区。
(二)主要预期目标
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低于上年预计执行数;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
——实施重大项目190项,年度计划投资260亿元以上;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完成市级下达目标。
二、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激活创新驱动发展动能。提升创新平台、载体品质,推进“中科武大•智谷”物理空间建设、5.5创意产业园等园区“新两园”建设,积极落实国家、省级众创空间孵化器申报等政策激励,优化完善创孵园区考核评价体系,提升创谷、园区、众创空间培育孵化效益。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与武昌高校院所、科教研发平台的走访对接服务,及时了解先进技术成果研究推进情况和各类需求,提前介入、跟踪服务,积极协调解决成果转化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难题,实现更多新兴技术、科研成果在武昌转化运用。发展信息科技、新能源环保、生物健康等新兴产业,并着力对接引进一批行业先锋。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培育扶持科技“小巨人”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更多“后备军”。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力。充分发挥区投资工作委员会平台功效,拟采取现场调研办公、企业座谈等多种形式组织召开投委会,多层次、多维度推进全区经济建设工作。继续推进项目开工攻坚行动,力争亘星国际、南山集团华中区域总部等20个项目开工建设;严格落实“服务项目五项机制”,确保梦时代广场、方正金融中心、江城之门等在建项目顺利推进。在“十三五”项目库的基础上,按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连片开发的原则,充分挖掘、整合资源,策划杨园铁四院片、明伦街片、倒口湖片等30个功能性强的重大前期项目,吸引更多的大型企业落户投资。
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新金融特区”建设,强化华中金融城•资本中心招商运营,发挥上交所资本市场服务湖北基地平台作用,全年新增优质金融机构6家,基金总规模达到700亿元。持续打造大黄鹤楼-武昌古城全域旅游示范区,全面推进全域旅游纵深发展,策划一批红色旅游产品。编制《武昌区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修订发布实施文化产业政策,做强武昌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的产业能级。依托智慧武昌建设,建立以各项数据为支撑的新型消费模式,打造“互联网+商圈”的高端消费体验区。提升楼宇经济发展质效,引进声誉良好、管理先进的国际知名开发企业建设高品质楼宇,引进优质物业管理公司运营优质楼宇资源。聚焦提升楼宇入驻企业贡献率,建立楼宇经济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实行差别化楼宇管理服务机制,吸引聚集优质总部企业落户。
(二)持续提档升级城区建设
深入推进功能区建设。加速华中金融城建设,全面完成中北路沿线征收收尾,基本完成土地供应,推动工作逐步向后端服务转移。力争平安集团等优质企业落户,完成农行干部学院南等项目土地储备及挂牌出让,积极服务金融城核心区一期K1、K2、K3、省联发投、省高投和省长投等项目建设。谋划推动滨江商务区建设,基本完成武船总部厂区土地储备,推动武汉长江中心、阿里巴巴产业社区、凯德来福士广场、热电厂宿舍片全面开工。推进古城品质建设,启动东城壕、得胜桥等片区征收,完成紫阳村、西城壕等片区征收收尾,加快昙华林等征收完毕项目的土地出让,启动实施昙华林核心区城墙博物馆的建设。
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武车一路等微循环道路11条,打通兴国北路等断头路4条。按市级目标完成新增停车泊位及配建充电桩目标任务。完成海绵城市建设3.4平方公里。完成轨道交通5号线、和平大道南延线、武昌生态文化长廊征收收尾工作,启动11号线东段三期、12号线等项目的房屋征收签约工作。进一步加大老旧社区改造力度,完成水果湖地区红色物业配套建设(二期)工程,改善青鱼嘴、姚家岭等十余个老旧社区的环境面貌。改造二次供水点位150处,加装电梯60部。完成绿地国际金融城配套供电管廊建设,服务滨江核心区发展。加快旧城改造,完成房屋征收75万平方米,实现土地供应8宗,实现风光村拆迁复绿。
(三)树立营商环境优质品牌
实现政务服务优化提升。在深化“四办”改革上,将持续做好“一优三减”:优化流程,减时限、减环节、减材料。持续加强网办深度,提高“四办”占比率。完善和推广区、街、社区“一张网”建设,加快推进电子证照应用共享,实现互联互通。加大24小时自助服务区建设力度,实现区、街两级全覆盖,并向有条件的社区、创业园区及银行网点延伸,实现“就近办、随处办”。严格落实“一址多照”,进一步放宽企业住所登记条件,激发市场活力。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应用工作,引导企业登记由实体政务大厅向网上政务大厅延伸。
主动找准问题补齐短板。聘请权威第三方机构,以营商环境优化为导向,以全国营商环境先进地区为目标,对全区营商环境进行全面评估,注重查找问题和分析原因,提出可行性对策。按照全区营商环境短板问题清单和第三方机构查找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整改任务清单,明确责任主体、整改要求和整改时限,定出“路线图”、列出“时间表”,实行整改工作销号管理。
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监督作用。采取多种方式,及时向企业推送政府决策部署、优惠政策信息,做好政策解读。及时响应问题,不断完善“企呼我应”工作机制,坚持“服务无边界”原则,进一步密切政企沟通,合理引导预期。充分运用各类平台、媒体,总结推广便民利企的好经验、好做法,曝光侵害群众利益行为,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以及反面典型警示震慑作用。
(四)着力加快美丽武昌建设
打好生态环境保卫战。扎实推进环保督察整改,长效开展突出环境问题巡查督办整改协调工作。打好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实施沙湖、楚河及水果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持续抓好巡司河、罗家港、董家明渠等水质提升。全面开展全区河湖流域水环境“三清”行动,重点推进市政道路排水管网混错节改造、高校雨污分流、区管泵站改造、排水节点改造及大型管涵清淤。综合治理大气污染,加强工地扬尘和渣土车清运管理,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0%以上。
