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打造最美城中湖典范

  • 2021-09-08 16:36
  • 来源: 人民网-湖北频道

东湖位于武汉市中心城区,属于典型的城市大型浅水湖泊,有“全国最大城中湖”之称。东湖由东湖风景区管辖,湖泊由郭郑湖、汤菱湖、菱角湖、小谭湖、筲箕湖、团湖、后湖、喻家湖、官桥湖(庙湖)、天鹅湖等10个子湖组成。

东湖风景区紧紧围绕“建设世界级城市生态绿心,打造世界级城中湖典范”战略目标,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推动东湖实现从最大城中湖向最美城中湖、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从全国城中湖示范向世界城中湖典范的“三大历史性转变”。2019年4月,东湖获评“长江经济带年最美湖泊”,成为唯一入选的城中湖。2019年11月,东湖入选全国示范河湖建设名单(第一批)。2020年11月,东湖高分通过全国示范河湖建设验收,为全国河湖管理及河湖长制工作提供了良好样板。2021年5月,东湖(汤菱湖)成功入选首批湖北省健康河湖建设示范名单(第一批共8个)。2021年8月,东湖进入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评选公示。

东湖风景区始终坚守一种信念,那就是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东湖的一池碧水,从截污控污到排口整治,从退渔还湖到生态修复,不断加大东湖水环境系统治理、综合治理。近年来,东湖水质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 2021年1-7月,东湖整体水质保持在三类。

标本兼治,生态修复助力东湖水质提升

上世纪60年代东湖的一些子湖被划至周边村场,用于经营性养殖。养殖户大量投饵、围网养殖,导致沉水植被锐减、水体富营养化加剧,湖泊水生态系统逐渐退化。近年来,东湖打破传统污水治理换水透析的理念,在不违背自然科学规律的前提下,借由人工辅助,恢复湖泊生态性结构和功能,形成自净能力。开展退渔还湖,在团湖、小谭湖和筲箕湖等六大子湖水域内全面取缔、拆除围网养殖。将经营性养殖转为生态化养殖,实现水生植物和动物的科学配比,全面修复东湖水生态。通过几年的努力,140公顷水域重现“水下森林”,60.77公顷共计42个湖边塘水质显著改善,部分湖边塘治理后水质可达Ⅱ类标准。

清水入湖,源头减排助力东湖水质改善

近年来,东湖风景区以铁的决心、铁的措施,下大力气截污控污。2017年8月,深层污水传输隧道——武汉大东湖深隧开工建设,2020年9月正式投用。这条平均埋深超过30米的污水隧道,将污水收集并传输至郊外新建的、满负荷处理能力可达每天80万吨的北湖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有效减轻了东湖周边的排污处理压力。另一方面东湖深入实施景中村改造及环境整治,全面取缔村湾1700余座旱厕,新建120余座环保移动装配式公厕,完成全域521个排口的排查整治,实现村湾污水“零直排”。在湖面上,东湖率先启动游船清洁能源改造,取缔1079条小游船,从源头上控制了水污染物的排放。

智慧管理,科技创新助力东湖水质稳定

为进一步提高湖泊监督管理工作信息化和智慧化水平,东湖一方面加密了水质监测点位,在东湖的每个子湖、入湖明渠和几大重要排口共设置了20个监测站,定时检测流量、流速、水温和氮、磷、叶绿素等水质指标,另一方面,建成了东湖智慧水务平台,将环保、水务等提供的纸面数据变成可查、可用的地理空间数据,数量达21万余条,涵盖排口、管网、闸口、泵站等信息。基于这些数据设计出的“东湖一张图”,可以通过手机随时了解东湖全域情况,可实时查看东湖不同时段水质状况,有问题及时处理,做到动态监控、智慧监管。

公众参与,打造城湖融合典范

近年来,东湖推行官方湖长、民间湖长、数据湖长“三长联动”机制。华侨城小学等民间湖长定期开展巡湖、水质检测、生物调查、生态宣讲等活动,积极参与湖泊日常管理。而每年2000多万游客,既是东湖旅游观光者,又是东湖水质监督者。近两年,习莫“东湖会晤”、军运会、汉马、水马、龙舟赛等大型外事及赛事活动陆续在东湖成功举行,东湖逐渐成为武汉的“会客厅”与“城市名片”,充分展现了“山水林田湖草”与“城”的和谐共生发展。(姚曦 颜卫卫)

(责编:周恬、张隽)


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