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称: 武昌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发布机构: 区发改局
文  号: 2021(004) 索 引 号: 737546075/2021-44718
公开日期: 2021年06月02日 公开方式: 有效

武昌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

(一)总体要求

2021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区工作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红色引擎+五线推进”工作部署,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项目兴区,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增强空间功能支撑,提升城区形象品质,完善现代化治理体系,持续建设健康武昌、美丽武昌、平安武昌、和谐武昌、幸福武昌,为全面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武昌开好局、起好步。

(二)主要预期目标

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

——实施重大项目210项,年度计划投资270亿元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完成市级下达目标。

二、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创新发展,打造动能转化新引擎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依托高校院所、大型企业实验室、研发中心搭建科技研发平台,充分利用相关科技引导基金搭建科技金融平台,鼓励社会机构建立技术转移、信息共享的科技服务平台,不断优化多层次空间载体平台,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落地。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家。制定实施系列措施,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机制,推进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大力发展院士经济,区级领导包保对接院士,强力推进院士项目落地武昌。

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主动谋划承接武汉市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任务,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互融互通、共创共享的数字经济发展格局。聚焦信息科技、智慧数据等新兴产业,促进数字经济新兴技术与实体经济、城市治理、社会民生深度融合。高效推进5G网络站点建设,抓好落实“新基建”工作。聚力科技头部企业的产业招商,通过华为(武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品牌效应吸引业内知名企业入驻。

强化人才队伍支撑。做好中央、省、市各类人才计划推荐申报工作和第四批“武昌英才”计划评选工作,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水平战略科技人才和产业领军人才。持续推进“学子留汉工程”,策划举办大型校园招聘和小型专场招聘活动5场,宣传和落实好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各项政策。统筹开展“英才聚汉工程”、“楚才回家工程”、“助企引才工程”、“助才圆梦工程”等市级重大人才工程,推动“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深度融合,持续引进符合我区产业发展的各类优秀人才来武昌投资兴业发展。

(二)聚焦产业升级,培育现代产业新体系

持续发力总部和楼宇经济。坚持总部经济与优势产业相结合,大力引进各类500强、央企功能性总部,全年新增总部型企业3家以上。积极开展武汉市总部企业认定与奖励工作,支持辖区总部企业发展壮大。坚持红色引领、绿色服务、蓝色战略,推动楼宇定标立杆、供给质量提升,实现楼宇经济品质化。严格把控土地供应门槛,重点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开发企业,推动重点功能区、重点地段的高品质商务楼宇建设,从硬件上提升商务楼宇品质。加速推进在建项目建设,完成不少于20万平方米的商务楼宇建设任务,持续做好跟踪服务。

加快重点产业集聚。金融服务业聚焦提速“金融之城”建设,积极引进优质金融机构,跟进做好重点上市后备企业服务和培育力度。工程设计业聚焦“设计之都”品牌打造,加速杨园、中南二路“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建设。文化旅游业聚焦资源整合,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园示范区,加快建设大黄鹤楼武昌古城历史风貌旅游区,推动武珞路文旅商贸带升级发展,持续做强东湖西岸文化传媒带,发展夜游文旅经济。商业商务业聚焦回暖复苏,广泛开展消费促进活动,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辖区内大中型商业企业开展特色经营,大力发展线上经济、首店经济、首发经济,促进消费增长。

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速信息科技、智慧数据、生物健康、新能源环保等新兴产业培育。推进小洪山科学城产业园、斗转产业科技园建设,深化5G技术在实体经济、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促进信息科技产业链做大做强。加快推动全区公共数据采集、开放和利用,促进数据资源向生产力转变。支持辖区大型医院、科研院所、重点医药企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培育健康服务新兴业态。依托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积极培育发展碳减排等新能源环保产业。

(三)立足项目兴区,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高位推进项目建设。构建深化“一岸T轴一谷”区域发展布局。滨江商务区片加快征收收尾和土地出让,完成武船厂区土地储备出让,推动武汉长江中心、龙湖天街、阿里巴巴华中总部、地下环路(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杨园“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片,推进铁四院、国棉二厂片房屋征收,推动铁路遗址公园等项目落地。配合全市深化大白沙地区片区规划,及早启动武昌白沙全域土地整理。加快推进明伦街片等房屋征收,推动武船二分厂项目开工,及早实施白沙片区还建房建设。中南路中北路沿线积极推进武汉平安幸福中心、长投生态中心、联投中岳大楼、高投资本大厦等一批产业项目建设,谋划推动华中金融城二期建设。武昌古城全面完成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全线景观提升,布局建设城墙博物馆、武昌古城规划展示馆、经心书院等文化项目,打造2-3条特色历史街巷,加速斗级营文化休闲体验区项目建设,启动蛇山北坡片等片区征收。加快推进中科·武大智谷小洪山科学城产业园建设,实现中科院中区开工建设。

打造更优项目服务。继续推进和完善区级领导对口联系全区重点项目制度,及时跟踪对接长江沿岸铁路集团总部、字节跳动华中总部等项目的落地和开工,及时解决影响项目建设的困难问题,加快已出让地块和已开工项目的建设和入库纳统进度,着力挖掘项目潜力,形成更多投资增量。抢抓中央政策“窗口期”,细化中央政策支撑项目范围,确保做到政策无遗漏、项目等资金。紧密对接全省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动方案,积极谋划储备、向上争取和推动实施一批打基础、补短板、强功能、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强化考核监督机制,定期通报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加快新增政府债券资金使用进度。