构建绿色发展体系。持续开展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全面完成“大湖+”紫阳湖样板湖区建设;对白沙洲大道、瑞安街等道路进行绿化提升,打造景观绿化特色路;继续推进徐东大街、公正路等主次干道的园林喷灌建设,打造节约型园林,提高养护效率。强化河长制信息化建设,推动河长制APP应用覆盖。提升环境监测能力,构建环境空气小型站、微型站为基础的武昌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和黑臭水体、重点湖泊水质自动监测网络。
持续深化“精致城管”。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湿垃圾就地处理试点,进一步加大垃圾分类覆盖面。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东亭生活垃圾转运站、白沙大件垃圾处理厂、秦园路停保场等项目,抓紧做好四美塘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前期筹备。推广水果湖街引入北京环卫集团公司的成功经验做法,提高道路清洗、公厕、转运站等环卫管理质量。拆除市政道路上的亭棚、箱柜、杆牌,新建4部人行天桥电梯,对主干道25座重点桥隧安装智慧桥梁设备。
(五)促进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均衡配置基础教育资源。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新增普惠幼儿园3 所、学位500 个。启动新河街学校改扩建、大东门小学迁建工程,完成复地东湖国际配建学校建设,促进滨江核心区规划学校落地。启动南湖中学改扩建,带动南湖地区教育资源整合扩容。扎实推进幼儿园中小学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强化学校食堂规范化管理。加强新课程新高考研究,优化课程体系、师资体系、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保持中高考质量全省绝对领先地位。全方位加强名优特教师、名校长培养力度以及名学校打造力度,扩展“学在武昌”品牌影响力。
加大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纵深推进基层医改,签约家庭医生实际服务率达到85%。推进“医联体”内大医院线下转诊服务流程和社区中心特色科室建设,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进分级诊疗。支持引导康养融合发展,构建中医医疗、养生养老、康复保健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启动中南路、积玉桥、中华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高标准打造337南地块区属专科医院。做好妇女“两癌”、孕优、无创基因筛查、60岁以上困难群体及特扶对象流感、肺炎疫苗接种等卫生惠民工作。大力发展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
深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持续开展文化惠民活动,通过首义之春、武汉之夏、首义合唱音乐节等打造季季有节庆系列;通过武昌区广场舞大赛、“大成武昌”城市定向赛等文体比赛打造月月有比赛系列;通过文体惠民演出、大讲堂进社区等打造周周有四送系列。加快街道、社区公共文化硬件设施提档升级,启动区图书馆新馆建设。加大体育惠民力度,做好武泰闸体育场、紫阳湖游泳池免费开放,开展群众性的特色健身赛事活动。完善街道、社区体育基础设施,新建社区足球场15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举办“大成武昌城市定向赛”等品牌体育赛事。服务保障好马拉松、渡江节等赛事活动。
(六)不断强化民生保障能力
提升民生保障服务水平。新建10个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12个“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开展全国人工智能条件下养老社会实验改革试点工作。加强低保动态管理,扩大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范围,统筹推进城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和城市困难群体托底保障。持续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社保扩面新增4万人次。坚持就业优先政策,新增就业2.1万人。组织开展各类人才项目推荐申报,开展第七批“武昌区名师工作室”评选工作。做好残疾人帮扶工作。拓宽房源渠道,推动公租房租建并举。
强化社会治理能力。推进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探索,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立完善党委领导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深化“民呼我应”改革,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良好局面。组织做好第七届“社区治理十大创新项目”“一居一品”特色社区评比活动。进一步开发社区教育公民素养系列课程。做好业委会组建换届、督导、培训工作,制定推广业委会议事规则与管理规约等流程。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热线平台及网络平台三大平台建设,逐步铺开“公安+司法+律师”三元调解模式,实现矛盾纠纷软着陆。进一步强化重点行业、领域的监管,坚决遏制安全责任事故发生。推进“智慧警务”、城市视频监控三期建设,持续完善武昌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扫黄铲赌”净风行动、清源行动。加强食品安全、药械、特种设备、产品质量安全等日常监管、监督抽检和专项整治,严守安全生产底线。
主办单位: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武汉市武昌区大数据中心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