(四)实施建管一体,加快功能品质新提升

完善城区功能设施。加快城市更新,完成房屋征收98.67万平方米、土地供应13宗。全力保障轨道交通11号线三期等市级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新建微循环道路11条。推进城市公共设施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平战两用改造工作。推动一流电网建设,启动武泰闸站、月亮湾站两座变电站及27.7公里电力通道项目。启动董家明渠排水箱涵改造工程,推进堤防灾后重建工程、排渍工程改造项目,推进雨污水管网建设补齐短板,提升防洪排渍能力。实施混错接改造工程、管网开挖非开挖修复工程和排水管涵清淤工程,系统提升管网过水能力及雨污分流效益。实施133处老旧居民小区二次供水改造。

提升城区形象品质。坚持问题导向,督促落实精致管理标准,做实做优大城管。实施主干道、景点等区域占道经营常态长效整治。实施人行道、车行道、背街小巷改造及桥梁改造管理维护等项目,优化市政设施。统筹推进首义广场、四美塘公园等公园广场绿化景观养护提升和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施紫阳湖星级公厕改造升级、公厕排污管网改造等建设项目。全面推行垃圾分类。积极推动公安、城管、交通、水务等公共设施“一网统管”,提升城市综合问题感知响应、智慧分析和应急调度能力。

优化生态环境治理。推进环保督查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工作。完善共抓长江大保护机制,狠抓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继续实施长江生态保护专项行动。进一步强化河湖长制的落实,推进“清四乱”工作常态化。整合优化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加快建设智慧生态环境信息平台,全方位推进生态绿色发展。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推动“控尘、治源、管车、禁燃、增绿”五大措施,深化常规污染源治理,不断改善空气质量。狠抓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保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

(五)突出惠民便民,展现民生保障新水平

推动公共服务提质。组织定点培训机构和用工重点企业建立人力资源合作机制,推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支持区级创业孵化基地培育创业人才,选拔初创大学生企业参加全国知名创业训练营培训。推进市七医院(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迁建工作,加强区疾控中心实验室运行管理,强化疫情风险研判,健全多渠道的公共卫生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加快市七医院、区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人员招录、人才引进培养,建立人员柔性流动和绩效考核机制。优化妇幼健康服务,推动托育服务发展。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武昌区滨江小学、大东门小学(十一局校区)项目新开工及新河街学校、倒口湖中学、南湖中学(都市桃源校区)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开展新高考改革研讨,进一步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协调推动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和民族教育发展,完善终身学习体系。组织“辛亥首义文化节”“大成武昌群星奖”等文化惠民活动,推动全民阅读,打造非遗品牌活动。组织举办“武昌超马”、“大成武昌”系列活动、“武昌古城”半程马拉松等全民健身活动。

强化社会民生保障。新建4个“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网点,探索人工智能养老,投放一批智能化产品。新建一家500张床位养老服务中心,为全区60岁以上老人购买意外伤害险。精准实施各项社会救助,加强对高龄老人、妇女、困难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关爱服务,建设区级残疾人综合服务活动中心和康复服务站。积极培育和规范住房租赁市场,推进余家湖村商服用地改建租赁住房用作公租房项目建设。

营造和谐稳定氛围。持续提高扫黑除恶法治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建设。深入推进“枫桥式派出所”创建活动,完善全时段覆盖情报研判机制,维护社会稳定。不断深化“公安+司法+律师”三元调解模式,依法协调基层矛盾。积极落实治理重复、化解积案专项工作。加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建立综治中心、网格化中心、社区综合服务平台一体化运行机制,实现区、街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全覆盖。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坚持文明创建常态长效。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组织开展系列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六)建设服务政府,促进治理体系新发展

深化自我革新建设。全面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支部主题党日、“我是党员”活动、“武昌周周讲”主题活动等为载体,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健全完善重大行政决策机制,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工作制度,深化推进行政执法改革,推动行政执法管理与监督云平台的建设运行和规范化使用。加大国资国企改革力度,进一步激发区属国企经济活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保持高压反腐态势,加强纪律作风建设,持续加强整治监督,不断完善政治生态治理体系。

打造更优营商环境。进一步深化政务服务“四办”改革,不断提高“四办”比例,深入推进“一网通办”,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强化自助政务服务区日常监督管理,加大24小时政务服务自助终端推广力度,切实提升群众“就近办”的知晓率和便捷性。在试点审批系统嵌入不动产和房产信息查询商品的基础上,加强推进各审批数据整合集成、“主动提醒办”等平台建设,探索“智能办事”,进一步提高网上服务效率。不断优化“综合窗口”流程,为群众提供菜单式服务,试行推进更多许可事项合并。坚持对标先进,积极学习营商环境先进地区成熟经验和有益探索,不断适应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要求,完善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用心用情服务企业,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加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建设,全面推进小区党组织建设、在职党员干部下沉社区、老旧小区物业管理“三个全覆盖”。深化社区“1314治理模式”,健全“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和“社区吹哨、党员报到”机制,完善“三方联动”工作机制,切实提高解决群众困难问题的时效,实现基层党建同基层治理紧密融合。落实社区工作者待遇,从严审核岗位等级晋升,加强“领头雁”培训,不断强化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建设。开展赋能培训,指导社区、社会组织发动居民全过程参与老旧小区改造。


人大